支气管哮喘:看似微小,但影响巨大
清晨跑完一圈,有时会觉得胸口有点紧,有时候夜里也会忽然咳嗽两声,不少人都以为只是累了或者天气变了,其实背后可能藏着支气管哮喘的小动作。它不像感冒那样明显,却能一点点对生活造成不小影响。所以,一旦出现反复的呼吸道小状况,真应该多留点心。
01 简单介绍一下支气管哮喘
哮喘,其实就是“气道的过敏”,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它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就是肺里的气道)因为炎症和收缩变得特别敏感。一遇到外界刺激,支气管就会像把门突然合起来那样,让气流受阻。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正被哮喘困扰(Global Burden of Asthma,2021)。在中国,每20个孩子里可能就有一个是小哮喘患者。虽然看起来和日常生活差别不大,但哮喘会反复发作,影响睡眠、运动甚至情绪。
02 明显和隐藏:哮喘的症状表现
类型 | 表现 |
---|---|
轻微/偶尔 | 清晨或夜间偶尔咳嗽,运动时气喘;短时间呼吸急促,有时感觉胸口闷。 |
持续/严重 | 整夜咳嗽难以入眠,喘息明显,呼吸困难加重,甚至说话都费劲,有时需要紧急吸氧。 |
🔍举个例子:有位12岁的男孩,进入秋天后经常凌晨咳嗽,但白天和体育课表现一切正常。直到有天清晨咳声持续一个多小时,父母才意识到应该去医院。这说明,哮喘有时表现相当低调,但只要有规律性反复,就需要重视。
03 为什么会得哮喘?这些原因不容小觑
- 过敏原:像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都是哮喘发作的"常客"(Pawankar et al., 2013)。有家族过敏病史的人,患哮喘概率明显高。
- 空气污染:长期接触烟雾、雾霾、大气颗粒物,能加重支气管敏感(Guarnieri & Balmes, 2014)。对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孩子影响更大。
- 气候变化:寒潮、潮湿、忽冷忽热等,都可能让支气管收缩(天气突然转凉,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开始咳嗽、喘不过气)。
- 情绪因素:紧张或者激动,甚至发怒时,人的呼吸系统也会“感同身受”,导致气管痉挛加重发作风险。
- 遗传因素: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哮喘,孩子罹患哮喘的概率会翻倍(Zhu et al., 2019)。
04 哮喘诊断要走哪些步骤?
-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了解你有没有反复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是否与季节、运动有关。
- 体格检查:需要听诊肺部,有无“哮鸣音”(就是吸气或呼气时像小口哨一样的声音)。
- 肺功能测试:通过检测通气量,明确气道是否受限。还会做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进一步确认诊断。
- 特殊检查:有时还会建议做变应原(过敏原)筛查,帮助找出具体引发哮喘的trigger。
05 药物与调整:哮喘的治疗手段
- 控制药物: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主,能够减少气道炎症,减少发作(GINA, 2023)。
- 缓解药物:比如短效β2激动剂(俗称"急救喷雾"),用来在突发时快速扩张支气管,缓解症状。
- 规避已知过敏原,比如尽量不养猫狗,换洗床品。
- 规律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运动前后要留心症状变化。
- 随身携带急救喷雾药物,万一出现急性发作能及时处理。
- 病情反复或用药后无效时要第一时间去医院。
比如一位42岁的女性,按照医生要求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并注意居家环境卫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说明科学用药+合适的生活调整,可以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状态。
06 哮喘管理、好习惯和饮食建议
哮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持续管理。做到这几点,对健康很有帮助👇
- 保持居家干净:定期清洗床单、被套,减少尘螨接触,种花草时留意室内通风。
- 适合自己的运动:游泳、慢跑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提高肺功能,但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强度。
- 健康饮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蔬果,比如橙子、奇异果、菠菜。
橙子 + 抗氧化,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 + 每日一个当零食
三文鱼 + 含Omega-3脂肪酸,对气道健康有益 + 每周吃1-2次 - 病情自我监测:有条件时自备峰流速仪,记录气道状况变化。如果发现反复发作或药物效果不理想,及时复诊。
- 定期随访:建议一年一次到呼吸专科进行详细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来看,支气管哮喘并不是离我们遥远的“罕见病”。它悄悄影响着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但只要认清症状、管好诱因,配合科学治疗,大多数人都能不被它“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或家人有相关表现,别犹豫,早点关注、合理管理,让呼吸变得轻松一点。
其实小小的改变,换来的就是大大的安心。
参考文献
- Pawankar, R., Canonica, G.W., Holgate, S.T., Lockey, R.F., & Blaiss, M.S. (2013).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 White Book on Allergy: Update 2013. WAO.
- Guarnieri, M., & Balmes, J.R. (2014).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asthma. The Lancet, 383(9928), 1581-1592.
- Zhu, Z., Lee, P.H., Chaffin, M.D., et al. (2019). A genome-wide cross-trait analysis from UK Biobank highlights the shared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sthma and allergic diseases. Nature Genetics, 51(3): 404-410.
-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23.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ginasthma.org
-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 (ISAAC) Steering Committee. (2013). Worldwide time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symptoms: phase III of the ISAAC. Thorax, 68(8), 68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