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的面纱: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

  • 7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的面纱: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封面图

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的面纱: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

0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

有些老人只是偶尔忘记关水龙头,有些却渐渐不记得家人的名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常被误认为是简单的“老糊涂”,其实,这种慢性、进行性的大脑疾病,会让人的思维、记忆和行为一点点发生改变。

通常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刚开始时症状并不明显。有人表现为经常丢三落四、简单算数变得吃力,还有人刚说完的话就忘了。随着病情发展,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甚至需要全天候照顾。

💡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影响个人生活,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照护压力。例如,一位70岁的老人近一年总是记不住亲戚的名字,慢慢连做饭顺序也混乱,家人不得不辞职在家陪伴,这种转变让整个家庭都陷入困境。

02 小问题还是大隐患?——早期筛查的作用

许多家属一开始觉得“年纪大记性差”是正常的,忽略了早期干预的窗口。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发现,能帮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独立生活,也能延缓严重症状出现。

筛查时间 作用
病情尚轻时 通过训练和治疗,帮助保留更多认知能力👵
出现明显症状时 降低功能恢复的可能,多数只能减缓恶化

研究发现,早诊断、早启动治疗的患者,其生活自理时间平均可延长18-24个月(Dubois et al., 2021)。其实,哪怕只是轻微健忘,也值得到医院做一下评估。别等到严重影响日常时才重视。

03 筛查怎么做?常见方法&流程全分析

🛎️ 以下筛查方式,医院门诊一般都能完成,不需要住院。
  • 专业问卷及神经心理测试:医生会用如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等,测算记忆、语言、注意力等多方面能力。流程简单,通常20-30分钟内完成。
  • 血液与基因检测:部分医院可以检查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ApoE基因型)。若家中有早发案例,医生可能建议这一项。
  • 影像学检查:遇到症状不典型时,有时需做头部MRI,主要是排除脑内肿瘤、血管病变等其它可能。
📌 案例:67岁女性,持续丢钥匙和杂物,经医院认知测试、抽血及简易脑部MRI排查,未见其它异常,被明确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接受药物和家庭支持干预,效果良好。

这提醒我们,专业化筛查不仅仅是“做一道题”,更是排查排除和综合分析的过程。

04 新技术如何助力?

医学进步让筛查更精准,尤其是下面这些新技术的逐步普及:

技术名称 核心作用 临床进展
脑部PET成像 检测大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发病标志) 部分大型医院开展,可早期发现异常(Jack et al., 2018)
人工智能助诊 自动识别影像和语言中的早期细微变化 国际多中心应用,部分国内医院探索引进
血液生物标志物新检测 采血查特定蛋白,比传统抽脑脊液更易接受 研究快速进展中,已用于临床前筛查项目(Palmqvist et al., 2019)

现在,把图像分析和机器学习结合,用一张大脑照片也许提前五年发现病变。虽然新技术离普及还有距离,但安全无创、准确性高,已经在慢慢改变诊断流程。

05 筛查不是万能:误区与挑战

  • 误把正常老化当病:并非每个健忘、每次走神都等于阿尔茨海默;单凭“忘事”不能确诊,专业评估才能分辨。
  • 担心筛查“没用处”:有家属心想“查出来也治不好干嘛花钱”,其实早筛查是对自己负责,不等于病情不可控。
  • 期望过高:单靠一次检测下结论不现实,有的需要动态观察。有些假阳性、假阴性无可避免,因此筛查需要医生结合实际、动态判断。
  • 漏检现象:某些性格内向或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可能表现“能隐藏”,标准评分也不能确保100%分辨。
✏️ 筛查结果只是一个信号,并不是绝对“判刑”。和医生充分沟通,综合各项指标,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数。

06 未来趋势:走向个体化与精准筛查

随着大数据和AI应用发展,阿尔茨海默病筛查正变得更“个性化”。未来可能会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生活习惯、环境暴露因素,结合影像和血液新标志物,给出私人定制的风险评估报告。

  • 更早期的风险预警:有望在真正发病前,预测高危人群。
  • 定制化干预:筛查报告可以定向推荐运动、饮食、社交活动训练,帮助每个人找到最合适的预防路径。
  • 数字平台普及:远程线上评估、大数据智能辅助诊断正在逐步向基层医院和社区推广。
⚙️ 今后,就算在小城市也能做高质量筛查,抑或通过居家采血、手机认知评分,方便筛查覆盖更多家庭。

07 日常行为&生活预防建议

🧩 TIPS:下表内容只包含正面可执行建议,专注于日常生活,对已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同样有帮助。
推荐行为/食物 具体益处 实用建议
多吃深色绿叶蔬菜 补充抗氧化物,支持大脑健康(Morris et al., 2018) 推荐每日至少一餐,凉拌、清炒均可
适量鱼类 DHA和OMEGA-3助于神经健康 一周2-3次海鱼(如三文鱼或鲈鱼),炖煮或清蒸为佳
丰富的社交活动 刺激大脑,延缓衰老 每周至少跟好友/亲人聚会1-2次
规律运动 改善脑供血,提升认知 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或太极
保持学习新事物 增强神经连接 可以学乐器、外语或拼图等
睡眠充足 帮助大脑清除代谢废物 晚上尽量在10-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 如果家里老人出现持续性的记忆力减退、平时连日常活动也常忘记,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到有神经内科的正规医院问诊,不必讳疾忌医。

参考文献

  • Dubois, B., Feldman, H. H., Jacova, C., Hampel, H., Molinuevo, J. L., Blennow, K., ... & Cummings, J. L. (2021). Advancing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WG-2 criteria. Lancet Neurology, 20(4), 347-357.
  • Jack, C. R. Jr., Bennett, D. A., Blennow, K., Carrillo, M. C., Dunn, B., Haeberlein, S. B., ... & Silverberg, N. (2018).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4(4), 535-562.
  • Palmqvist, S., Janelidze, S., Stomrud, E., Zetterberg, H., Karl, J., Zink, K., ... & Hansson, O. (2019). Performance of fully automated plasma assays as screening tests for Alzheimer disease–related β-amyloid status. JAMA Neurology, 76(9), 1060-1069.
  • Morris, M. C., Tangney, C. C., Wang, Y., Sacks, F. M., Bennett, D. A., & Aggarwal, N. T. (2018). MIND die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1(9), 100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