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宫颈癌的利器:全面了解筛查与预防方法
01. 宫颈癌:你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 🧠
说起来,宫颈癌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女性生殖系统里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病原因大多与一种叫做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有关。也就是说,大部分宫颈癌,和HPV感染脱不了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宫颈癌早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信号。很多人只是偶尔觉得下腹有些异样,还写不出什么具体不适。有位35岁的女性刚开始只是觉得白带有点变化,没有特意留心,直到体检才被发现有病变。这个例子提醒:一些很轻微的小变化可能就是信号,千万别忽视。
宫颈癌的危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关键在于,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效果特别好。可一旦晚期才被发现,不仅治疗难度高,一些功能受损还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做筛查和早干预非常重要。
02. 筛查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其实,筛查的目的和买个“安全锁”差不多。定期通过相关检查,能在还没出现严重问题之前就发现异常。宫颈癌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无症状期”特别长,一有明显不适,有时已经发展到了较晚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宫颈癌病例在中低收入国家,因为缺乏筛查,导致发现得晚,存活率就会比较低1(Arbyn M. et al., 2020)。如果能定期筛查,宫颈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Saslow D. et al., 2012)。所以,别把体检当作负担,它就是帮你提前预警的“哨兵”。
03. 筛查方法:邂逅宫颈癌的智勇之选 💡
筛查方法 | 适用对象 | 建议频率 |
---|---|---|
Pap 涂片检查 (TCT液基细胞学) | 21-65岁有性生活女性 | 3年一次 |
HPV 检测 | 30岁以上女性(推荐) | 5年一次 |
二者区别在于,Pap 涂片着重发现细胞的异常变化,而 HPV 检测能找出是否感染了高危型病毒,如果两者一起做,筛查效果最好。
04. 筛查频率:她该多久来一次?⏲️
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女性,筛查频次有区别。下面用表格总结得更直观:
年龄/情况 | 建议筛查频率 | 具体说明 |
---|---|---|
21-29岁 | Pap 涂片每3年1次 | 不建议常规HPV检测 |
30-65岁 | Pap涂片+HPV每5年一次 或单独Pap每3年1次 | 两者任选其一 |
65岁以上 | 不再筛查 | 若此前3次 Pap 正常&2次 HPV 阴性 |
05. 宫颈癌高风险都有哪些原因?
- 1. 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宫颈癌的最大风险因素。并不是所有HPV感染都变成癌症,但长期带毒风险高。
- 2. 过早开始性生活、不安全性行为:这会增加HPV暴露机会。
- 3. 免疫力低下:比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展出宫颈癌。
- 4. 吸烟:吸烟女性发生宫颈病变的机率比非吸烟女性高约2倍(Castle PE et al., 2012)
- 5. 家族史:有宫颈癌直系亲属史的女性风险略高,比如有位41岁的女性母亲患过宫颈癌,她自己其实从未有不适,但医师建议更规律筛查。
这里要说一下,HPV感染很常见,据流行病学研究,性活跃女性一生中有高达80%的概率感染过HPV(Bosch FX et al., 2002),但绝大多数会自愈,只有极少数持续感染才需特别警惕。
06. HPV疫苗接种:为女性健康加上一道防火墙🛡️
近年来,HPV疫苗成为抵御宫颈癌的主力工具。数据显示,HPV疫苗对预防高危型HPV感染、减少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非常有效(Drolet M. et al., 2019)。
疫苗类型 | 适宜接种年龄 | 预防重点 |
---|---|---|
二价 | 9-45岁女性 | HPV16/18型 |
四价 | 9-45岁女性 | HPV16/18/6/11型 |
九价 | 9-45岁女性 | HPV16/18等9型 |
疫苗效果最理想是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不过疫苗并不是只有未婚女性才可以打,任何未感染高危型HPV的人都可以受益。
07. 生活方式与预防:习惯改变从我做起 🍎
- 新鲜蔬果 富含抗氧化物,促进免疫 每天一盘青菜和适量水果最有好处
- 全谷类粗粮 富含维生素B,有助上皮细胞健康 主食中适当掺杂糙米、燕麦
- 规律运动 增强体质,改善身体修复能力 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快走或慢跑就行
就医选择:可前往正规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若诊断为宫颈病变,早期干预效果显著,不必过度担心。
08. 别把健康拖成习惯
今天说的这些,可能看着有点多,但真正做到并不难。健康从不过时,筛查和疫苗最基础,生活习惯也别忽视。至于食物建议、运动频率,也不用非得追求完美,能做到一两点,已经会有好处。遇到疑问就去专业门诊,不需要自己吓自己。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安心面对宫颈癌的相关问题,把健康牢牢抓在手里。
09. 参考文献
- Arbyn, M., Weiderpass, E., Bruni, L., et al. (2020).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in 2018: a worldwide analysis. Lancet Global Health, 8(2), e191-e203.
- Saslow, D., Solomon, D., Lawson, H. W., et al. (20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SCCP, and ASCP screening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2(3), 147–172.
- Bosch, F. X., Lorincz, A., Muñoz, N., et al. (2002).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55(4), 244-265.
- Drolet, M., Benedetti, A., Boily, M. C., et al. (2019). Population-level impact and herd effects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mes: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94(10197), 497-509.
- Castle, P. E., Giuliano, A. R. (2012). Chapter 4: Genital tract infections, cervical inflammation, and antioxidant nutrients–associations with cervical neoplasia.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 2012(31),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