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秘髂动脉闭塞:看似无声却危机四伏的健康隐患

  • 1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秘髂动脉闭塞:看似无声却危机四伏的健康隐患封面图

揭秘髂动脉闭塞:看似无声却危机四伏的健康隐患

01 小变化:腿部偶尔发凉,别当是“没睡好”

平时如果走路时间一久,小腿肚总有点发凉或者有点麻,很多人会觉得大概是最近休息不好或者天气冷。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用手搓一搓就过去,很难引起注意。其实,髂动脉闭塞的早期出现时,症状真的很“低调”——并不会一天到晚都难受,只是偶尔有一点不舒服。

这种轻微情况就像路上的小坑洼,偶尔绊一下,不见得当回事。
小贴士:若发现活动稍多时下肢有轻度的发凉、麻木、乏力等变化,哪怕症状不明显,也要多加注意,这是髂动脉闭塞最早期的信号之一。

02 明显警示:持续的腿痛和行走困难

  • 行路变难:一位67岁的老陈,最近每次走路不到500米小腿就疼得受不了,必须停下来休息几分钟才能再走,甚至上下楼梯都费劲。
    这样的情况和早期那个偶发、轻微的症状完全不同,一旦出现持续明显的疼痛,就提示血液供应已经有问题。
  • 皮肤变色:曾有55岁的女士,发现下肢皮肤颜色变暗,甚至有溃疡迟迟不好,这也是血流受阻的具体表现。
  • 脚变凉甚至变细:如果发现单侧下肢明显变凉甚至瘦弱,有时候甚至连指甲生长都慢了,这都是较严重的迹象。
注意: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出现,已经远超“轻微不适”范畴,请尽早就医。

03 主要成因分析:是什么让血管堵住?

  • 动脉硬化:像血管里慢慢形成了“水垢”,这些异常的沉积物长年累月堆积,最终堵塞了血流。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1]
  • 血栓形成:血管受损后容易形成血块,这些血块卡住狭窄或已经变僵硬的血管,直接影响下肢供血。
  • 不良习惯: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饮食高油高盐等加快了血管损伤和硬化。
  • 年龄、遗传:年龄越大,血管老化风险越高。若父母有相关病史,下一代风险也会上升。
  • 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血管堵塞问题。
别忽视:髂动脉闭塞很多时候“悄悄”发展,年纪大的人群要格外警惕。

04 检查方式:如何准确判断血管是否堵塞?

发现类似症状后,检查是判断问题轻重的最佳方式。下面用表格整理常用检查:

检查方法 主要作用 适合人群
彩超(超声) 无创,能初步评估血流通畅度 首选筛查,有下肢症状者
CT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定位堵塞部位及范围 彩超可疑或症状重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金标准”,能直接查看血管内情况 需要介入或手术决策时
说起来,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哪种检查,最好遵医嘱来定。如果家里老人出现下肢持续疼痛或颜色改变,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做一次筛查。

05 治疗选择:让血流恢复畅通

  • 生活方式调整:每天适量散步、戒烟、控制体重,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
    例如:70岁的陈阿姨坚持早晚在公园散步,腿部不适感明显减轻。
  •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等防止血管进一步堵塞,并缓解症状。
  • 介入及手术:严重时,通过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等恢复供血。手术过后,需配合医生随访。
提醒:治疗选择取决于堵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早发现、早干预,能提高康复机会,晚期才干预风险大大增加。

06 预防方法:吃动结合,血管更健康

  • 燕麦 + 帮助降低血脂 + 早餐燕麦粥,每周可吃3-5次
  • 核桃 + 有助改善血管弹性 + 每天四五颗即可,无需多
  • 深色绿叶菜 + 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 + 午餐或晚餐都可选择菠菜、油麦菜等
  • 规律运动 + 改善下肢循环 + 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 定期体检 + 及早发现异常 + 40岁以上,每2年查一次血脂和血管情况
别忽视:健康习惯的积累比短期“节食”或突然高强度锻炼更管用。日常饮食和适量运动能有效帮助降低风险[2]

07 总结:一点点关心换来健康下肢

髂动脉闭塞不像感冒那么“有存在感”,可一旦忽略不管,后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很多。这类疾病提醒我们,平时留意身体的小变化比临时抱佛脚更有用。如果家里老人或者自己有相关症状,也不用恐惧,及时检查、配合治疗,效果往往会比想象中理想。
有时候,把“腿部发凉当小事”或“坚持锻炼就没事”等想法丢一丢,愿大家都能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生活更有底气。

参考文献

  1.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16(9), 1509-1526.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3849
  2. Hamburg, N. M., & Balady, G. J. (2011).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functional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benefits. Circulation, 123(1), 87-97.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09.9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