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知识全解析:识别、预防与治疗

  • 7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知识全解析:识别、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乳腺癌知识全解析:识别、预防与治疗

01 | 乳腺癌简介

在亲友小聚的闲聊里,不少人都提起过身边有人查出乳腺结节,甚至被告知有乳腺癌。其实,乳腺癌并不像某些传言那样遥不可及,更不是罕见病例。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每8-9位女性中,终身风险有1位患病(Sung H et al., 2021)。乳腺癌是乳腺组织里的细胞出现异常,生长失控,最终形成肿块或扩散到其他器官。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病情可控,生活质量也不必打折扣。了解它并不可怕,反而能帮助每个人更加主动保护自己和家人。

简单来讲,乳腺癌的生长过程通常比较隐匿,早前往往无明显症状,等到肿瘤变大或邻近组织受累,才被察觉。有些女性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一查就意味着重大打击?实际上绝大多数乳腺肿块都是良性的。但每个阶段的主动应对,都是值得的。

02 | 乳腺癌的症状表现

很多早期乳腺癌患者一开始根本没啥不舒服。偶尔自检时摸到一点点硬块,没有疼痛,也没觉得是大事。不过,乳腺癌随着发展会带来一些警示信号,需要特别关注:

  • 持续的乳房肿块:尤其是质地较硬,不容易移动的肿块。
  • 乳房形态改变:一侧乳房变大或变小,甚至出现凹陷或不对称。
  • 乳头或乳晕异常:出现凹陷、湿疹样变化、出血或异常分泌物(有时颜色像血,有时发黄变浑浊)。
  • 皮肤变厚或橘皮样改变:手感粗糙,皮肤不再光滑。
  • 腋窝肿块或腺体肿大:转移时,腋窝可能摸到坚硬、无痛的肿块。

50岁的黄女士曾在洗澡时摸到右侧乳房一个小硬块,起初以为没事,过了一段时间才感到乳房表面有局部变形。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现属于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通过规范综合治疗,相对容易控制病情。这一例子充分说明,身体的异常不应忽略,不舒服或长期变化建议及时就医。

有些症状不典型,不易被察觉,比如乳头轻微发痒、偶尔一点点分泌物、不明原因的皮肤小“疙瘩”。这些情况虽然看似无害,但如果持续存在,建议仍然别掉以轻心。

03 |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很多人关心:乳腺癌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常常并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

  • 遗传基因🧬:如果家族中有一等亲(母亲、姐妹等)患过乳腺癌,自己发病风险会更高。比如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终身风险明显上升(Mavaddat N et al., 2019)。但超过一半乳腺癌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家族史,这也特别提醒大家,无家族史也不能掉以轻心。
  • 激素影响:雌激素水平长时间处于高位,会刺激乳腺细胞生长,引发异常。青春期提前、绝经推迟、从未分娩或哺乳时间极短的女性,体内激素长期作用,患病风险会增加。
  • 年龄因素:超过40岁以后,细胞修复能力慢慢下降,新发乳腺癌更多出现在中老年女性。据统计,发病率随着年龄明显上升(Smith RA et al., 2023)。
  • 生活习惯:身体超重、缺乏运动以及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会加剧内分泌失衡,促进乳腺细胞异常增殖。
  • 长期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部分绝经后女性为缓解更年期不适,长期使用激素药物,也会提高发病概率。
  • 高剂量射线暴露:比如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因其他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后来患病的风险显著提升。

这些风险点中的大多数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因此,主动关注自身健康、及早发现明显异常,比刻意规避某一风险更现实也更有效。

04 | 检查流程简明解读

很多人一听到要做乳腺检查,瞬间紧张起来。其实,绝大部分检查是无创无痛的,流程也很清晰。最常见的步骤有这些:

  1. 乳腺超声🩺:通常用来识别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和质地。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致密,更适合超声。
  2. 乳腺X线(钼靶) 📋:主要用于筛查、更年期及老年人群乳腺器质性改变,有时能发现未形成肿块前的钙化点。
  3. 活检:当影像检查可疑时,需要通过细针/粗针抽取少量组织,作显微分析,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
  4. 分子分型/免疫组化:如确诊为乳腺癌,医生会建议进行分子指标检测(如HER-2、激素受体等),为制定后续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检查本身不会让病情加重,不少患者甚至在定期体检中意外查出早期异常。对于需要住院及系统化治疗的患者(如案例中50岁女性),一般按照分期、分型定制治疗计划,涉及用药、综合支持及导管护理等多环节,减少并发症,并优化恢复过程。

总的来说,越早识别、检查、干预,越能赢得主动权。

05 | 治疗方案与效果预期

治疗乳腺癌的方式相当丰富,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延长寿命并提升生活质量。具体方案要看具体分型和阶段,常见策略如下:

  • 手术治疗:包括单纯肿块切除(保乳手术)和乳房全部切除(乳房切除术),有些患者需要同步清除腋窝淋巴结。
  • 放疗:用于手术后杀灭残留的微小癌细胞,控制局部复发风险。
  • 化疗💉:针对肿瘤可能已扩散到全身的风险,分为新辅助(手术前)和辅助(手术后),药物组合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态、分子分型等多项指标综合考虑。
  • 内分泌治疗:适合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常用口服药长期降低复发风险。
  • 靶向治疗:比如Her-2阳性患者可以加用特定靶向药(如曲妥珠单抗),精准阻断与肿瘤生长相关的信号通路。

以广西一位50岁女性为例,确诊右乳浸润性导管癌(Her-2阳性),在专业医疗团队指导下,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等静脉化疗,配合止吐、胃黏膜保护及VTE防治(弹力袜、活动指导)、导管护理等。仅5天住院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顺利进入康复阶段。这说明,正规多学科结合、按序推进,全流程治疗获益明显。

不同治疗方案带来的身体感受及副作用各有差异。医生经常会告诉患者,治疗不是“一个耐力赛”,而是分阶段修复、有计划调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如出现副作用,及时沟通、个体化调整,有助于顺利完成疗程,最大限度提升长期生存率。

06 | 日常管理与科学预防建议

说到如何预防乳腺癌,很多人首先想到“远离高危食物”。其实,预防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主动体检。以下这些正面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建议,能帮忙降低乳腺癌风险,尤其适合日常实践:

  • 多吃深色蔬菜🥦: 增加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的蔬菜,每顿一小碟或早晚各一次,有助于清除自由基、维护细胞健康。
    [Broccoli: Rich in sulforaphane, helps cellular detoxification. Suggestion: 200g/meal]
  •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 鱼、禽肉、豆制品帮助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每天建议搭配2-3种不同类型。
  • 保持健康体重🚶‍♀️: 控制体重能有效减少激素波动,帮助降低风险。每周3-5次中强度运动(快走、跳绳、游泳等),每次30-60分钟很适宜。
  • 定期乳腺自检与体检: 女性建议每月月经后3-7天内自查一次乳腺,触摸有无肿块、皮肤或乳头异常。40岁以后每1-2年到正规医疗机构做乳腺超声/钼靶检查,便于早发现问题。
  • 适度饮水,充足睡眠💤: 充足的水分可促进代谢,改善细胞“环境”;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激素正常调节。
  • 心理健康管理: 经常找到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阅读、园艺、小型聚会等),舒缓压力,情绪稳定也会让身体更有抵抗力。

如果发现乳腺区反复不适,或自查出现肿块、分泌物,不要自行判断,更不要只参考网络信息,尽快去医院做专业评估。正规医疗机构有权威设备和人才,只有专业检查才能定下下一步计划。

需要留心的是,乳腺癌的一级预防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二级预防强调规范体检,三、四级则侧重于接受及时系统化治疗。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存在“万无一失”,但坚持长期良好习惯,确实能降低大部分健康风险。

最后说几句

乳腺癌不是洪水猛兽,了解它、正视它,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从主动筛查、自我观察,到承担日常生活的点滴调整——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可以付诸行动的选择。没有对健康的过度紧张,也不应陷入过度忽视。愿所有读者都能用温和、科学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乳腺健康,不迷信偏方,也不被谣言左右。乳腺癌防治,从自己和身边人做起,把关爱变成日常习惯。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2. Mavaddat, N., et al. (2019). Pathology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s among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results from the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ors of Modifiers of BRCA1/2 (CIMBA).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8(2), 444-450.
  3. Smith, R. A., Duffy, S. W., Tabár, L. (2023).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Cancer, 129(12), 1808-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