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淋巴瘤?
有时候,人们会在查体或无意间摸到脖子、腋下、腹股沟的淋巴结轻微肿大,没疼没痒,就以为是小毛病。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异常细胞的活动。淋巴瘤就是这样一种肿瘤,专门影响淋巴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淋巴瘤指的是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失控增生,形成淋巴结肿块,可能影响身体免疫防御。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医学研究指出,淋巴瘤是一类以淋巴结或者淋巴组织为主要发病部位的恶性肿瘤(Swerdlow et al., 2016)。它不是流行性感冒那样一过性的小麻烦,而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如果长期忽视,异常淋巴细胞可以随着体内“淋巴交通网”扩散,甚至累及其他器官。当前,及时区分良性淋巴结增大和淋巴瘤,是保障健康的重要一环。
02 这些症状是警讯吗?——如何识别淋巴瘤信号
很多人在早期不会察觉淋巴瘤的存在,因为它并不会立刻带来痛苦或影响日常生活。可一旦某些变化持续出现,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临床上总结出这样几类警示信号:
- 🟣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比如脖子、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突然多出一个包块,不疼不痒,质地较硬,轻轻一按还能活动。
- 💧 莫名出汗、尤其夜间盗汗:自觉无缘由地出汗,尤其夜里衣服湿透,和活动量无关。
- 🔥 持续发热(低烧或高热):非感冒引起,通常体温反复升高,食药后也不易控制。
- 💤 无力、乏力感:总觉得疲劳,即使休息也缓解不明显。
- 🔽 体重异常下降:在几个月内,体重莫名减少,比如饮食未变化,却掉秤五公斤以上。
以一位64岁男士为例,他在定期体检时发现腋下淋巴结突然明显变大,且短时间体重下降、晚上总是出汗。经过淋巴肿瘤专科检查,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这个例子并不罕见,任何阶段出现类似症状,别拖延,直接去血液科或肿瘤专科咨询检查。
03 淋巴瘤是怎么发生的?——风险因素与致病机理
很多人疑惑,淋巴瘤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和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都有一定共识,这类肿瘤的发生,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Morton LM et al., 2020;Swerdlow SH et al., 2016):
- 病毒感染:比如EB病毒、乙肝、丙肝等,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为淋巴细胞“变异”埋下隐患。
- 免疫系统失调:包括遗传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险更高。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也需格外注意。
- 环境与职业暴露:长期接触农药、某些溶剂,或在造纸、金属加工等行业暴露者,患病几率略有升高。
- 年龄增长: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淋巴细胞出错和“老化”的机会增多,常见发病年龄为60岁以后(Morton LM et al., 2020)。
- 家族史:有类似疾病家族史者,需关注自身状态。
简单来说,遗传、病毒、免疫系统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为异常细胞“趁虚而入”提供了土壤。不过这些因素只是增加风险,有相关背景并不等于一定患病。
04 诊断淋巴瘤需要查什么?一次说清检查流程
很多人担心做过多检查、流程复杂,其实医学诊断有迹可循。当前血液科常用的诊断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 体格检查:医生会触诊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等部位,初步判断是否异常肿大,以及分布、质地和活动度。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风湿及病毒筛查,筛查免疫指标及排除其他疾病。有时会辅助骨髓穿刺、组织活检等深层评估。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PET-CT等辅助定位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和广泛程度,是判断病情进展不可缺少的工具(Ansell, 2015)。
如果医生初步高度怀疑,淋巴结活检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组织显微镜下特征分析,进一步明确分型,为接下来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05 淋巴瘤治疗新进展:疗法选择与疗效预期
过去一提癌症就让人恐慌。其实,医学进步不断刷新着淋巴瘤治疗的方式和成效。基本治疗模式包括:
- 化疗:多药联合方案,用于控制全身的异常细胞增生,多数分型都有标准方案。
- 放疗:针对局限病变进行精准照射,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常用于早期或特殊部位。
- 免疫治疗:近年来的亮点,比如CAR-T细胞、单抗靶向,用自身免疫细胞“定点清除”异常分子(Ansell, 2015)。
- 支持与对症:包括营养支持、肝脏保护、抗病毒、激素、电解质平衡等措施。
几乎所有治疗都应个体化设计。以前述64岁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为例,综合采取抗病毒、护肝、激素调整等措施,配合个性化化疗和生活管理,实现了病情稳定和恢复。如今,绝大多数淋巴瘤患者只要配合治疗,有望获得较长生存和良好生活质量,这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Ansell, 2015)。
06 日常管理与科学预防:生活中你可以做什么?
一旦明确诊断,日常生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实,科学预防和辅助调养并不难做到,下面这些建议都能帮你维护身体和情绪状态:
- 🥗 深色叶菜 + 改善免疫力 + 每天搭配一份菠菜、小油菜或西兰花(Patterson RE et al., 2020)。
- 🍊 新鲜水果 + 提供多种抗氧化物 + 早餐或下午加一份橙子或猕猴桃。
- 🥚 优质蛋白 + 帮助组织修复 + 每天合理分配鸡蛋、鱼或豆制品。
- 🚶 适度运动 + 改善体力,减少治疗副作用 + 每周4-5次30分钟步行或简单拉伸。
- 😌 心理支持 + 缓解情绪压力 + 可以和家人朋友多交流,或寻求心理健康指导。
平日里,身体有异常不适(比如不明肿块、发烧不退、疲劳乏力),不要羞于求医。建议选正规三甲医院的血液科、肿瘤中心咨询,必要时由专科医生制定随访和管理计划。
写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规避风险,但保持自我关注、建立健康习惯却并不难做到。或许你身边某位亲友正在经历不明肿块、反复发热或无力的阶段,也许这些信号并不是重大疾病,却提醒我们多一分自我关心。医学进步让淋巴瘤变得可防可治,不妨把今天看到的这些小常识分享出去,互相助力,自然生活,更加安心。
📚
引用文献:
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2016).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Morton LM, Wang SS, Devesa SS, et al. (2020). Lymphoma incidence patterns by WHO subtyp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2001. Blood, 107(1), 265-276.
Ansell SM. (2015). Hodgkin lymph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 Proc, 90(11), 1574-1583.
Patterson RE, et al. (2020). Diet and risk of non-Hodgkin lymphom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utr Cancer, 72(3), 38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