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警钟:十人中就有一人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识
01 什么是卵巢癌?
有时,家里的长辈突然说最近总觉得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饭,但又说不清是哪儿不对。卵巢癌其实就像这样,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出现。它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卵巢里的恶性肿瘤。每年,全球都有大约30万女性新发病例,听上去人数不多,可一旦“撞上”,影响却不小。
说起来,“卵巢”就像女性身体里负责储存和释放卵细胞的小仓库,也是重要的激素工厂。卵巢癌发生后,这个仓库里的细胞就会变得不正常,形成肿块,并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其实,这种癌症常常在更年期后女性中被发现,但也可能在更早前出现,年龄不是唯一的标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病早期并不容易被察觉,大多数人刚开始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不适。
卵巢癌并不等同于“绝症”,但早期发现、合理治疗会带来更大的希望。了解它,不仅是关心自己,也是在为家人朋友构筑一道隐形的健康防线。
02 警惕卵巢癌的症状有哪些?🧐
很多女性以为卵巢癌一开始会有很大动静,实际恰恰相反。早期的卵巢癌就像衣服里的一根细线松了,外表看不出太多变化。有几点现象特别需要关注:
- 腹部胀痛:最常见,但往往只是偶尔、不太明显的感觉,有的人可能以为是吃多了。
- 食欲减退:有时饭量变小,吃两口就饱了,或者总觉得肚子被什么东西堵住,却说不上来哪里不舒服。
- 尿频或尿急:总是想跑厕所,有时一天比以前多好几趟,其实是因为卵巢附近的肿块压迫了膀胱。
- 腰痛、腰酸:这是部分患者的体会,但这种“小毛病”容易和普通腰肌劳损搞混。
有一位56岁的女性朋友,最初也只是因为腹部时不时有点发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卵巢恶性肿瘤。这个例子说明,平时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不适,有时真值得再多留心一下。
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可能变得更明显,比如持续腹胀、腹部包块摸得出、体重明显下降、腹水等。身体出现这些变化时,别犹豫,还是早点找专业医生检查最踏实。
03 卵巢癌是怎么发生的?
大多数人都会想,“为什么偏偏会得卵巢癌?”其实,医学界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明确的答案,但有几种常见原因和机制已经被证明与风险密切相关: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母亲、姐妹、女儿等亲属曾经得过卵巢癌或乳腺癌,患病风险会高出不少。某些基因突变(比如BRCA1、BRCA2)被证明会显著增加风险。文献指出,BRCA基因突变会让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几率由1%提升到10%-40%不等(Mavaddat et al., 2013)。
- 年龄增长:年纪越大,尤其是绝经后,风险会随之增加。不过,年轻人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 激素相关及生育史:没有生育过或者很晚生育、使用过激素治疗、更早开始月经和更晚绝经,这些都与风险升高有关。
- 某些基础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被认为是潜在的“帮凶”。
这里想强调一点,风险因素不等于一定会患病。例如,有家族史但一生没生病的人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有些没有明显风险因素的女性也可能得病。最好的方式,是知晓自己的基础风险,采取适合的生活方式,有疑问主动和医生沟通。
参考文献:Mavaddat, N., et al. (2013). Pathology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s among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results from the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ors of Modifiers of BRCA1/2 (CIMBA).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2(5), 842-849.
04 卵巢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面对不明原因的腹痛或腹胀,很多人不知如何检查。实际上,现在的医学手段日益进步,卵巢癌的诊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临床上主要有下面几种检查方式:
- 妇科超声检查:可以通过腹部或者阴道途径观察卵巢形态结构。医生能看到肿块的大小、性质以及有无其他异常改变。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最常用的是CA125。虽然它不是卵巢癌专有的指标,有些良性病变也能升高,但结合影像检查,参考价值很大。
- 组织活检: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微创方式获取肿块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这样可以最终确定是不是恶性肿瘤。
- 基因检测:对于部分病例(比如有家族史),医生会建议做BRCA、HRD等基因检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这些检查结合起来,能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假如你或家人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建议直接到正规的三甲医院妇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该不该进一步做这些检查。
参考资料:Beth Dougherty & Kevin M. Elias, MD. Ovarian cyst vs ovarian cancer: What's the differenc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23.
05 治疗卵巢癌有哪些方案?💊
一旦被诊断为卵巢癌,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没办法了?”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能提供比较完整、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据病情进展阶段,医生会为每位患者个性化制订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 手术治疗:通常是第一步。常见的是卵巢癌根治手术,包括切除肿瘤本体及相应淋巴结,有时需要同时处理子宫及周围组织。
- 化疗:多与手术配合使用。术后常用药物类型有紫杉醇、铂类药物等,通过静脉输入杀伤异常细胞。现代化疗方案副作用渐趋可控。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针对部分患者(如有特定基因特征),可以用靶向药物寻“靶点”,影响肿瘤生长信号,仅针对异常细胞,不明显损伤正常组织。
- 维持治疗:有的患者在基本病灶控制后,还要进行生物制剂等长期维持治疗,降低复发概率。
比如前面提到的56岁女性,在首次手术及化疗后,出现过一次复发,经过再次手术及系统治疗,目前通过生物制剂维持,近一年各项检查均正常。这也告诉我们,只要配合规范治疗,并不是“无路可走”,希望始终存在。
治疗期间,医生或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药物调整,同时关注身体反应。出现明显不适(比如恶心、免疫力下降或明显乏力等),记得及时反馈,让医生协助优化调理。
参考文献:Matulonis, U. A., et al. (2016). Ovarian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 16061.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关注卵巢癌?🍎
很多女性觉得,卵巢癌离自己很远,其实做好日常防护,每个人都能多一份保障。关键在于常规体检与健康生活方式,这些“正面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 定期妇科体检:40岁以后最好每2年进行一次详细的妇科检查,其中包括盆腔B超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能帮助早期发现变化。
- 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适当摄入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比如:蓝莓、胡萝卜、番茄),有助于维持身体细胞的活跃和健康。对于经常久坐的办公室族,每周至少三次中等强度运动(快走、骑自行车等),也能降低身体慢病的相关风险。
- 关注家族病史:如果直系亲属曾经患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建议主动与妇科医生沟通,评估个人风险,有必要时及时做相关基因检测。
-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心态,压力太大时可以尝试适度放松、与朋友聊天或参加兴趣活动,也有助于健康。
简单来讲,做好“定期体检+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关注家族史”这四项,已经是目前最科学的防护措施。面对异常变化,最好别拖延,及时就医。对于有妇科基础疾病的女性,更要规律随访,把变化控制在“萌芽期”。
这提醒我们,主动掌握一点医学常识,不仅能帮自己少走弯路,也能在身边人遇到问题时给些靠谱建议。
参考文献:Torre, L.A. et a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日常生活难免有小病小痛,不过,腹部胀痛、进食量下降、尿急等变化偶尔出现不起眼,但如果变得频繁或者持续,还是要重视。卵巢癌并不难防,只要生活中不忽视一点小症状,科学体检和合理饮食,让关注成为一种习惯,已经是最靠谱的健康守护策略。
了解卵巢癌,是为自己,也为家人朋友多一份保障。当身边有人提到不舒服的时候,不妨多关心一句:“要不要去做个检查?”
医学知识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让我们生活更自在、更安心的底气。愿每一位女性都拥有被理解和守护的健康力量,遇到变化早行动、不焦虑,也不盲目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