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学:保障手术安全与管理围术期健康

  • 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学:保障手术安全与管理围术期健康封面图

麻醉学:保障手术安全与管理围术期健康

01. 麻醉学到底是什么?

每当聊起手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主刀医生,而是“麻醉师会不会打麻了我醒不过来”?其实,麻醉学远比打针打药复杂得多。简单说,麻醉学是为了让人在手术、检查、分娩等过程中无痛、舒适,甚至把复杂大手术变成一次安稳的休息。从确定麻醉方案到监测心跳血压,麻醉医生守在手术台旁,实时查看每一项指标。你或许看不到他们,但每一场安全的手术都离不开这位“隐身的守护者”。

所以,麻醉学关注的不止是“让你睡着的问题”,更是全程“保你一路平安”,降低各种手术意外。

💡提示:麻醉学与我们想象中简单的“打麻药”差距很大,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和疾病精细制定方案。

02. 麻醉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 术前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有时家里人觉得“反正没啥事”,但隐藏的旧毛病却可能影响麻醉安全。
    例如:有一位77岁的男性心脏病患者,检查发现既往并无明显过敏,但由于年龄偏大、用药种类多(如处方中的氨酚羟考酮、咪达唑仑、地佐辛等),需要额外关注药物之间的影响,以免出现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这个例子说明,麻醉方案的定制必须仔细分析每种药的用法和反应。
  • ⏳ 空腹时间: 大部分麻醉前,要求6-8小时不进食、2小时不饮水。如果肚里有食物,容易在手术中呛咳、误吸,连小手术也可能出意外。
  • 🩺 相关检查: 术前会查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找找有没有潜在风险。有异常时,医生会调整方案或推迟手术。
  • 💊 合理用药: 日常的降压药、胰岛素等需不需停、怎么调整,医生会安排好。私自停药可能更危险。
👀小提醒:有任何用药、新发症状、哪怕是不起眼的小病,都要如实告知医生。

03. 麻醉的种类及适应症是什么?

根据手术类型和身体状况,麻醉方式分成几大类,每种方法都有特定场合和优缺点。

  • 全身麻醉:人会睡得很沉,常用于心脏、胸、腹、脑外等大手术。医生通过静脉或者气体让人失去意识,这时麻醉师全程守在旁边,监控所有生命体征。
  •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一小块地方“麻起来”,像牙科拔牙、缝针、剖腹产。有时结合镇静药,提高舒适度。
  • 区域麻醉:比如椎管内麻醉、多用于下腹盆腔或下肢手术,像无痛分娩、髋关节置换。
  • 镇静镇痛:不完全入睡,保持部分意识,常于胃肠镜、较小检查。

选择哪种麻醉,一般根据手术大小、手术部位,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来权衡。

🩻补充:手术不是越大,麻醉方式就越复杂。有些小创口也要全麻,主要是为了保障安全、减少恐惧。

04. 麻醉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许多朋友觉得,一打麻药就“全靠医生发挥”,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整个手术下来,麻醉医生要经历一连串“护航”动作。

  • 📋 精密监测:一入手术室,麻醉师就会接上心电、血压、血氧等仪器,从入睡到苏醒,每一分钟都不能松懈。
  • 💉 药物调整:手术中,情况随时有变化,比如血压突然高了、氧饱和度下降,麻醉医师会根据指标灵活调整各种药物,像调整音响音量这样实时微调。
  • 👩‍⚕️ 生命安全:一旦有意外(出血、呼吸紊乱等),麻醉医生会第一时间抢救,包括气道管理、心肺复苏等。

手术后期,麻醉师会控制药量逐渐减少,让患者平稳苏醒。所以说,麻醉医生其实是手术室里“最后一关”。每一次麻醉,都是和身体机能间的一场博弈。

🛡️别忽视:麻醉医生的工作很难“看见”,但正是这份幕后守护,让风险降到最低。

05. 麻醉后的恢复与注意事项

麻醉结束了,手术不等于“万事大吉”,还有一段恢复期等着。这个阶段,细节很关键。

  • 🔎 术后观察:刚苏醒时,容易头晕、恶心,有些还会短暂迷糊,少数会因药理反应有肌肉抖动,这些一般都是暂时的。
  • 🍵 饮食与休息:最好待完全清醒、无明显不适再吃东西。部分轻微嗓子痛、口干,喝点温水慢慢改善。
  • 🚶‍♀️ 活动与护理:小手术后,有人能下床活动,大手术则需要医护协助。有些特殊部位(如心脏术后)可能需留观48小时。家属也要帮忙观察有没有呼吸、神志等异常表现。
  • 🎯 并发症警惕:如果持续头晕、呕吐、高热、胸闷、呼吸困难等须迅速复诊。
🧘 温和建议:恢复期心态不要太紧张,遵医嘱、保持平稳生活。

06. 如何科学管理围术期健康?

想让手术顺利,麻醉安全,护理到位,靠的是一系列科学细致的准备和配合。日常生活中,这几点尤其要记牢:

  • 🥗 选择合适饮食
    鱼类+心血管保护+每周吃两三次(如三文鱼、鲈鱼等有益心血管健康);核桃+有益大脑与心脏+每天可吃5-8颗。
  • 🏃‍♂️ 保持运动习惯
    慢走+稳定情绪与心率+每次30分钟,一周3-4次。
  • 🧂 补充水分
    温水+调整身体循环+每天1500-2000ml,合理分次饮用。
  • ⏰ 规律作息
    中午小憩+缓解身心压力+20-30分钟。
  • 👨‍⚕️ 定期检查
    血压、血糖+动态监控+半年一查,更易发现早期异常。

从上述习惯中可以看出,科学管理离不开点滴积累。手术前后,配合医生安排,把风险和不适降到最低。

🤝 行动建议:如果发现自己有易感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等),提前咨询麻醉医生,预先优化用药和生活方案,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 Goldman, L., & Ausiello, D. (2017). Cecil Medicine (25th ed.). Saunders Elsevier.
  • Neumar, R. W., Shuster, M., Callaway, C. W., et al. (2015).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132(18_suppl_2), S315-S367.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252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7).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Tobias, J. D., & Leder, M. (2011). Management of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in th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 Seminars in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15(2), 89-101. https://doi.org/10.1177/108925321140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