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术中输血指南:保命的艺术与科学

  • 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术中输血指南:保命的艺术与科学封面图
术中输血指南:保命的艺术与科学

01 什么是术中输血?🩸

进入手术室后,很多人会对身边滴答作响的输液瓶产生疑问:是不是每台手术都要输血?其实,术中输血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只有当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液丢失较多,影响到了全身的氧气供应,或者重要器官无法维持正常工作时,医生才会考虑给患者补充血液。这一做法像一根及时的红绳,帮助患者稳住生命的底线。

简单来说,术中输血就是在手术期间将合适的血液成分输进患者体内,帮助恢复血流和养分供应,是医学里的“托底”手段。

02 常见的术中输血指征

  • 大量出血
    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因外伤做腹部手术,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1000毫升。如果不及时补充,她的血压和氧气供应就会跟不上。类似大手术或意外出血,是输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 基础贫血
    有慢性贫血史的患者,就算手术出血量不算极端多,也可能因血红蛋白骤然下降而需要输血。比如58岁的男性患者,因肝部肿瘤手术,原本就存在轻度贫血,术中失血后容易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等表现。
  • 特殊需求
    心脏、脑部等需要极其稳定供氧的手术,医生会提前评估,这部分手术对“微小出血”的容忍度更低。例如心脏瓣膜手术即便血红蛋白略低,也可能需要输血保障安全。
小提醒:不同手术输血标准有差异,主要看总体健康状况、出血量和急救需求,不能“套公式”。

03 影响输血决策的因素

输血不是一刀切的操作,哪些因素会左右医生的判断?可以看看下表的信息对照:

因素 举例 带来的影响
年龄、基础疾病 有慢性心脏病、肾病、65岁以上 耐受失血差,早期输血风险更高
手术类型 腹腔大手术、骨科骨盆手术 出血量大,输血需求增加
实际失血量 术中估算失血400-1500ml 丢血越多,输血越早被考虑
失血速度 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失血 需紧急输血防止生命危险
还要提下心理压力,有些患者术中对血压下降和明显变化特别敏感,医生评估时也会适度权衡——并不是只盯住血液数字。
多因素综合判断,才是现代手术安全的要诀。

04 血液准备:术前不可少的评估

  • 血常规与交叉配血
    其实,手术前医生会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备:查血常规,评估血红蛋白水平。还要做“交叉配血”,就像为你量身定做一个备用血库,确保用到的血能和你的身体和平共处,减少意外过敏几率。
  • 药物过敏及输血史
    一位54岁的女性患者,去年因胆囊手术曾输过血,这次再次手术,术前特别为她详细记录既往输血反应,预防再次出现不适。
    如果以前有过特殊反应,医生会在术前预备应急药物和设备,必要时还会预安排家属签署紧急同意书。
科学准备输血,能大大降低突发风险。医生会根据你的检查结果,提前安排需要的血液种类和数量。

05 输血过程里的安全细节

输血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的操作是精细入微的。首先,要再次核对血型和相关信息——这一步不能差毫厘。输血刚开始5-10分钟,护士会格外留意您是否出现发热、皮肤瘙痒或呼吸急促等异常反应。这一阶段,心电监护仪、血压、脉搏、呼吸监测全部开启,确保无一遗漏。

  • 预防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突然畏寒、发抖、咳嗽加重,护士会立即停血,通知医生处理。
  • 应对突发状况
    医院通常设有专门的急救小组,一旦有急性过敏或溶血反应,可以立刻处理。
    输血期间全程留观,严防“并发症偷袭”。
小贴士:术中输血分“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等不同类型,医生会根据情况拼配“定制”,不是“一刀切”。

06 术后输血的管理与观察

手术结束后,身体对恢复的要求更高。术中输血后,医生会继续关注血压、心率、尿量、皮肤色泽等指标。经验丰富的护士甚至能通过患者的指甲、嘴唇变化,察觉是否还有“隐性失血”。同时,术后48小时内会密切监测体温和过敏症状,力争异常最早被发现。

  • 并发症预警
    比如有些老年人容易因输血后液体过载出现气促,医生会留心术后呼吸变化,如发现异常,调整治疗方案。
  • 继续补充与否的判断
    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80g/L、患者感觉明显乏力,医生可能会建议再补一次少量血液,帮助充足供氧。

07 如何减少手术输血风险?——三招实用建议

  1. 合理补充营养,增强基础体质
    吃鸡蛋、深色绿叶蔬菜、猪肝等食物,有助于身体合成足够的血红蛋白。
    操作建议:手术前一两周,适度加强高铁高蛋白饮食,提升“血气”储备。
  2. 有慢性疾病要告知医生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脏病,术前主动告知医生,可以帮助提前预案,减小手术期间的风险。
  3. 压力管理别忽视
    其实,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帮身体顺利过关。适度放松,保持乐观,不但能提高手术耐受,也能帮助术后恢复。
提醒:当出现头晕、冷汗、极度疲劳等不适时要迅速和医生沟通,尤其术前有贫血病史者,这一步很关键。

08 一点结语:输血虽救命,更要理智看待

输血在手术中的意义有点像接力棒,关键时刻帮忙,但不是每天必用的“灵丹妙药”。医学的发展让输血更加安全,不过每一次操作都要结合个人体质和手术细节权衡。
如果你有手术计划,不妨和医生多沟通,做足准备。不把输血当洪水猛兽,也不把它当万能钥匙,才是现代医学里的理智选择。

有时候,理性的认知、本分的配合和细致的自我观察,会比一味的担忧来得更有效。希望这份指南,能让你在迷茫时多一分踏实,在手术路上多一层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