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密腹主动脉瘤:从病理到手术的全面指南

  • 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密腹主动脉瘤:从病理到手术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解密腹主动脉瘤:从病理到手术的全面指南

很多人平时对“腹主动脉瘤”这个词感到陌生,但其实,身边的亲朋到了中老年,就可能被医生提及过。比如饭桌上,有人打趣说“最近肚子老胀”,有人开玩笑提醒“要多锻炼心血管”,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隐患。今天,咱们就用接地气的方式,聊聊到底腹主动脉瘤是什么,这病究竟需不需要担心,万一得了该怎么办。

01 腹主动脉瘤是什么?

腹主动脉瘤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简单来讲,就是腹部大动脉的某一段,像气球一样鼓了起来。主动脉本来是血液运输的“大动脉”,全身血流的大道。可一旦出现局部扩张,血管壁变薄,那可不像轮胎破了能及时换,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部位 发生率 影响
腹部主动脉 高发区(约90%主动脉瘤发生在腹部) 可能压迫周围脏器,影响血液流通

说起来,这疾病的成因复杂,最常见的是动脉壁慢慢老化、变脆,或者长期压力过大,比如高血压、吸烟的朋友风险更高。另外,也跟基因、慢性炎症、受过外伤等有关。要小心:腹主动脉瘤一般发展比较慢,前期不会给你太多警告。

02 腹主动脉瘤的症状和就医时机

有种情况是这样的:63岁的刘先生,辅助检查时才偶然被发现有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其实,腹主动脉瘤早期往往没啥特殊感觉,轻微的、偶尔的腹胀或腰背部不适,很容易和胃肠不适混淆。
随着瘤体长大,才有些人会感到持续的、明显的腹部或背部疼痛。有的甚至能摸到腹部搏动性包块——肚子里似乎跳着个“小鼓励”。但大多数朋友,在没破裂前几乎没有明显症状。

🔎 小贴士: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有吸烟和高血压病史的,如果查体时医生建议做腹部影像学检查,别嫌麻烦。彩超和CT能尽早发现问题。
阶段 症状表现 出现频率
早期 偶尔腹胀、轻度不适 较少见
中后期 持续性腹痛或背痛,血压可能异常,部分可摸到腹部搏动包块 症状逐渐加重
🚩 警告信号: 持续腹痛、突然严重背痛,尤其血压波动,可能是破裂的前兆,请及时到医院!

03 腹主动脉瘤的类型与危险性

腹主动脉瘤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根据动脉壁的受损层次来区分。简单来说,分两大类:真性瘤和假性瘤。

瘤体类型 定义 治疗考量
真性瘤 动脉全层结构扩张 通常较稳定,但随着直径增大,破裂概率上升
假性瘤 血液穿出动脉层,局部被周围组织包裹 易破裂,危险性高,需急诊处理
🛑 类型不同,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59岁的女性,因车祸外伤形成假性瘤,需要紧急手术。

04 为什么会得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的发生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身体变化。主要有几个重要机制:

  • 动脉壁老化和损伤
    年纪大了,动脉弹性变差,就容易鼓出包块。有研究统计,7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可达近5%。
  • 高血压、长期抽烟
    长期高血压让动脉壁处于持续高压力下,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加剧血管壁受损。
  • 家族遗传
    父母、兄弟姐妹中出现过腹主动脉瘤,后代风险明显增加。
  • 某些炎症及慢性病
    比如某些结缔组织病,会导致动脉壁结构异常,增加发生率。
  • 外伤或感染
    外部撞击或严重感染也有可能诱发(但较少见)。
🧐 这些因素单独作用时风险有限,但叠加起来,腹主动脉瘤就容易“悄悄”发展。谁都有可能遇上,并不是某一类人群专属问题。

05 治疗:开放手术还是腔内修复?

当发现腹主动脉瘤直径超过5厘米,医生通常会推荐手术。现在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方式:

🔧 开放手术:传统方法,通过腹部切口直接修补或更换瘤体段,适合年轻、体质较好的患者。
🧩 腔内修复(EVAR):用导管把人工血管“搭桥”放到瘤体内,创伤小,恢复快,更适合年纪大、有其他病症的人。
方法 优点 缺点
开放手术 修补彻底,适用范围广 恢复慢,手术创伤大
腔内修复 恢复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部分解剖结构不适用,需定期复查
❤️ 案例启发: 有72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因体质略弱,术前经过全面评估后,医生为他选择了腔内修复方式。结术后恢复好,一周后顺利出院。
这个例子说明,选择手术方式时要个体化,与外科、麻醉、心脏科等多科协作。

06 手术风险与术后监控

虽然手术明显降低腹主动脉瘤破裂带来的威胁,但手术始终不是“万无一失”。这类手术有一些常见的风险,需要清楚了解。

  • 出血和感染:所有大型血管手术都需警惕术中、术后大出血和切口感染。
  • 血栓形成:术后可能因制动、血流状态改变导致血栓。
  • 肾脏功能损伤:因重要血管被阻断或引流,少部分人会有短暂肾功能波动。
  • 假体移位和内漏:腔内修复术后,假体有少数会出现移位或漏血,需要长期影像随访。
💡 小建议:术后除了按时复查,体重骤减、食欲差、伤口红肿等异常,别拖延,尽快找医生。
情况 风险程度 应对措施
大出血 中高 及时抢救与监护
血栓并发症 中等 术后早期活动和药物防治
肾脏损伤 中等 监控肾功能,调整用药
假体移位 低-中 复查随访及时发现问题

07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正面建议

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早预防、早发现。通过一些生活“微调”,可以让腹主动脉瘤远离自己:

🥗 健康小贴士:
  • 坚果(如核桃、扁桃仁):富含优质脂肪,有助于血管弹性。适量,每天一小把即可。
  • 深海鱼类(鲑鱼、鲭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对心血管“友好”,每周2-3次效果不错。
  • 绿叶蔬菜: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帮助维持血管健康。餐餐有菜最理想。
  • 规律锻炼: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或慢跑,能延缓动脉硬化。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如果有家族史或高危体质,建议每1-2年查一次腹部彩超。

如果家里长辈被诊断为腹主动脉瘤,除了遵医嘱监测和服药,一定要关注医生给的具体复查和生活管理建议。
总的来说,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定期检查,是呵护血管健康的“三大法宝”。

最后一点要说的话

腹主动脉瘤其实并不神秘,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关键在于不掉以轻心,发现问题时科学应对。最实用的做法,是平时了解身体信号,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筛查。专业和生活的结合,能让血管“大道”跑得更顺畅。遇到疑问,随时咨询专业医生,这比担惊受怕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