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代医学的新生机与安全指引

  • 1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代医学的新生机与安全指引封面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代医学的新生机

什么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小张最近体检发现颈动脉有狭窄,但他一点不觉头晕,也没大问题,只听医生说要警惕中风风险。其实,现在有一种手术,已经能让很多像他一样的人避免大病发生,这就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这项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堵塞在颈动脉里的那些斑块,等于帮血管“大扫除”了一次。处理后,大脑的血流能更顺畅,危险减少。

🧐 Tip: 术语简述:“内膜”指血管最内层,“剥脱术”就是把这层的异常物质剥离清除。

颈动脉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性

我们常说,健康的血管像城市里的交通要道,颈动脉就是直通大脑的高速路。每当心脏跳动,血液就通过这条“高速公路”为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

部位 功能 一旦异常
颈动脉(左/右) 为大脑送血,保持意识和智力 供血不足→眩晕、迟钝,甚至中风

供血系统一旦受阻,短时间内可能没感觉,时间长了,大脑缺氧的影响就会慢慢暴露。

🌱 小提示: 成年人大脑只占体重2%左右,但一天消耗的氧气却占了全身1/4,可见颈动脉的重要性。

有哪些人需要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1. 斑块阻塞超过50%的患者
    有位66岁的男性朋友,以前一直觉得头脑清醒,突然有一次差点晕倒,检查发现一侧颈动脉狭窄达70%,这类人正好是手术的主要适应人群。
  2. 有轻微“中风”先兆的人
    出现过短暂性失语、肢体乏力、单侧身体暂时麻木等问题,这些表现提示脑供血短暂受阻,也需要考虑手术风险与获益。
  3. 高危人群且药物控制无效
    比如多年糖尿病、血脂异常且动脉硬化明显,靠吃药控制效果不好,可以讨论手术。
⚠️ 注意: 不是所有有颈动脉斑块的人都要做手术,具体要结合斑块程度、症状和整体身体状况判断。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基本原理

手术过程其实和大家想的很不一样:不是全部掏空或更换血管,而是医生用特殊方法,将堵在血管里的那层“赘物”剥下来,然后把血管缝好。

步骤 说明
局部麻醉/全麻 确保患者安全、无不适感
开放颈动脉 小心剥开动脉暴露斑块区
剥离内膜斑块 去除异常堆积和不正常组织
恢复血流 清理后缝合,恢复血管通畅

整个过程对医生的操作稳定性要求极高。现在,大部分医院已经采用微创及术中脑功能监测,最大限度保障安全。

🔍数据: 权威资料显示,规范操作下,绝大多数手术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手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 出血及血肿: 血管周围组织丰富,操作中可能有出血,少数情况下会形成血肿。
  • 术区感染: 尽管消毒很严格,偶有切口感染,不过现代抗菌措施能有效控制。
  • 神经损伤: 因邻近神经分布,少部分可能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或声音改变。
  • 短暂性脑部不适: 术后一过性头晕,部分人有轻微脑部症状,绝大多数随恢复自然消失。

按国内近10年数据,大型三甲医院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2%以内。家属和患者沟通好预期,对缓解紧张很有帮助。

🩺 提醒: 有心脏病、肾功能异常或过敏史的患者,要提前与医生详谈适不适合手术。

手术后的护理与恢复

护理阶段 主要措施
术后1-3天 观察切口、预防感染、监测神经反应,可下床活动但需避用劲力
恢复初期(首月) 按照医生建议合理进食、保持血压稳定、忌剧烈运动
出院后随访 定期复查B超,关注斑块复发与新症状,有不适及时反馈

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术后一周内只诉局部轻度不适,没有再出现头晕,三个月后来复查恢复良好。大家在恢复阶段也要放下紧张情绪,按部就班慢慢调整。

🕒 小知识: 术后前6个月复查最关键,有问题及早发现。

饮食与生活方式支持:手术后怎么吃怎么养?

说起日常管理,最关键的是给血管减负、给大脑多点好营养。下面这些简单办法,不用刻意节食,但长期坚持对血管健康都很有好处:

食物类型 具体食物 作用与吃法
膳食纤维 燕麦、糙米、红薯 可促进胆固醇代谢,早餐换点燕麦更合适
深色蔬菜 西兰花、菠菜、芹菜 维生素K丰富,建议一餐至少搭一份
优质蛋白 豆制品、鱼肉、鸡蛋 帮助动脉修复,每天挑一两样轮换更健康
优质脂肪 橄榄油、亚麻籽油 早餐拌菜、凉拌菜可用一点,量不必过多
抗氧化食物 蓝莓、柚子、葡萄 小零食或配早餐,加一点水果更放心
🍀 友情提示: 如果遇到身体乏力、持续头晕或吞咽异常,不必硬撑,要尽早联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