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索缺氧缺血性脑病:了解、识别与应对

  • 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索缺氧缺血性脑病:了解、识别与应对封面图

探索缺氧缺血性脑病:了解、识别与应对

人们常把新生儿比作刚发芽的小树苗,最怕的就是营养和“水分”跟不上。其实,大脑也像树苗一样,需要不停地获得氧气和血液。一旦供应中断,问题就会悄悄登门。今天我们聊聊“缺氧缺血性脑病”——听上去有些陌生,但在新生儿和某些病情下,它却不算罕见,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也可能遇到。

01 你知道什么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吗?

简单来说,缺氧缺血性脑病(简称HIE)就是因为大脑“断了氧”或者血液供应跟不上,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它最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在出生时遇到窒息或者分娩过程有突发情况的时候。只要大脑短时间缺乏氧气,哪怕只有几分钟,都可能让脑组织受伤。
有人形容,正常大脑像是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而HIE发生时,部分区域突然“断电”。这种断电造成的后果,会根据中断的时间长短和受影响区域有所不同,可能只留下一些“小病症”,但有时候后果也会比较重。

02 “幕后推手”:常见病因有哪些?

不少人以为只有新生儿才会遇到这个病,其实成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比如心脏骤停、重症呼吸问题等。这里我们还是主要围绕新生儿来讲。
  • 出生过程中的窒息:最常见的情况。比如胎儿娩出困难、脐带绕颈等导致短时间缺氧。例如,有位39周出生的婴儿,因为分娩胶着,出生时出现呼吸微弱,医生抢救后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家长当时很慌,但经过及时救治,孩子后期恢复较好。
  • 严重感染或休克:有时候新生儿感染严重,血压低下,大脑也会因为供血不足出现问题。
  • 先天性心脏问题:比如有些宝宝一出生心脏发育不完善,血液循环就容易出问题。
📝 小常识: 医学数据显示,约每千名新生儿中就有1-2名可能会遭遇HIE。 这还不算在成人重症监护中偶有发生的病例。虽然概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对家庭和个人来说都不容小看。

03 早期难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表现其实很丰富

HIE的症状跟大多数脑部问题一样,分成早期的“轻微信号”和之后的“明显警示”。不少家长一开始觉得宝宝只是“有点软”,没太当回事,等症状持续或加重才警觉。
表现类型 常见信号
轻微、偶尔出现 吃奶少、哭声变弱、身体有点松软、偶尔反应迟钝
持续、明显异常 持续昏迷、抽搐、呼吸频率异常、肌张力一直低或变高、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 注意: 如果发现宝宝吃得突然变少,或者身体一直软绵绵,家长最好咨询下医生。

04 诊断环节:需要查什么?

确诊HIE,需要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除了详细问诊和查体以外,还常用到如下检查:
  •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对脑部损伤部位和程度判断最有帮助。
  • 脑电图(EEG):主要看有没有异常放电,比如抽搐。
  • 实验室血液检测:用于评估身体代谢情况以及有无感染、器官损伤等。
🧑‍⚕️ 小贴士: 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根据宝宝出生时的表现,结合以上检查作出判断。不轻信单一检查结果,才能避免误诊或漏诊。

05 危险因素分析:为什么有的人会遇到HIE?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让宝宝更容易中招?这和宝宝以及妈妈身体状况、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1. 胎位异常或脐带意外:分娩过程中,胎儿如果出现脐带绕颈、脱垂或者头位不正,大脑血供容易受影响。
  2. 高龄产妇:医学界发现,高于35岁的孕妈出现新生儿缺氧的风险较高,原因涉及部分生理变化与产程的不确定性。
  3. 早产、低体重儿:这些宝宝本就脏器发育不成熟,稍微受点影响就容易有问题。
  4. 重度胎儿窘迫:比方说产程中胎儿心率突然下降,短期供氧中断,会加重HIE风险。
  5. 遗传与基础病:少数情况下,宝宝自带心脏病或代谢异常,也会让大脑容易受损。
🚦 这些因素不代表一定就会发病,但确实让风险明显增加,家长和医生都得上点心。

06 实用建议:如何治疗和照护?

治疗HIE主要跟进损伤的程度,核心目标是尽量减少神经细胞损失、辅助康复。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具体怎么做,下面整理成了实用建议表格:
措施 适用环节 目的
保暖与基础生命支持 急救与住院早期 防止体温异常、保持呼吸循环稳定
营养支持 住院及康复期 帮助身体修复、辅助脑细胞功能恢复
药物辅助 症状控制期 比如调整抽搐、调整水电解质紊乱
早期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 刺激运动与认知,促进发育和功能恢复
👩‍👦 家有患儿的家长可以和专业康复医生、多学科团队配合,不要单打独斗。每个宝宝恢复速度不同,耐心最重要。

07 早预防,积极干预——让转机早一点出现

说起来,HIE这类病的“不可逆”病例让人难过,但实际上,早期干预往往能明显改善结局。有研究统计,尽快启动降温、加强基础护理、配合营养和康复训练,能让约30%的宝宝后期发育发育明显跟上同龄孩子。
预防和管理上,重点还是:营养、健康监测和康复三管齐下。下面这张表给大家做个参考:
食物/方法 具体好处 建议做法
母乳喂养 含有神经保护因子,促进脑发育 建议坚持,辅以专业喂养指导
DHA补充 有助于神经系统修复 可根据医生指导添加补剂
日常康复运动 刺激运动神经,锻炼感知能力 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
定期健康监测 方便及时发现问题 每月至少一次复查,依据医生建议调整
💡 友情提醒: 宝宝出现异常时,尽早到儿童神经专科或有新生儿重症能力的医院就诊。不要自己拖延或者乱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