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近艾滋病:了解隐秘的敌人及其防护措施

  • 7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近艾滋病:了解隐秘的敌人及其防护措施封面图

走近艾滋病:了解这个隐秘的敌人

艾滋病是什么?与咱们有多远?

在日常生活里,谈起艾滋病(AIDS),有些人总爱避而不谈。但实际上,它就藏在人群中,没那么遥远——甚至身边就有隐藏的感染者。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引发的一组疾病状态。HIV会慢慢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体抵抗力变得很差。

艾滋病并不是新鲜事。最早的病例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欧美国家迅速传播,后来全球蔓延。医学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约3850万人带有HIV病毒。这种疾病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是因为它没有治愈方法,如果不积极治疗,会导致各种致命感染甚至肿瘤。

💬 小贴士: 艾滋病不是“陌生病”。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有规律治疗、科学管理,生活照样正常。

感染艾滋病后的症状,有哪些信号得注意?

刚感染HIV,大多数人其实感觉不到什么特别。偶尔会有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比如低热、乏力、咽喉痛,有时长点小疹子,但很快自愈,不容易被察觉到。举个例子:26岁的王先生,刚刚旅游回来,几天有点疲劳、嗓子干,没当回事,后来自己恢复了。这种情况很常见,容易和普通小病混淆。

阶段 典型表现 持续时间
急性感染期 轻度发烧、喉咙痛、出疹、淋巴结稍大 1-2周
无症状期 无明显症状 几年至十几年
艾滋病期 反复发热、长期腹泻、体重快速减轻 病情后期

但随着病情发展,身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一些患者后期会出现消瘦、反复肺部感染,甚至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口腔里一层白膜),此时症状比较明显。别忽视:多数HIV感染者早期没有特殊表现,常在偶然体检或特殊检查中才发现。

HIV病毒到底在身体里干了啥?

HIV病毒专爱攻击人体的免疫"小卫士"——CD4+淋巴细胞。病毒进入身体后,就像躲在这些细胞里当“卧底”,逐渐破坏整个防御系统。CD4+细胞越少,身体抵抗力越差,各种感染趁虚而入。

长时间带毒不治,常常会感冒、拉肚子,总是没精神。一些人会遇到不寻常的感染,比如肺孢子菌肺炎,或者出现某些本该只有抵抗力低下才发生的“机会性感染”。简单来说,HIV是一点点把身体的“防护网”掏空。根据相关调查,如果不治疗,HIV感染后平均8-10年会发展成艾滋病。

📊 小数据: 有研究指出,HIV刚进体内的数周时间,病毒数量会达到很高峰值,但往往没什么自觉症状。等到免疫系统损伤严重时,才出现明显风险。

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哪些场景要特别小心?

  • 性行为传播 🔗 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均有可能。一次无保护性行为的风险并不等于“百分百感染”,但累计接触,特别是多性伴侣,不用防护风险就越高。比如35岁的张女士,因伴侣感染未告知,多次无套性生活后被发现感染HIV,这就是性传播风险的现实例子。
  • 血液接触传播 💉 共用针具(如静脉吸毒者群体)、未经筛查的献血或输血,都可能触及病毒。现在正规医疗机构输血都是安全的,但自行纹眉、文身使用不正规器具,隐患不容小觑。
  • 母婴传播 👶 感染HIV的妈妈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可传给婴儿。如果没做干预,新生儿感染风险可达30%。但通过科学用药,能大幅降低至1%以下。
📝 朋友间一起吃饭、握手、拥抱、共用马桶或日常工作生活,没有感染风险。

怎么做可以有效防护?靠谱建议看这里

性行为注意安全

  • 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
  • 避免和不清楚健康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定期检测

  • 如果有高风险行为,比如无套性行为、共用针具,建议在暴露后1个月、3个月分别做HIV抗体筛查
  • 孕妇产前筛查不可省略,帮助新生儿健康

药物预防与治疗

  • 医学上有暴露前(PrEP)和暴露后(PEP)预防药物,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HIV感染者规范服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有效控制发病,几乎可与常人无差别生活
常规社交、健身、游泳、日常接触不传播HIV,不必紧张。

别让歧视伤害患者——支持他们,就是减少大家的风险

在现实中,“谈艾色变”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人担心共用餐具都会被传染。其实,这种担忧没有科学依据。HIV不会通过握手、咳嗽、日常接触传播。过度排斥,让部分感染者自卑、隐藏病情,反而不利于防护和治疗。

陈先生(42岁)诊断HIV后曾一度躲避同事、家人,但得知规范治疗后,工作和生活都未被影响。他说:“有时最难的不是身体,而是旁人的眼光。”对艾滋病友好的社会,才能让每个人更安全。

🤝 拒绝偏见、给感染者一个平等、包容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写在最后

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没那么远,但也并非无法防控。了解知识、科学检测、保护自己,每个人都能做到。感染艾滋病不是某个人的错,没什么可回避、也不应有偏见。遇到疑问,主动去专业医院咨询,就是健康负责任的表现。

🌱 掌握实用知识,少些恐慌,多些理解,才是认识艾滋病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