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隐秘的“杀手”,你应该知道的真相
有些健康问题总是悄无声息地接近我们。比如说,朋友聚会上,可能有人出现短暂气喘,大家只当是走快了或者楼爬多了,谁会想到背后可能藏着危险?其实,肺栓塞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声不响”,但它一旦发作,却很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想知道怎么辨认、应对和预防吗?这篇文章为你解开肺栓塞的神秘面纱。
01 什么是肺栓塞?——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指的是血液中的血栓、脂肪滴或气泡等异常物质阻塞肺动脉。通俗来说,就是肺动脉“交通要道”被突然堵住,导致部分肺部缺血、缺氧,进而让身体的供氧“系统”亮起红灯。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动顺畅,像高速路上的车辆一样循环不息。但有些情况下,这条“高速路”可能突然被堵。比如静脉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流流到肺部,或者重大骨折之后有脂肪进入血管。由于肺动脉负责把耗氧的血液送到肺里再次充氧,如果这里受阻,不仅呼吸会变困难,心脏也会“带累”,工作更加吃力。
小提示: 肺栓塞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也存在风险。
02 身体有哪些信号?——不可忽视的提示
症状类型 | 表现形式 |
---|---|
早期变化 | 偶尔会觉得呼吸有点急促,轻微胸部不适。这时的症状不持续,时有时无,容易被当做疲劳、紧张或气候变化。 |
明显提示 | 呼吸急促变得持续,活动后甚至坐着也容易气喘。胸痛变为压榨感或针扎感;有些患者可能突然咳出血丝。个别情况下还会感觉头晕、心慌,甚至黑蒙。 |
案例: 一位58岁的女性,刚做完膝关节手术,术后一周突然发现上楼梯时喘得厉害,晚上休息仍觉得闷,事后检查才发现是肺栓塞。这说明常见活动中的强烈不适,要格外小心。
本段症状区分:
早期: 轻微、短暂,不易察觉;明显: 持续严重,常伴胸部疼痛、咳血。
早期: 轻微、短暂,不易察觉;明显: 持续严重,常伴胸部疼痛、咳血。
03 哪些人是肺栓塞的“目标”?——三类高危群体
- 深静脉血栓患者
腿部静脉血栓脱落是肺栓塞最常见诱因。长时间坐飞机、卧床不动、下肢骨折等,都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 长期卧床和大手术之后的人
比如长期病床休养、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恢复期,身体活动减少导致血流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升高。 - 肥胖、心脏病及口服激素类药物的人
肥胖和慢性病会让血液变“黏”,口服雌激素(如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也会加大血栓风险。
数据参考: 据推测,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有1/3最终会发展为肺栓塞。医学界认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极为关键。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发生肺栓塞的概率会明显增加,不过多留心生活细节可以帮助提前发现风险。
04 如何准确找到问题?——肺栓塞的诊断步骤
单靠表现很难判定肺栓塞,需要做进一步检查。通常,医生会根据病情制订一套组合方案,用于快速又准确地锁定问题。
- 病史评估: 询问近期是否有手术、长时间卧床或旅行,下肢是否肿胀,排查血栓来源。
- 体格检查: 医生会查看下肢、测量氧饱和度,检查有没有心率、呼吸异常。
- 辅助检测:
- 血液D-二聚体(D-dimer)测试:如果数值明显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血栓。
- CT肺动脉造影(CTPA):快速查明肺动脉是否被堵,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手段。
- 必要时做肺通气/灌注扫描和下肢静脉超声。
别忽视:定期复查、早一点发现血栓,能大大降低严重后果。
05 治疗肺栓塞的方式有哪些?——关键措施要知道
案例: 一名42岁的男性驾驶员,长途行车后突然气喘、胸痛,急诊CT显示为肺栓塞。紧急抗凝和溶栓处理,最终安全康复。这个例子说明早治疗,恢复的机会远高于拖延不治。
正规医院、专业团队和合适药物,是应对肺栓塞的根本。
06 如何远离肺栓塞?——日常行动指南
如深海鱼类(鲑鱼、沙丁鱼)。功效:帮助维持血管弹性,利于血液流动。建议:每周两次深海鱼,各类人群都适宜。
菠菜、芦笋等蔬菜富含维生素K,有助于血液正常凝固功能。每天半盘蔬菜对血管有好处。
规律活动让血流畅通。建议每坐60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喝水避免“血液粘稠”。
医生建议下,可提前口服抗凝药,特别是手术前后、有静脉炎史的人需要按医嘱来。
如果有下肢肿胀变色、气短胸闷、咳血等症状,或有长期卧床史、刚做完大手术,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呼吸/血管专科检查。
建议参考: 医学界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两年做一次血管及肺部健康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
肺栓塞有时候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容易被忽略。了解它、认识风险、采取适合自己的健康习惯,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值得的。不用焦虑,但学会留心身体的小变化,别人看不见的危险,就能被你敏锐地提前察觉。如果你觉得今天获得了新知识,别忘记和身边的人分享,这样大家都能过得更安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