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掌握癫痫急救:让爱与安全同行

  • 7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掌握癫痫急救:让爱与安全同行封面图

掌握癫痫急救:让爱与安全同行

认识癫痫:多少人正默默承受?

饭桌旁,小明妈见孩子反应发呆、手中筷子落地,还以为是走神。其实,这种突然短暂停滞,正是部分癫痫发作的表现。癫痫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只有抽搐才算”,不少发作隐蔽而容易被忽视。在我国,每百人中大约有1人罹患癫痫,这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涉及家庭支持与普及知识的责任。

癫痫是一类大脑神经异常放电导致的慢性疾病。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但可控的“朋友”,只不过每次发作都让人猝不及防。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病,但儿童和老年人属于高发人群。

癫痫发作类型:并非都是“抽搐”

  • 局灶性发作:发作时只影响部分身体。比如一只手抖动或面部肌肉抽动,几秒后恢复。
  • 全身性发作:包括常见的“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咬舌或跌倒等。
  • 失神发作:常见于小朋友,突然“眨眼发呆”,通常不到一分钟。
💡 有位9岁男孩,平时成绩不错,妈妈一直觉得他“爱发呆”。老师发现他每次发呆后会回不了神,后来检查,确定是癫痫早期。

发作类型不同,干预的重点也不同。认清这些差异,能让家长、同事、水吧老板、街头路人,谁都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护者。

早期信号如何发现?

癫痫发作前其实常有“蛛丝马迹”。有的人会突然情绪不安、闻到怪味,或感觉头晕、肢体无力。说起来像很轻微的小麻烦,一不留神就可能忽略。

早期信号 表现细节 生活示例
短暂意识模糊 说话突然停顿,表情呆滞 朋友问话,没反应几秒钟
肢体异常感觉 手脚麻木、蚁走感 写作业时不停搓手
情绪变化 突然焦虑、发怒或莫名悲伤 孩子突然对小事发火

这说明及时关注轻微变化,比单等“大发作”出现更有意义。

如何判断是癫痫发作?

大部分普通人对于抽搐、口吐白沫才会警觉。但其实除了这些明显症状,还可以通过以下具体表现识别更严重、持续性的发作:

  • 意识丧失: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 全身强直或阵挛:四肢僵直、抽搐不止。
  • 口唇发绀:因暂时呼吸暂停,嘴唇变紫。
  • 咬伤舌头或口吐白沫:这是大发作常见征象。
  • 发作超过5分钟: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危险性高。
🚨 一次43岁的女性患者在公交车上昏倒,旁人误以为是低血糖,未及时处理,后被诊断为未控制的癫痫发作。这个例子提醒,面对突发情况不能只猜测原因。

比起偶尔愣神、肢体短暂抽动,更长时间、反复发作才是真正要警惕的信号。

发作时急救怎么做?

🛡️ 确保环境安全: 让患者远离尖锐、危险物品,不要强行抑制抽搐。
🤲 保持侧卧,让头部偏向一侧: 有助于分泌物流出,避免误吸。
🧍‍♂️ 不要强行喂水或塞硬物入嘴: 这样反而可能造成窒息。
观察发作时间: 超过5分钟,或发作后没有恢复需立刻拨打120。
🧑‍⚕️ 发作中不要移动患者: 除非环境明显危险,移动可能带来次生伤害。
急救口诀: “侧卧、清理、观察、不喂食、不塞物”。

这个流程不仅简单,还降低了外人因慌乱造成误伤的风险,对患者更友好。

发作后需要注意什么?

癫痫发作结束后,患者往往会迷糊、乏力,有的人还会头痛、恶心。这时候,家人和朋友能做的其实很重要:

  • 安抚情绪:语言温和,避免责备,帮助患者慢慢回到现实。
  • 简单观察:留意呼吸是否平稳、意识是否渐渐恢复。若患者持续嗜睡或神志不清,建议送医。
  • 询问不适:有新发症状如手脚不能动、头痛剧烈、持续呕吐,需警惕脑部损伤或发作未完全终止。

除了身体照顾,及时登记发作详细过程,为以后的医生诊断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也很有必要。

癫痫患者的日常管理与护理建议

健康建议 具体做法 生活补充说明
规律服药 每日同一时间服用医生开的药物,如有漏服按医嘱补服 定期和医生联系,调整方案不可随意改变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牛奶 饮食清淡有助于脑部代谢稳定
保证睡眠 每天保持7-8小时睡眠 过度劳累、熬夜都可能诱发发作
心理疏导 建议家长、配偶多陪伴沟通 情绪稳定有助减少复发
适度活动 选择散步、太极等缓和运动 避免过激剧烈运动及高空水上项目
🌱 其实,“陪伴”和“理解”对癫痫患者的恢复和自信心建立,比单纯吃药更有用。

医学界认为,超过七成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与工作。每个人都是患者背后最实用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