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脚麻木别大意!3个信号+5招预防指南
01 手脚发麻是血糖失控了吗?
生活里,糖尿病带来的手脚麻木,有时真叫人摸不着头脑。起初,也许只是刷牙或散步时,脚底轻微发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也有的人在晚上睡觉时觉得手指尾端略有刺感。这种感觉不算太痛,但让人不太安心。
其实,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变化,常常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这是一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大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问题。早期信号轻微,不太容易察觉,但如果持续发展,很容易影响日常生活。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3个典型信号
- 1. 蚁走感、针刺样疼痛(夜里更明显)
一位56岁男性糖友反映,入睡后两个脚背常感觉有蚂蚁在爬,偶尔刺痛。一开始他以为鞋子磨脚,慢慢发展到夜间无法安睡。
出现此类情况,最好尽快咨询专科医生。 - 2. 对冷热不敏感
热天洗脚,水温很高却没感觉,直到家人提醒才发现脚被烫红。这种感知迟钝,意味着末梢神经受损风险较高。 - 3. 袜套样感觉缺失
有些人会觉得脚像穿了双厚袜子,实际上却光着脚,触觉变得又钝又迟缓。典型表现为双脚对称,且范围越来越大。
03 血糖高为何会伤神经?三大机制早看清
很多人不太理解,血糖高了怎么就跟神经搭上关系?其实,长期血糖异常,神经细胞的营养、本身结构都会逐步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致病机制 | 影响方式 |
---|---|
高糖产物积聚 | 血糖高时,体内生成一些异常物质(AGEs),这些物质沉积在神经周围,破坏神经细胞结构。 |
微血管受损 | 微小血管遭到损伤,血液输送减少,神经因此“缺氧缺营养”。 |
神经髓鞘破坏 | 长期糖尿病会破坏包在神经外的保护套(髓鞘),导致信号传导变慢甚至中断。 |
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这种神经损伤的风险会比普通患者高出2到3倍。所以,时间越长,更要关注细微身体变化。
04 诊断方法有哪些?轻松完成检查
怀疑神经受损,其实不必紧张,大多数医院都有成熟的无创检查方式。一些简单的仪器筛查,就能判断问题所在。
- 10g尼龙丝触觉测试:医生用一根细细的尼龙丝,在足底或脚趾轻点,看能否感知。常见于内分泌科门诊。
- 振动觉阈值检查:专门的小仪器轻放在脚背,查看患者对微小震动的感受如何。
-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用肌电图仪器检测神经信号从一端到另一端的传导能力,整个过程约半小时,无需特殊准备。
05 治疗不仅限于降血糖!综合方式效果更好
很多人以为神经病变只要降好血糖就够了,其实科学治疗分几步走。
06 生活中5个动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日常措施 | 具体建议 |
---|---|
每日自查足部 🦶 | 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发现小破口或颜色变化要及时处理。 |
穿圆头宽松鞋 👟 | 选择宽楦、圆头、不挤脚的鞋子,避免小面积磨损和压迫部位。 |
洗脚控制水温 | 建议用不高于37℃的温水;可以用手背先试一下。 |
不赤脚行走 | 即使在家,也尽量穿室内鞋,预防意外划伤。 |
每年专科筛查 | 每年做一次足部和神经系统专业检查,有问题早发现。 |
-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轻柔修剪脚趾甲
- 定期用保湿霜护理脚皮,防止干裂
- 遇到伤口自己无法判断时,及时就医
有疑惑时,主动沟通是关键
总结下来,手脚麻木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多数人只要重视血糖管理、趁早监测身体的细微变化,再结合日常合理护理,就没有必要为神经病变而焦虑。
偶尔感到担心,其实很正常。真正重要的是和医生保持沟通,不要讳疾忌医。当你或你的家人遇到不明原因的麻木、疼痛,不妨记录下来,在下次看门诊时详细告知医生,这样更有利于对症治疗。
管理好血糖,善用专业的帮助,生活的脚步依然可以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