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糖尿病手脚麻木不要忽视!3信号+5预防措施

  • 8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糖尿病手脚麻木不要忽视!3信号+5预防措施封面图

糖尿病手脚麻木别大意!3个信号+5招预防指南

01 手脚发麻是血糖失控了吗?

生活里,糖尿病带来的手脚麻木,有时真叫人摸不着头脑。起初,也许只是刷牙或散步时,脚底轻微发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也有的人在晚上睡觉时觉得手指尾端略有刺感。这种感觉不算太痛,但让人不太安心。

其实,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变化,常常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这是一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大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问题。早期信号轻微,不太容易察觉,但如果持续发展,很容易影响日常生活。

小提醒: 一旦出现手脚偶尔发麻、持续多天,建议记一下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状况,有助于医生诊断。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3个典型信号

  • 1. 蚁走感、针刺样疼痛(夜里更明显)
    一位56岁男性糖友反映,入睡后两个脚背常感觉有蚂蚁在爬,偶尔刺痛。一开始他以为鞋子磨脚,慢慢发展到夜间无法安睡。
    出现此类情况,最好尽快咨询专科医生。
  • 2. 对冷热不敏感
    热天洗脚,水温很高却没感觉,直到家人提醒才发现脚被烫红。这种感知迟钝,意味着末梢神经受损风险较高。
  • 3. 袜套样感觉缺失
    有些人会觉得脚像穿了双厚袜子,实际上却光着脚,触觉变得又钝又迟缓。典型表现为双脚对称,且范围越来越大。
提示: 这些症状有别于偶发性的疲劳麻木,持续性、左右对称、夜间加重都需要重视。

03 血糖高为何会伤神经?三大机制早看清

很多人不太理解,血糖高了怎么就跟神经搭上关系?其实,长期血糖异常,神经细胞的营养、本身结构都会逐步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致病机制 影响方式
高糖产物积聚 血糖高时,体内生成一些异常物质(AGEs),这些物质沉积在神经周围,破坏神经细胞结构。
微血管受损 微小血管遭到损伤,血液输送减少,神经因此“缺氧缺营养”。
神经髓鞘破坏 长期糖尿病会破坏包在神经外的保护套(髓鞘),导致信号传导变慢甚至中断。

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这种神经损伤的风险会比普通患者高出2到3倍。所以,时间越长,更要关注细微身体变化。

小心: 长期高血糖就像“慢性侵蚀”,并非一天两天造成,防控要趁早。

04 诊断方法有哪些?轻松完成检查

怀疑神经受损,其实不必紧张,大多数医院都有成熟的无创检查方式。一些简单的仪器筛查,就能判断问题所在。

  • 10g尼龙丝触觉测试:医生用一根细细的尼龙丝,在足底或脚趾轻点,看能否感知。常见于内分泌科门诊。
  • 振动觉阈值检查:专门的小仪器轻放在脚背,查看患者对微小震动的感受如何。
  •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用肌电图仪器检测神经信号从一端到另一端的传导能力,整个过程约半小时,无需特殊准备。
建议: 一般建议每年在医院进行一次神经筛查,高危人群应适当增加频次。

05 治疗不仅限于降血糖!综合方式效果更好

很多人以为神经病变只要降好血糖就够了,其实科学治疗分几步走。

① 血糖控制 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② 止痛药缓解症状 如普瑞巴林等,医生会根据实际症状调整用药。
③ 营养神经药物 甲钴胺或乙酰-L-肉碱,帮助修复和保护神经纤维。
④ 物理治疗 物理理疗、腿部按摩或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
提醒: 治疗一定要与你的医生密切沟通,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06 生活中5个动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日常措施 具体建议
每日自查足部 🦶 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发现小破口或颜色变化要及时处理。
穿圆头宽松鞋 👟 选择宽楦、圆头、不挤脚的鞋子,避免小面积磨损和压迫部位。
洗脚控制水温 建议用不高于37℃的温水;可以用手背先试一下。
不赤脚行走 即使在家,也尽量穿室内鞋,预防意外划伤。
每年专科筛查 每年做一次足部和神经系统专业检查,有问题早发现。
📋 足部护理清单
  •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轻柔修剪脚趾甲
  • 定期用保湿霜护理脚皮,防止干裂
  • 遇到伤口自己无法判断时,及时就医

有疑惑时,主动沟通是关键

总结下来,手脚麻木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多数人只要重视血糖管理、趁早监测身体的细微变化,再结合日常合理护理,就没有必要为神经病变而焦虑。
偶尔感到担心,其实很正常。真正重要的是和医生保持沟通,不要讳疾忌医。当你或你的家人遇到不明原因的麻木、疼痛,不妨记录下来,在下次看门诊时详细告知医生,这样更有利于对症治疗。
管理好血糖,善用专业的帮助,生活的脚步依然可以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