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术后疼痛别硬扛!多模式镇痛让恢复更轻松

  • 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术后疼痛别硬扛!多模式镇痛让恢复更轻松封面图

术后疼痛别硬扛!多模式镇痛让恢复更轻松

什么是多模式镇痛?为什么比单一止痛更有效?

手术后疼痛并不是“小题大做”——比如新近做完剖宫产的林女士,回到病房后疼痛明显,不敢咳嗽甚至影响下地走路。其实,现代医学讲究“多模式镇痛”,不再只是打一针止痛针那么简单。它指的是多种镇痛药物和物理方法联合使用,从不同通路减少疼痛信号“进军”大脑,有点像多重防线层层把控疼痛。一旦疼痛被及时切断,不但让你更舒服,还能促使身体恢复更快。
镇痛类型 举例说明 优缺点
单一镇痛 只使用一种药物(如阿片类) 效果有限,副作用多,不能应对复杂疼痛
多模式镇痛 阿片+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
配合神经阻滞等方式
镇痛全面,药物量少且副作用低,恢复快
小提示: 研究显示,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患者中,80%能将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10分制),还有助于减少慢性疼痛后遗症。

术后疼痛有哪些危险信号?什么时候必须找医生?

一般手术后,最初两天可能会“咬牙忍一忍”,但其实分辨疼痛正常或异常很重要。比如一位65岁的老陈做完胆囊手术,起初只是隐隐作痛,但到第二天,不仅疼痛加重,还出现了持续发热,伤口渗出来液体。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继续拖!
  • 普通疼痛:刀口周围胀痛、偶尔发紧,逐渐减轻。
  • 警示信号:
    • 疼痛逐步加重,24小时内没有缓解
    • 伴随持续发热(体温>38℃)
    • 切口附近红肿、渗液、异味
    • 疼痛剧烈不受控,止痛药效果不佳
务必注意:遇到上述症状,尤其是结合发热和切口异常,建议立即联系医生。

为什么同样的手术有人痛感差异大?

有些患者对疼痛明显敏感,而有的人术后反而“不当回事”。说起来,疼痛感知的差异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 1. 年龄与性别
    年轻患者的神经系统更敏感,疼痛体验往往比老年人强烈。比如一位26岁女性做阑尾手术后觉得很痛,同病房50岁的叔叔感觉却只是“像咬了一口手”。
  • 2. 遗传和性格差异
    部分人天生对疼痛更敏感,与基因和个体心理耐受力有关。
  • 3. 手术类型和部位
    关节或胸腹部大手术局部神经丰富,通常比较疼;如拔除智齿则因麻醉消失后出现暂时性尖锐疼痛。
  • 4. 既往慢性疼痛史
    如果手术前已经有慢性腰腿痛,这类人术后疼痛会更难控制。
顺便说:麻醉医生通常会在术前用疼痛评分表、心理评估等工具,预测你的疼痛风险。

麻醉医生如何制定镇痛方案?需要做哪些准备?

制定优质的镇痛方案,不只是凭经验摸索,更靠详实的术前评估。来看看流程通常是怎样的:
详问病史
  • 既往手术经历/G6PD(蚕豆病)等过敏情况
  • 长期用药或特殊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个体风险评估
  • 疼痛敏感度分级
  • 心理状态分析
制定方案并沟通
  • 科普镇痛方法(神经阻滞、镇痛泵等)
  • 签署用药知情同意
一位40岁的肾脏移植者术前主动提示,自己阿司匹林过敏,帮助麻醉医生调整药物组合。这说明如实告知个人信息非常重要,也能直接影响镇痛效果和安全。

多模式镇痛常用哪些方法?效果能持续多久?

说到多模式镇痛,通常会使用以下几类方法,这里表格对比一下它们的常见用途和持续时间:
方法 举例用途 持续时间
局部麻醉药 术中神经阻滞,术后切口麻醉 单次可维持6-12小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口服/静脉镇痛,减少炎症带来的痛感 一般每8-12小时一次
阿片类药物 镇痛泵(PCA),主要用于重度疼痛 灵活调整,通常用到术后24-72小时
非药物辅助 如局部冷敷、放松训练、音乐疗法 视个人情况而定
友情提示:不同手术的镇痛周期有明显差别,体位和操作部位越复杂,镇痛持续时间应适当延长。

回家后如何科学管理疼痛?哪些事绝对不能做?

刚出院时,很多人会担心疼痛发作,其实掌握科学用药和生活管理很关键。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帮你更顺利度过恢复期:
用药时间表
  • 请严格按照医生开出的止痛药表服用(哪怕觉得“不太痛”也别随意停药)。
  • 混搭多种镇痛药物前记得向医生确认,避免肝肾负担加重。
物理辅助
  • 手术刀口肿胀时可短时间冷敷,24小时后再用热敷帮助活血。
  • 日常记得适量活动,有助于防止血栓。
日常禁忌
  • 不要自行换药、挑破水泡、抓挠伤口。
  • 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尤其第一周内。
别忽视:术后48小时是疼痛爆发期,千万不要“忍到实在受不了才吃药”,规律服药更能保持舒适。
术后管理小贴士
  • 用药遵照时间表,不提前停药
  • 尽量保持心情平稳,有助疼痛缓解
  • 定期记录自身疼痛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回医院复诊
术后疼痛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提前了解多模式镇痛的好处,并按麻醉医生的建议进行管理,大多数人是可以轻松度过恢复期的。身体是自己的“老伙计”,善待它,治疗和护理才能事半功倍。遇到疼痛明显增加、发热或伤口异常时,别拖,及时沟通总是安心的。愿你每一次康复都少疼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