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勿硬扛!麻醉医生教你3招止痛

  • 9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勿硬扛!麻醉医生教你3招止痛封面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别硬扛!麻醉科医生教你3招有效止痛

01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有些人皮肤上的水泡早就结了痂,外表看上去早已“痊愈”,但疼痛却像个赖皮的客人,一直不肯走。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常被医生简称为PHN。它并不仅仅是皮肤层次的小疼痛,而是病毒感染神经后遗留下来的神经损伤痛。

一般药物虽然能缓解部分症状,但有些人用药后副作用大,效果也不理想。这时,麻醉科“拿手”的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对于那些顽固的、持续性疼痛,有时比传统办法还更有效。

02 疱疹后出现哪些信号,说明要当心慢性疼痛?🚦

  • 皮肤愈合但疼痛持续: 比如62岁的赵阿姨,本以为皮疹全好了,可一碰皮肤就像火烧、刀割,哪怕穿最软的衣服也受不了。
  • 疼痛类型奇特: 有些人会形容为“刺痛”“针扎”“有蚂蚁咬”。有时甚至晚上疼得睡不着,走路时衣服与皮肤摩擦一下都像触电。
  • 感受变得异常: 本来不疼的刺激,比如和煦的风、温热的手掌,都会变成钻心的痛,这种属于“痛觉过敏”,也是神经损伤的表现。
💡 如果出现皮疹愈合后1个月以上的上述症状,别再熬着,建议第一时间挂麻醉科疼痛门诊。早期介入可明显降低后期治疗难度。

03 疱疹明明好了,为什么还在疼?🔍

很多人觉得皮肤没事了,疼痛也该消失,其实病毒早在皮下神经留下了“烙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会让神经纤维遭遇短时间的炎症冲击,有点像工地电线被火烧过——尽管表面恢复,神经的信号却乱了套。

其实,早期受损的神经会错误修复,一部分变得异常敏感,一部分则完全“糊涂”了,正负电信号传导出现混乱,导致痛感信号持续发射。所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普通的扭伤拉伤大不一样,用一般止痛药常常没太大用处。

  • 研究指出,约有3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能发展成慢性神经痛。因此,千万别等着自愈。

04 麻醉科如何“精准定位”神经损伤?🧭

长期疼痛到底是哪根神经出了“岔子”,不是凭肉眼能分清,麻醉专科有专门的检查帮忙排查。

检查方法 主要作用 例子
定量感觉测试 通过冷热、针刺、震动刺激检测区域敏感度,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如有的患者轻点皮肤像针扎,就能定位这段神经受损
神经传导检查 评估神经传递速度,找到“短路”的部位 某54岁男性做检查发现胸部一段神经传导减慢,确定病灶范围
🔑 通过客观检测,可以为后续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不再靠感觉“盲打”。

05 麻醉科三大有效止痛法,你选哪种?👨‍⚕️

方法 主要优点 适用人群 缓解率
神经阻滞疗法 操作简便,效果快,可局部注射类固醇或麻药 初发或病程不长,药物不耐受 约60-70%可缓解超过50%的疼痛
脉冲射频治疗 创伤小,恢复快,持续作用,可重复进行 局部阵发性、刺痛型疼痛人群 有效率较高,副作用轻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精准给药,减少全身副作用 顽固、长期、药效不佳的重度患者 适合需要长期管理的

比如68岁的林大叔,用了半年口服止痛药效果一般,后来选择神经阻滞加脉冲射频,第一次治疗后夜里翻身不再被痛醒,逐步减少了药物剂量。

病后3个月内是治疗“黄金期”,一旦疼痛持续超过这个时间,治疗难度明显增加。

06 日常如何缓解疼痛,这些办法值得尝试🌱

  • 冷敷: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每次敷10-15分钟,可暂时降低疼痛感,适合晚上睡前用。
  • 衣物选择:贴身部分尽量选择柔软宽松纯棉,避免化纤摩擦,减少意外“刺激”。
  • 睡眠姿势调整:建议侧卧时可在疼痛一侧垫柔软枕头,减少压迫。
  • 复诊配合:疼痛变化及时如实告知医生,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 日常护理虽不能完全代替医疗止痛,但和专业治疗联合,有助于让生活恢复如常。

最后说几句: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表面过关内里难熬,不应硬抗。合理利用麻醉科的检查和治疗,往往是突破“僵局”的关键。而日常护理的小细节,也是减轻痛苦的好助手。碰到长期缠绵的疼痛时,大可不必拖延、硬扛,抓住治疗时机才最为可取。遇上这个小麻烦,理性面对、科学处理,总有改善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