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不疼痛?麻醉选择有讲究——内固定术麻醉全解析
01 手术为什么必须麻醉?
很多人以为骨折只是疼一下,忍忍就能过去。可一到手术台才发现,疼痛别说忍一忍,哪怕细微的刺激都难以承受。麻醉其实像一个“闸门”,帮你阻断疼痛信号,让医生能够安心操作。如果没有麻醉,无论骨折复位还是内固定,都是相当“难熬”的体验。
其实,麻醉不仅仅是“止疼”。它还能帮助保持心跳、血压、呼吸这些生命体征的平稳运行。有人问:是不是全麻更高级?其实完全不是,合适的麻醉方式才是关键,每个人状况不一样,麻醉方法得量身定做。
💡 小提醒:全麻≠最好,适合的才是最安全的。
02 麻醉方式有哪些?哪种最适合我?
- 局部麻醉:只让骨折部位“失去感觉”,适合简单、范围小的手术。止疼快,恢复也快,但对痛感较强的人或复杂手术很难完全奏效。
- 椎管内麻醉:主要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常用于下肢手术。让下半身麻痹,病人清醒但无痛,医生操作也方便。数据显示,65%的四肢骨折手术会选择这类方案,术后并发症少,恢复相对平稳。
- 全身麻醉:全身入眠,完全没有知觉,手术过程无恐惧感。多用于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或者遇到复杂骨折时。缺点是对老年或基础疾病患者风险略高。
例子:50岁的李先生因为多发骨折,手术时间预计3小时,麻醉医生选择全麻。手术后他恢复顺利,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
这个例子说明,复杂骨折选择全麻,更容易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舒适。
这个例子说明,复杂骨折选择全麻,更容易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舒适。
📝 和麻醉医生沟通时,一定要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别怕“麻烦”。
03 麻醉前,哪些信息必须告诉医生?
信息点 | 为什么重要 |
---|---|
药物过敏史 | 麻醉药过敏会有生命危险。 |
既往麻醉反应 | 部分人易出现意外反应,便于医生提前准备。 |
吸烟/饮酒习惯 | 影响呼吸和肝脏代谢,麻醉剂量需调整。 |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 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需特殊处理。 |
哮喘或呼吸道疾病 | 易诱发术中支气管痉挛,必须预防。 |
服用的所有药物 |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
家族遗传病或异常 | 某些遗传病会增加麻醉风险。 |
❗ 补充:有哮喘史,哪怕很久没发作也一定要说清,不然可能遇到突发危险。
04 麻醉后多久能恢复?会有后遗症吗?
清醒时间和麻醉方式有关。一般局部麻醉十几分钟可恢复知觉,椎管内麻醉2小时左右恢复活动,全麻醒来后短暂迷糊,几个小时就基本清醒。超过90%的全麻病人在24小时内恢复到原有的认知水平。
- 短暂的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部分人会感觉嗓子不适。这些症状通常半天到一天内缓解。
- 长期后遗症:担心“变笨”其实没必要。大量研究显示,麻醉本身不会导致持久性智力损害。
例子:25岁的徐女士术后1小时有点恶心,2小时候能喝水,24小时后认知功能完全恢复。
📢 麻醉苏醒后别急着起身,等医生查房允许再下床。
05 特殊人群的麻醉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怎么安排麻醉?
- 儿童:麻醉用量需严格控制,术前安排禁食时间,术后密切观察。
- 孕妇:优先椎管内麻醉,能减少对胎儿影响,同时避免选用部分药物。
- 老年人:对药物更敏感,术后谵妄发生率约15%,不过大多3天内可缓解。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要检测血糖,心脏病要监测心率血压,并提前调整相关药物。
例子:68岁的王阿姨,伴高血压和糖尿病,术前医生单独制定了血糖、血压管理方案,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二天恢复良好。
🔍 拍片、抽血等检查要按医嘱完成,尤其是慢性病患者。
06 术后镇痛怎么做才科学?
担心术后疼痛,不如提前和医生讨论镇痛方案。现在镇痛方法非常多,“多模式镇痛”越来越流行。
- 静脉自控镇痛(PCA):患者自己按压按钮,灵活掌控止痛药用量。适用于手术后早期强烈疼痛。
- 神经阻滞:通过局部麻醉药让手术部位持续无痛,恢复活动更顺利。
- 定时给药:比“痛了才吃药”效果好很多。提前用药能避免痛感加重带来的不适与焦虑。
⚠️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止痛效果强,但容易依赖,严禁自行增减剂量。
07 这些危险信号要立即呼叫医生
- 呼吸困难、胸闷:可能提示气道阻塞或用药反应,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 持续剧烈疼痛:这可能是镇痛不到位,也有可能提示术后出血、感染或者血肿。
- 肢体麻木、无力:需警惕神经损伤或硬膜外血肿。数据显示,80%的早期发现并手术减压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 昏迷或意识障碍:属于严重警告信号,需立即抢救。
例子:42岁的顾先生术后出现持续麻木,医生及时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紧急手术后恢复良好。从这个例子可见,出现异常信号要立刻报告,别等侥幸心理。
🚨 出现以上信号,不要自行处理,按下呼叫按钮或直接呼叫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