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头部受伤后昏迷?注意这3大危险信号!

  • 1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头部受伤后昏迷?注意这3大危险信号!封面图

头部受伤后昏迷?警惕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的3个危险信号

01 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是什么病?

说到头部受伤,可能不少人第一反应只是“肿块”或者“破了点皮”。其实,头骨里的大脑远比表面受伤更要紧。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是因头部受到撞击,导致脑部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简单来说,这种出血是在大脑软膜和蛛网膜之间悄悄发生的,很容易被忽略,却异常凶险。

这种情况对孩子、老人来说尤其危险。许多严重的脑外伤患者,就是因为短时间内未被发现蛛网膜下出血,诱发意识障碍、甚至命悬一线。

要特别说明,创伤后需要手术的患者,手术和麻醉过程本身也隐藏不少风险,稍有不慎,可能加重病情。所以,这种出血绝不是“小问题”。

02 出现这些表现,务必尽快就医 🚑

  • 头痛加重:不是普通的闷痛,而是持续性、明显加重,止痛药效果也不理想。
  • 频繁呕吐:一天内出现多次,尤其是伴随恶心持续。
  •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比如家里人突然说话答非所问、无法叫醒,或对周围反应迟钝。
举个例子:
58岁的王阿姨不小心摔倒后第一天没太大异常。第二天早上家人发现她头痛难忍,断断续续地呕吐,还变得精神恍惚。送医后诊断为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如果超过72小时还没出现好转或加重,危险性显著提升,必须尽早就诊。
风险提醒: 头部受伤72小时内,是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的高危期,不要存侥幸心理。

03 外伤为什么会引发脑部出血?

大脑被包裹在多层保护膜里,正常时这些膜之间不该有血液。不过,遇到猛烈撞击,脑内细小血管就会被拉伸、撕裂,血液顺着破口流出来,于是在蛛网膜下腔慢慢积聚。

以下风险因素别忽视:
  • 年龄:老年人脑组织萎缩,血管脆弱,轻微磕碰也可能出血。
  • 高血压病史:血管承受能力下降,更易出血。
  • 服用抗凝药:比如长期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人,血液不易凝固,出血量更大。
📊
研究显示,严重脑外伤后大约15-20%的患者可发生蛛网膜下出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和病情复杂性升高而增加。

04 手术前必须做的3项关键检查

检查项目 主要作用 临床意义
头部CT扫描 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及范围 帮助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
神经系统评估 评估清醒程度、肢体反应 了解患者基本神经功能,为手术风险分级
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血液是否容易凝固 提前发现凝血异常,减少手术中出血风险
补充说明: 只有在这些检查结果明确后,医生才能科学制定下一步治疗和麻醉计划。

05 麻醉和手术,怎么做到安全?

不少人对脑部手术麻醉有担心,其实,现代手术麻醉已经非常精细。对于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麻醉医生会选择既能保护脑功能,又能平稳循环系统的个性化药物组合,还要时刻监控颅内压,避免诱发新的损伤。

另外,手术中采用显微镜和微创技术,可以精准清理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安全保障要点:
  • 🌡️ 动态调节麻醉药量,防止呼吸抑制
  • 💉 必要时即时补充止血药或输血
  • 📈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脑功能异常即刻处理
案例分享:32岁男性因车祸造成蛛网膜下出血,术中全程使用脑功能监测和低温麻醉,手术顺利度过,术后意识恢复正常。

06 术后恢复,这些注意更关键 ⏳

  • 伤口护理: 保持切口干燥,每天用无菌材料轻轻擦拭,防止感染。
  • 限制剧烈活动: 头部手术后的一周内,避免跑跳、弯腰、搬重物。
  • 定期复查: 按医生建议回医院进行神经评估和影像复查,一般手术后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各查一次。
小贴士:
  • 多进食鱼、坚果和新鲜蔬菜,有助于神经修复
  • 别自行增减药物,有事随时和医生沟通
📈
统计显示,头部外伤后24小时内接受合理手术的患者,生存率比延迟就诊提升约60%。

07 最后的提醒,别怕细心观察

实际上,大多数头部外伤患者都能顺利恢复。不过,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像是一个隐藏的“小麻烦”,一旦拖延,后果往往超乎想象。日常生活中,如果家人或身边人头部受伤后,身体状态出现持续变化,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大信号,千万不要自己“扛一扛”。

最实用建议:受伤后无论多轻,第一时间观察至少72小时。如果遇到持续性不适,早点赴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定制安全治疗计划。

身体的信号,值得用心对待,这才是安全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