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抢救呼吸道健康!急性上感应对指南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抢救呼吸道健康!急性上感应对指南封面图

别把感冒拖成大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应对指南

01 到底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最近喉咙有点发干,鼻子偶尔不通气,是不是又感冒了?”在办公室或家里,这样的对话很常见。实际上,这正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表现。简单来说,这类感染主要是针对鼻腔、咽部和喉咙这些“呼吸道交通要道”的短期炎症,大多数人平时所说的“感冒”就是这里的问题。

不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止一种——它可以是最常见的普通感冒,也有可能是流感。两者虽然都能引发鼻塞、打喷嚏等症状,但流感通常会导致高热、全身酸痛,恢复期也更长,而且有一定并发症风险。

小提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秋冬和换季时节,公共场所聚集、气候突变时更易发生。

02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

大多数人最开始的时候,症状很“低调”——偶尔打个喷嚏,或者感觉嗓子有点发痒。这时生活节奏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不过如果症状进一步加重,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比如持续的咽痛,鼻塞加重,流鼻涕较多,或者开始频繁咳嗽。有些人还会出现发烧,特别是体温超过38.5℃,身体明显不适,这时就不建议自己硬撑了。

症状 初期表现 需要就医的信号
咽部不适 轻微发干、偶尔刺痒 持续咽痛、吞咽困难
鼻部症状 偶尔鼻塞、间断流涕 鼻塞明显、鼻涕量大于平常
发热 无或低热(<37.5℃) 发热≥38.5℃,持续不退
🔔 重点提醒: 如果小孩、老人或者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出现发热、剧烈的身体不适,不要拖延,尽快请医生判断!

03 为什么你会中招?

很多人纳闷,“每天都挺注意的,怎么还是感冒了?”其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大概七成到八成)与病毒有关,比如最常见的鼻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些病毒不声不响地通过空气飞沫、公共用品甚至门把手,在不经意间传染给下一个人。

如果近期睡眠不好、压力大、饮食不均衡,或者身体本来就有点虚弱,人体的“防御卫士”——免疫系统就容易掉链子。有一次遇到一位34岁的男士,连续熬夜赶项目后突感咽喉肿痛,没几天就发展到持续发热。这种因免疫力低下“中招”的经历其实很常见。

  • 病毒感染占比:70-80%
  • 细菌感染多见于感冒未及时好转后继发
  • 高危人群包括幼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研究数据显示,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季节交替时温差大,都有助于病毒传播。所以,不是“自己不够强”,而是生活里有太多“隐形陷阱”。

04 医生如何确诊?

很多人感到不适时,会不自觉地想要“查个底朝天”。其实,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凭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就能初步判断。比如咽喉发红、鼻腔有分泌物,这些都是医生一眼能看出的表现。

如果症状较重或者持续不缓解,医生可能会建议简单的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用来判断有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这时无需每个人都去拍CT或者做复杂的检查,过度检测反而增加身体负担和经济压力。

常规检查用途一览:
  • 血常规:帮助区分病毒与细菌感染
  • CRP:辅助判断炎症反应强度
📋 提示: 简单症状用对方法自我管理即可,复杂情况才需进一步检查。

05 科学治疗三步走

  1. 对症用药: 鼻塞、咽痛可用缓解药物,发烧时用退烧药。
    (按说明服药,不随意叠加)
  2. 充分休息: 身体的自愈就像修复工厂,给足工人时间和资源修理,康复更快。
  3. 合理补液: 多喝水或淡盐水,既能补充体液,也能稀释痰液。

很多人以为“感冒好了也得把抗生素吃一轮更保险”。其实,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滥用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如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还有耐药的风险。

🛑 记住: 抗生素需医生判断后严格使用,不可自行购药。

06 预防其实很简单

  • 正确洗手——用流动水+洗手液,掌心、指缝、手背揉搓20秒以上。
  • 保持居家或工作环境空气流通——每天通风2-3次,每次10-20分钟。
  • 适量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卫士”的活力。
  • 多吃新鲜蔬果,如橙子、奇异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抵御感染。
    建议每日搭配色彩丰富的蔬果,维持营养均衡。
  • 在流感高发季节及时接种疫苗,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
疫苗接种最佳时机表:
人群 推荐接种季节 间隔建议
6月龄-5岁儿童 9-10月 每年1针
60岁以上老人 10月 每年加强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10月 遵医嘱
🌱 行动建议: 日常做到上面5条,感染风险明显下降。家中有幼儿或老人,更要留心流感疫苗时间。

写在最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然常见,但一旦处理不当,普通的小麻烦也可能变成“拖大病”。其实很多人只需留心细节,按照症状变化选对时机休息、及时就医,大多数都能顺利康复。如果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况,希望这份简单实用的指南能为你提供明确的思路。下次朋友问起“感冒了怎么办?”你也许能自信地答上一句,“别慌,这事我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