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出现这些症状别硬扛,科学应对指南来了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家里孩子刚开学没几天就鼻塞打喷嚏,老人也咳嗽,说起来感冒在换季时就像“不速之客”。简单来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鼻腔、咽喉等部位,突然出现炎症,主要表现是打喷嚏、流鼻涕、喉咙发痒。这个部位相当于我们身体的“交通要道”,遇到病毒就容易发生堵塞和不适。
普通感冒和流感虽然都叫“感冒”,但区别还是挺明显:普通感冒起病慢、症状较轻;流感则来势汹汹,常会高烧、全身酸痛,恢复也慢一些。
02 哪些症状提示该就医?
感冒大多数时候是“小毛病”,但出现以下5种情况,自己扛着不太好,最好尽早去医院检查:
警示信号 | 需要注意的点 | 生活例子 |
---|---|---|
持续高热(>38.5℃,超3天) | 普通感冒一般低烧或不发热 | 35岁的林女士发烧四天,家里退烧药都不管用,晚上还出汗,第二天去医院发现是流感 |
呼吸困难、气急 | 咳嗽持续且憋闷,喘不上来 | 退休的大爷咳到胸闷,夜里睡觉总被憋醒,检查才知道已发展成支气管炎 |
持续剧烈咳嗽、胸痛 | 一般感冒不会出现胸痛 | 一位20岁男生感冒一周后胸口刺痛,医院诊断已并发肺炎 |
意识模糊、嗜睡 | 尤其是婴幼儿、老人 | 家有2岁宝宝感冒后精神很差、不爱哭闹,需要警惕重症感染 |
耳朵疼痛或流脓 | 提示可能出现中耳炎 | 小学女生感冒三天后耳朵疼,一查发现是中耳炎,需要特殊治疗 |
03 为什么会得感冒——病毒的“攻防战”
很多人好奇为啥换季总容易中招?其实,感冒70%左右是因为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惹的祸。它们趁我们身子疲劳、熬夜、天气忽冷忽热时“钻空子”。
- 鼻腔、咽喉的黏膜是第一道防线。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时,这道防线变得薄弱,病毒趁机附着。
- 体温变化、空气干燥会让黏液减少,滑梯一样方便病毒滑进细胞。
- 抵抗力低的群体(比如老人和长期服药者)更容易被攻破,感冒还容易转成肺炎等大麻烦。
04 医生一般查什么?
很多人一进医院会担心“是不是要被查个遍”。其实,绝大多数感冒不需要复杂检查。医生会根据症状和体征,酌情安排下列简单项目:
- 血常规: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作怪,对于高烧或全身症状明显者帮助很大。但轻症感冒一般不需要做。
- 咽拭子检测:主要用在流感、腺病毒等疑似病例,能快筛出病毒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选择。
05 科学治疗记住这3点
- 对症为主: 如果鼻塞严重,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轻度咳嗽可以适当喝温水、蜂蜜柠檬水(不推荐1岁以下婴儿喝蜂蜜)。喉咙不适可试试淡盐水漱口。
- 别乱用抗生素: 绝大多数感冒是病毒闹腾,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如果没有明确细菌感染迹象(如化脓性分泌物),简单吃抗生素反而增加耐药风险。
- 安全用药很重要: 常规退烧药如布洛芬,使用间隔至少要6小时。部分家庭常备感冒混合制剂,务必按说明书服用、避免超剂量。
这提醒我们: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尤其是不同感冒药之间要避免重复成分。
06 预防比治疗更划算
说到底,预防感冒还是性价比最高的做法。尤其是体弱人群,比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不妨把下面这5件小事养成习惯:
操作 | 日常做法 | 实用功效 |
---|---|---|
正确洗手 | 外出归来、饭前便后认真搓手20秒 | 有效冲掉手上的病毒,避免入口 |
勤通风 | 有人的房间每天至少保持2次通风 | 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 |
增强营养 | 每日蔬菜、水果多样化搭配 | 帮身体补充维生素,提升免疫力 |
规律作息 | 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不熬夜 | 让自身防护系统恢复 |
适当接种疫苗 | 有慢病或65岁以上、6岁以下建议打流感疫苗 | 显著降低重症和住院风险 |
结语
换季时感冒其实很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休息就能缓解。不过,如果症状持续不见好、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或者精神状态明显变差,一定别拖,及时到医院检查。
日常多洗手、吃得丰富点、睡得充足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正是在为健康“筑墙”。避开误区,既不用过度担心感冒,也不要疏忽大意,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