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物手术麻醉:这些关键点能保安全
01 为什么胃部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
现在不少人或家人要面对胃部肿物手术,最关心的除了手术本身,就是“麻醉到底安全吗”。其实,全麻相当于让身体进入受控的“深度睡眠”,医生才能放心操作。
以一位58岁的女士为例,因胃部良性肿块需要做切除,她最担心的就是在手术中感受到不适。经过规范全麻,她整个手术过程都没有感觉,苏醒后病情也很稳定。
全麻的作用是让身体完全“放松”,消除意识和痛感,同时控制呼吸,方便外科医生安全、彻底地处理胃部肿物。局麻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胃部手术常常首选全麻。
02 麻醉前要做哪些评估?为什么这么重要?
- 心肺功能检查 🫀 — 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心跳和呼吸。比如,有59岁高血压男性术前未查出隐匿心脏问题,手术中反复低血压,幸亏提前麻醉评估,提前调整方案。
- 药物和过敏史调查 — 有药物过敏、慢性疾病的病人,制定麻醉方案时要格外小心。
- 肝肾功能检测 — 麻醉药物通过肝肾代谢,如果功能不佳,容易药效累积,增加风险。
- 呼吸道状况评估 — 如有咳嗽、哮喘等,麻醉中呼吸管理要提前准备。
评估项目 | 常规方法 | 有何用处? |
---|---|---|
心电图 | 12导联心电图 | 查心律失常、心肌供血 |
血常规/生化 | 抽血项目 | 评估肝肾、感染、出血风险 |
过敏史问诊 | 深入询问 | 规避麻醉用药风险 |
小提示:
检查越全面、麻醉越“量体裁衣”,可以把大部分风险挡在手术室门外。按照专家统计,全面麻醉评估可降低严重并发症60%左右。
03 麻醉医生最担心哪三件事?
- 1. 反流误吸🌊
胃部手术容易让胃液逆流,一旦吸入气道,可能影响呼吸,甚至引起窒息。手术时有的患者因为进食间隔不够,就更加危险。 - 2. 呼吸抑制
有些人手术台上会出现呼吸变慢甚至暂停,原因是麻醉药物扩展了呼吸肌的“懒惰”,尤其是肥胖患者和有慢性呼吸道的人群更要当心。 - 3. 低血压
麻醉时全身放松,血管扩张,容易导致血压下降。发生率不算高,但老年患者或者有基础心脏病需要密切监测。
04 手术进行时,怎么保证安全?
操作台上的麻醉医生,不仅仅是在“打麻药”。他们要操控监护设备,随时留意全身每一个重要参数。
心电监测
实时显示心率、心律,出现心跳异常,医生立即处理。
实时显示心率、心律,出现心跳异常,医生立即处理。
血压监测
自动每几分钟一测,保障大脑、器官供血。
自动每几分钟一测,保障大脑、器官供血。
血氧监测
看血里有多少氧气,早发现呼吸异常,及时补救。
看血里有多少氧气,早发现呼吸异常,及时补救。
麻醉医生会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麻醉药量,必要时还会加用升压、扩血管等药物配合。
小结: 麻醉医生的“关键一小时”,全靠密切的监视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05 术后苏醒阶段,需要注意什么?
醒来后短时间内,身体还是处在药物消退期。有些人会感到恶心、倦怠或轻微疼痛,这都是正常反应。
比较危险的异常信号有:突然呼吸很急促、持续很痛、整个人发绀(嘴唇变紫)或完全叫不醒。
多数人术后2小时恢复得平稳就没有太大问题。专业麻醉团队会根据恢复速度,判断何时可以送回普通病房。
提醒:
- 术后2小时内,最好保持侧卧位,可以降低呕吐误吸风险。
- 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要立即呼叫医护,不要自己试图起身。
06 特殊人群的麻醉调节原则
- 老年人: 由于心肺储备能力减弱,麻醉药剂量通常需要下调,减少并发症风险。比如有位72岁女性,因呼吸力弱,麻醉用药非常谨慎,术后恢复也相对慢一些,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护。
- 肥胖或基础病人群: 肥胖者容易出现呼吸道塌陷,药物分布和排出慢,常需个性化调整方案,手术中麻醉医生会频繁评估。
- 长期用药人群: 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原有药物和麻醉药容易相互作用,术前要详细告知所有用药,调整计划。
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麻醉方案要根据年龄、体重、基础病情况个别设计。
📋 快速安全提醒清单
- 术前至少8小时禁食,包括水和饮料。
- 所有用药史、过敏史务必如实告知。
- 手术当天不要带首饰、假牙等异物。
- 麻醉后2小时内尽量侧卧,不随意下床。
- 术后若呼吸费力、疼痛明显,立刻通知医护。
研究提示: 胃部手术麻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1%。只要严格按照流程,由专业团队操作,绝大多数困难都能被安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