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1人确诊!高血压+糖尿病这样防,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血压高+血糖高到底是什么?
上班时朋友聊起健康,“我爸最近查出高血压,医生还让查了血糖,说一起高麻烦大”。其实血压高叫高血压,血糖高叫糖尿病,两者都有点“安静”的脾气:日常不一定有感觉。但本质上,高血压是血管内压力太大,心脏和血管长年肩负重担;糖尿病则是体内调节糖的机制出问题,胰岛素“管理”血糖变得吃力。两种病时常“结伴而行”,因为它们背后的机制有交集,例如胰岛素抵抗会让血管变硬,血压自然而然也升高。这也是不少中老年人同时“两高”的原因。
这提醒大家,血压和血糖虽是两条线,关键时刻却容易“绑在一起”,一旦都不稳,对身体影响比单纯一种更多。
02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要当心!
- 早起发现视物模糊,像有层雾蒙住,但一阵子后又没事。
- 偶尔手脚有点麻或者有轻微刺痛,活动下会缓解。
- 平时容易疲劳,午饭过后尤其想睡,和以前有点不同。
- 刚做完家务,就觉得口渴,水喝得比以前明显多。
- 有时半夜起夜,次数比以往多,白天小便量也增加。
- 皮肤容易瘙痒,尤其小腿部位,挠一挠才舒服。
这些信号大多轻微、偶发。别以为是“正常年龄变化”,尤其是出现两到三种以上时,可以自测一下血压和空腹血糖。不少患者早期就是被这些“小变化”提示,及时发现疾病苗头。
03 为什么你会被这两种病盯上?
说起来,身边很多人觉得:“我不是太胖,也没啥不良习惯,怎么中招?”其实,这两种病的发生跟以下几个因素有直接关系——
风险因素 | 原理说明 | 举例说明 |
---|---|---|
胰岛素抵抗 | 体内胰岛素“指挥”血糖失灵,血糖难降;胰岛素过多也可能促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 有位52岁的女士,虽不算肥胖,但腰围增粗,经常觉得困乏,后来查出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 |
血管弹性变差 | 血管随着年龄、脂肪堆积变“硬”,压力自然升高,同时也影响糖利用。 | 数据显示,45岁以后,血管硬化发生率增加20%,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同步升高。 |
家庭遗传,慢性压力 | 家族里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携带相关基因。长期睡眠差、情绪紧张,影响激素调节。 | 有调查显示,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患病,后代患病风险升高50%以上。 |
肥胖、常年缺乏运动、饮食结构单一,也是推动因素。所以不是只有老年人才要警惕,两三件风险因素叠加,发病年纪会提早不少。
04 最怕出现的5大严重后果
- 心梗:血管“生锈”,变得狭窄甚至堵死,心脏瞬间断粮,诱发心肌梗死。
- 脑卒中(中风):高血压让脑血管壁压力失控,容易破裂或堵塞,导致突然偏瘫、言语障碍。
- 肾衰竭:双高让肾脏长期“超负荷工作”,肾小球受损,过滤废物慢慢变差,尿蛋白升高就是信号。
- 眼底病变:糖尿病让眼底小血管变脆弱,视力可能突然模糊、甚至失明。
- 外周神经损害:长期血糖、血压异常,腿脚神经“导线”受损,走路发麻、感觉迟钝。
05 医生都在用的控压降糖方案
药物选择有诀窍
现在常用的高血压药物中,ACEI(普利类)和ARB(沙坦类)对于心、肾保护作用好,尤其适合伴糖尿病的人。降糖药方面,除了最基础的二甲双胍,有新型的SGLT-2抑制剂,现在在防肾脏损伤方面有优势。不过,真正选择方案,医生会综合年龄、其他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
个性化治疗不可少
- 单靠药物难以长期稳定,需要生活方式配合。
- 血压达标目标因人而异,有肾损伤或老年人标准更宽松。
- 国际指南建议:糖尿病+高血压人群,血压优选<130/80mmHg,血糖控制以个体耐受为主。
06 每天这样做,远离双病困扰
📌 方法 | 详细做法 | 生活小例子 |
---|---|---|
餐后快走 | 饭后30分钟适当快步走20分钟,有助于平稳血糖、辅助控压。 | 比如午饭后出门买菜顺便走2圈,日常就能轻松做到。 |
分餐制 | 每餐菜品多样,但每样只夹小份,每餐七分饱,减少负担。 | 一周内,每天主食和蛋白类换着吃,保持新鲜感。 |
巧用香料 | 做菜适当加葱姜蒜、花椒、香菜等提味,能减少盐的用量。 | 家里熬汤,盐未入口前先加一把香菜,味道照样足。 |
规律自测 | 每周固定2次测空腹血糖、3次量血压,记录变化。 | 用手机备忘录,每次测值拍照存档,便于就医时出示。 |
一周简单控糖控压饮食建议
- 早餐:燕麦粥+鸡蛋+蒸地瓜+拌凉菜
- 午餐:糙米饭+蒸鱼+西兰花+紫菜汤
- 晚餐:小米粥+豆腐+炒菠菜+胡萝卜丝
- 水果点心:黄瓜片、圣女果、柚子(份量掌握在拳头大小左右)
根据个人口味和体质适当调整主食、蔬菜比例,有条件时每周轮换新鲜食材。
- 血压、血糖要同时监测
- 每年做一次肾功能、眼底检查及心脏彩超
- 出现持续头晕、夜间多尿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内分泌或心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