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全面了解这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晚上家人围坐吃饭,有人突然揉着肚子低声说胀、反酸,旁边的人随口提起“糜烂性胃炎”,几句简单的交流勾起不少人的疑问:这病到底怎么回事?哪些表现不可小看?其实,糜烂性胃炎在门诊并不罕见,但很多人只听说过名字,对它的伤害、发展过程还有不少误区。下面这份科普,就是想帮助你更自然地了解和应对这类胃部“小麻烦”。
01 糜烂性胃炎:什么发生在胃里?
糜烂性胃炎,简单来讲,是指胃内层的保护膜——也就是胃黏膜——被炎症和各种因素攻击后,表面出现了轻微到中等程度的破损。这种破损就像地板表层起皮、掉色,看着不深但很容易反复。胃黏膜一旦“破防”,会丧失阻挡胃酸和消化液的能力,于是酸液可能趁机刺激、更深的组织也会受损。
在健康人群里,胃黏膜每天要应对大量食物、饮品和压力,这张“防护网”其实很有韧性。但长期不良因素作用,就可能让原本有弹性的黏膜逐渐变薄、糜烂。初期的糜烂性胃炎并非“绝症”,但如果持续刺激,局部破损就容易演变成深的溃疡,甚至可能带来出血等麻烦。不得不说,胃的“防线”出问题后,全身健康也会间接受到影响。
02 这些症状,不能当作“小毛病”
- 1. 上腹明显胀痛 🤕:有人描述为“肚子上方像堵着一团气”,尤其吃完饭几小时后明显。
- 2. 嗳气、反酸:总觉得有气顶在胸口,不自觉地打嗝,或者嘴里频繁泛出酸水。
- 3. 恶心、甚至呕吐:吃油腻食物后反应更明显,有些人还会觉得没胃口。
- 4. 黑色大便或呕血:这是消化道少见但重要的警告灯,往往提示已经有出血。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位47岁的女士,近4个月反复出现上腹胀痛、嗳气和反酸,平时并无特别不良生活习惯。她自述这些症状有时轻有时重,刚开始觉得是普通消化不良,可最近明显加重,最后在医院检查发现是糜烂性胃炎。这类情况其实身边并不少见,也提醒我们,凡是胃部反复不适,超过半个月就值得主动去看医生了。
和许多消化道疾病一样,糜烂性胃炎的早、中期信号不会特别剧烈,但当出现持续性不适时,别单靠忍或自诊自医。及时检查、明确原因,有助于防止“拖成大毛病”。
03 为什么会得糜烂性胃炎?这些原因要关注
如果想避免糜烂性胃炎,首先要搞清楚“幕后推手”都有哪些。从医生角度看,导致胃黏膜受损的常见原因有下面几大类:
- 长时间或大量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像常见的布洛芬、阿司匹林,这些药会使胃黏膜的保护层变得脆弱,从而让酸液趁虚而入。
- 频繁或大量饮酒:白酒、烈酒对胃的刺激非常直接,酒精容易让黏膜掉皮受损,进而出现糜烂。
- 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会“定居”在胃黏膜表面,产生有害物质,慢慢破坏保护层,也会促发炎症和糜烂。
- 长期精神压力或突发应激:比如重大手术、严重疾病、生活变故,有时候压力本身会让身体释放某些激素,从而造成胃黏膜血流减少,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糜烂。
- 高龄和慢性病史: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或多或少会变得薄弱,一些慢性疾病会额外影响胃部自我修复能力。
- 少见因素:比如某些特殊治疗(如放疗)、病毒感染、血管类疾病等。
医学界指出,非甾体抗炎药和酒精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两大致病因素。大约每5位胃镜就诊的中老年人中,就有1位受糜烂性胃炎困扰。说起来,这种胃病不是“绝对命中”,但和生活习惯密切挂钩。如果有家族消化道疾病史、既往胃溃疡,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04 如何确诊?诊断检查这样做
很多患者初次就诊都很紧张,其实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流程比较规范,也不会太复杂——关键靠胃镜。
- 胃镜检查:医生用细长的软管深入胃腔,直接看到黏膜有无破损、红肿或出血,这也是目前最准确的诊断依据。过程虽然略有不适,但一般不会有危险。
-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胃黏膜活检(在胃镜过程中取一点点组织),或者呼气试验,判断体内有没有这种细菌。
- 实验室化验:如血常规、粪便隐血等项目,有助于发现潜在出血或炎症。
例:前面提到的那位47岁女士,因腹胀、反酸持续,医生通过胃镜发现胃窦区域有弥漫性糜烂,同时伴有轻度十二指肠炎。经过胃黏膜组织检查,排除了恶性肿瘤和典型溃疡,最终确诊为糜烂性胃炎。有了明确的诊断,再结合症状轻重,医生会量身定制后续治疗和管理。
05 治疗怎么做?药物和生活调整都重要
说到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目标其实很明确:一是帮助胃黏膜愈合修复,二是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抑酸剂:像质子泵抑制剂,它能阻断胃酸分泌,让糜烂面尽快愈合。医生一般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安排疗程和剂量。
- 2. 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在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减少胃酸和食物对糜烂处的刺激,辅助愈合。
- 3. 促进胃动力药物:优化食物在胃内通过速度,减少食物滞留,加速胃内容物排空,舒缓胀痛。
- 4. 合理中成药辅助:比如香砂平胃颗粒,主要起到调和脾胃、缓急止痛的作用。在正规医疗机构开具和指导下使用。
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要根据具体药敏情况,选择多种药物联合根除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出血性严重病例,可能还需内镜止血甚至输液、输血支持。总体来说,多数轻中度糜烂性胃炎经过规范治疗后,1~2周症状可明显缓解。
06 日常管理怎么做?饮食与生活细节有讲究
忙碌生活节奏下,很多人容易忽略胃的保养。其实,糜烂性胃炎患者要想提升生活质量,日常管理尤为关键。这里有几条实用建议,帮助你养护胃黏膜:
-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有助胃黏膜修复。建议三餐安排一些优质蛋白,既不油腻也不刺激。
- 柔软易消化的主食:粥、面条、土豆等可以减轻胃部负担,适合早餐和晚餐搭配。
- 新鲜蔬果:如西兰花、胡萝卜、香蕉,富含膳食纤维,对消化道很友好。可以考虑每日蔬果量达300~500克,适度食用。
- 养胃暖饮:淡温牛奶、小米粥可适当喝一些,帮助缓解胃部不适,不过不建议空腹大量饮用。
除了吃得讲究,生活作息同样重要。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容易让胃处于亚健康。建议每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保持规律运动,比如慢走、瑜伽等,有助于胃肠康复。饮水充足但不过量,也能帮助身体“冲刷”多余胃酸。
如果发现自己胃部不适次数变多,或者有新症状,比如便血、呕血,尽早去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建议每两年检一次胃镜,早发现早行动比“硬抗”来得安全。
最后想说,糜烂性胃炎虽然常见,也不可掉以轻心。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家里人有胃病史的朋友也可以分享这些知识,让更多人意识到胃的“小麻烦”、早行动能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