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来袭,父母莫慌!医生教你如何科学应对儿童腹痛
根据检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6岁的患儿因突发腹痛现症候至医院就诊。通过身体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例如腹部彩超、腹立位片,初步诊断为腹痛。虽然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尚可,但腹部脐周却有压痛,肠鸣音正常。这一信息表明,除了腹痛外,并无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儿童腹痛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家长们不要过于紧张,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和症状,以便准确判断并及时就诊。
腹痛背后的秘密:可能的疾病有哪些?
在这位患儿的病例中,医生对其进行了详细检查,通过体检发现了腹部脐周压痛的症状。结合病史,常见原因包括急性胃肠炎、肠痉挛、便秘、甚至是某些儿童特有的疾病如肠套叠等。具体如下:
- 急性胃肠炎: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 肠痉挛:肠道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剧烈腹痛。
- 便秘:粪便长期在肠内滞留,导致肠道内压升高,引起痛感。
- 儿童特有的疾病如肠套叠:一部分肠子套入另一部分肠子内,导致肠阻塞,腹痛剧烈。
这些疾病都会表现为腹痛,但具体症状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多项临床研究指出,儿童腹痛病因的鉴别诊断是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如,急性胃肠炎常伴有恶心、呕吐和(或)腹泻。肠痉挛则可能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且经常发生在夜间,并可能由于胀气、食用某些食物或精神因素诱发。便秘引起的腹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疼痛,但在排便后痛感减轻。肠套叠则常伴有间歇性剧烈腹痛和便血等症状。
治疗腹痛:找准病因是关键
治疗儿童腹痛的关键在于找准病因,针对性地给予处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胃肠炎,可以根据是否为细菌、病毒等原因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口服补液盐则是治疗腹泻、预防脱水的重要措施。一项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口服补液盐可以有效减少腹泻引起的并发症。
肠痉挛一般通过调节饮食、避免过度胀气食品,并可适量使用解痉药物来缓解症状。针对此类问题,临床研究表明,调节饮食对减少肠痉挛的发作十分有效。
便秘引起的腹痛则需要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适量运动,并辅助使用通便药物来缓解。已有医学文献指出,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可以显著减少便秘的发生率。
肠套叠是一种急症,若怀疑患儿存在肠套叠,应尽快送医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临床报告显示,早期复位治疗成功率较高,且病程较短。
如何预防儿童腹痛?科学应对不犯愁
预防儿童腹痛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习惯的管理,尤其是饮食和卫生方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均衡饮食:让孩子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促进消化和排便。避免让孩子过度进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
- 充足饮水:摄入足够的水分有助于肠道的正常蠕动,预防便秘。
- 保持卫生:督促孩子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
- 适量运动: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预防消化不良和便秘。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预防疾病发作。
最后,家长需保持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儿童腹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就医和治疗,能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Children abdominal pain, prevention.
- Masarwa R, Platt R, Hyne J, et al. Incidence of recurrent attacks of acute stomach pain and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J Pediatr. 2020;199:61-69.
- Ford AC, Talley NJ.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children. Br Med Bull. 2016;120(1):139-160.
- Garcia-Prats JA, Tancredi DJ, Dieterich KA, et al. Probiotic prophylactic use in infants to prevent gastrointestinal issues and its impact. Pediatrics. 2019;144(6):e20190542.
- Koletzko S, Ruemmele FM, Mearin ML, et 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9;68(1):292-296.
- Vandenplas Y, De Greef E, Veereman-Wauters G, et al. Pediatric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21;73(3):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