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术麻醉全攻略:这些关键点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胃癌手术为什么必须全身麻醉?
很多人初听“胃癌手术”这几个字,脑子里浮现的常常是家属在手术室门口焦急等待的画面。其实,大部分患者最怕的并非刀口的痛,而是对全麻的各种疑问和担忧。有些朋友还会问:“能不能半麻?不用睡那么久会不会更安全一些?”
实际上,胃癌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很高。手术通常时间较长,操作范围大,涉及到腹腔器官的分离与重建。只有全身麻醉能做到让患者完全无意识、全身放松,并降低因肌肉不自主收缩而导致手术野震动的风险。尤其是气管插管,全麻能最大限度预防消化道内容物反流进入气道这种“误吸”风险。此外,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有时会大幅波动,只有全麻才能帮助医生实时调整,保障身体各系统的平稳运转。
02 术前评估会查哪些项目?漏查有多危险
说到手术前,家属总会问“还要再做检查吗?都已经查过一次了。”但手术用的“术前评估”,和普通健康体检还是有点不同。麻醉医生关注的不仅是局部情况,更是在意全身各系统的承受能力,重点排查“潜在隐患”。
评估项目 | 关注内容 | 为什么重要 |
---|---|---|
心肺功能 | 心电图、胸透、心脏B超等 | 能提前发现心衰、肺部感染等术中高风险 |
肝肾功能 | 血常规、生化、尿检 | 判断麻醉药物代谢能力,避免药物堆积 |
凝血指标 |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手术中出血多,提前发现凝血异常 |
营养状态 | 血蛋白、体重等 | 低蛋白影响伤口愈合,也是术中并发症“催化剂” |
贫血情况 | 血红蛋白水平 | 贫血患者术中更易出现缺氧、并发症 |
基础代谢、血糖 | 空腹血糖等 | 糖尿病人麻醉管理需特别调整 |
03 麻醉医生如何"量体裁衣"选择技术?
一说到“麻醉技术”,很多人以为就是打一针睡觉,其实里面的讲究不少。麻醉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和手术方案搭配不同的麻醉方法,真正做到量身定制。
- 静吸复合麻醉:这种方法结合了静脉注射和吸入麻醉药,优点在于入睡快、维持平稳。适用于绝大多数胃癌手术,需要操作时间一般在3-5小时。
- 靶控输注:简单说就是智能化、可控的麻醉药物输送,通过计算机系统动态调节药量,适合体质较弱、代谢慢的老人或手术超5小时的情况。
- 多模式复合技术:比如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术中可以降低全身麻药用量,术后疼痛缓解也更突出,还能促进早期下床活动。
专家指出:“有经验的麻醉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重,和具体手术时长与难度,再决定技术路线。”
04 最危险的5个麻醉并发症怎么应对?
麻醉虽然安全性越来越高,但一旦出现并发症,一秒钟也不能耽搁。对于胃癌手术,麻醉并发症主要有以下五类,下面用简单分级和应对方法做了整理。
并发症 | 发生比例或场景 | 应对办法 |
---|---|---|
反流误吸 | 约1.2%,多见于术中呕吐者 | 术前8小时禁食,术中气管插管,及时吸痰 |
恶性高热 | 约1/5万,遗传易感人群 | 尽快终止麻醉药,立即降温,使用解毒药 |
低血压/心律失常 | 易发于术中大出血或高龄患者 | 快速补液升压,调整麻药,必要时用药物干预 |
呼吸抑制 | 麻醉药超量或个体敏感者 | 降低镇静水平,必要时机械通气 |
过敏反应 | 体质特殊者偶见 | 术前敏感测试,术中快速脱敏处理 |
05 术后72小时,这些信号别忽视
术后监护室的日夜守护,是患者恢复的关键“窗口期”。前三天,身体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对手术创伤的修复处于高峰状态。特别是老年人、营养状态偏差者,更需要关注部分危险信号。
- 持续嗜睡超过6小时
- 血氧低于93%
- 呼吸困难或喘息
- 胸闷或胸痛
- 恶心呕吐无法缓解
- 意识混乱或行为异常
06 家属陪护必学的3个救命动作
术后陪护不光是“照看”,有些实用小技能,一旦家属会用,能帮患者避免不少麻烦。
掌心呈杯状,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背部,有助于患者咳出痰液,减少并发症。
帮助患者采取30°半卧位,避免平躺压迫肺部,同时有助于胃部减压。
若患者呼吸变急促、嘴唇变紫或突然呕吐,应迅速呼叫医护,不要犹豫。
07 术前术后,饮食与行动的正面建议
很多人术后最常问的就是“现在能吃什么?”其实,术前术后的饮食和生活调整都很有讲究,科学选择胜过盲目忌口。
- 温热流质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羹,易消化、补充能量,适合刚开始恢复进食时尝试。
- 优质蛋白补充:鸡蛋羹、炖鸡胸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加速伤口修复。
- 适量新鲜蔬果:如苹果泥、胡萝卜泥,补充维生素,促进消化道恢复。
- 少量多餐:不用勉强一次吃太多,把食量拆分,避免消化道负担。
- 术前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提高心肺功能,为手术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