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早发现早治疗: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01 鼻咽癌到底是什么?
偶尔打开新闻会听说“鼻咽癌”,可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有点模糊。其实,鼻咽癌指的是出现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鼻咽部,就像头部和肺之间“交通枢纽”,是呼吸和咽喉交汇的地方。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6万例新发鼻咽癌病例,占头颈部肿瘤的80%左右。这个比例不算低。不过别太紧张,早期发现后,治愈率能达到90%。只要及时诊治,恢复健康的机会非常大。
02 哪些症状要立即就医?
鼻咽癌的早期信号不像其他大病那样明显。有的症状很轻微,经常容易被误当作小问题对付。以下三种情况,尤其需要重视:
症状类型 | 常见表现 | 生活化示例 |
---|---|---|
回吸性血涕 | 擤鼻或吸鼻时有血丝 | 一位35岁的男性,晨起刷牙时发现鼻涕带血,但没有明显感冒发作 |
单侧耳鸣、耳闷 | 一侧耳朵感觉持续堵塞、嗡嗡作响 | 42岁的女士总觉得左耳听力下降,以为只是“上火” |
颈部无痛肿块 | 脖子侧面突然出现肿块,按压时不疼 | 56岁的朋友洗脸时摸到脖子一侧长了个小包,压着不痛但隐约觉得别扭 |
03 为什么偏偏是我得病?
有时候会忍不住问:“为什么我会得鼻咽癌?”其实,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下面这三点风险非常值得留意:
- EB病毒感染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在广东、广西部分地区,EB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病毒本身可能让身体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为异常细胞的生长提供条件,是鼻咽癌最大已知诱因。病毒感染多数日在儿时就发生,它会悄悄潜伏多年,正常免疫能防住,免疫力下降时才可能“惹祸”。 - 遗传因素
有些家庭中,亲属几代曾出现鼻咽癌,这并不罕见,尤其在广东、广西一带。研究认为,本地居民体内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 - 饮食结构影响
长期喜欢吃咸鱼、咸菜等腌制食品,体内易生成叫“亚硝胺”的有害物质,这类化合物和多种癌症相关,也会损伤鼻咽部健康。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光听说要查肿瘤,内心就开始犯嘀咕。其实,鼻咽癌的诊断流程不复杂,绝大多数检查都可轻松完成,没有特别剧烈的不适。一般包括三个主步骤:
- 鼻咽镜检查:通过一根很细的电子镜,医生能直接看到鼻咽部位的情况。检查过程中只会有轻微的不适,不用麻醉也能完成。整个过程大约5-10分钟,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没压力。
- EB病毒抗体检测:抽血检查,看血液中EB病毒相关抗体浓度。只要常规采血,无需特殊准备。
- MRI/CT影像学:这类检查能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做之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要按照医院流程就好。
05 现在有哪些有效治疗方法?
得到明确诊断后,最关心的莫过于能不能治好。实际上,鼻咽癌的治疗手段发展很快,现在很多患者都可以通过合适的办法取得不错的效果。主要方式包括:
- 放疗为主:鼻咽癌对放射线非常敏感,90%以上的早期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疗效。这也是当前规范首选的治疗方案。
- 化疗辅助:部分中晚期患者,会结合化疗一同进行,主要目的是提升治愈率和降低肿瘤复发概率。
- 免疫治疗新进展: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新型免疫药物被用于鼻咽癌,特别是对部分反复发作的病人有积极作用。
06 健康人如何科学预防?
并不是只有高危地区和家里有人得过鼻咽癌的人才需要关注预防。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小改变,从而保护鼻咽部健康。这里有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膳食纤维,维生素C丰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每天摄入至少500g的蔬菜和水果,对维护呼吸道健康很有帮助。
可以通过抽血查EB病毒抗体。尤其是广东、广西等高发区居民,或有家族史者,建议每年检测一次。
专业机构年检效果最好。多数医院耳鼻喉科都能完成,有家族史或长期在高风险地区生活的人群更要按时检查。
小结 & 行动建议
鼻咽癌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识,提早发现、积极干预,绝大部分患者都能过上平常的生活。不用过度焦虑,把握好检查与预防的节奏,遇到不舒服时早点就医,才是实际管用的办法。
家人以及身边同事有高风险因素时,不妨转告这一点:定期检查、均衡饮食、早期发现,比害怕和拖延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