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和肾癌:这些信号别忽视,科学防治有方法
01 什么是肺癌和肾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咳嗽总是反反复复,有些则突然发现小便发红。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肺癌或肾癌的信号。简单来说,肺癌就像是肺部本应健康的细胞,突然开始“变坏”,变成不断扩散的异变细胞。它大多发生在支气管或肺泡,是我国癌症中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一类。
而肾癌则是在肾脏内部的“工作细胞”悄悄改变了样子,并且在早期很难被察觉。肾癌发病逐年增长,尤其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也让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
类型 | 主要起源位置 | 特征 |
---|---|---|
肺癌 | 支气管或肺泡 | 容易转移、发病率高 |
肾癌 | 肾实质细胞 | 早期无症状、发病率上升 |
📋 小区别:肺癌容易往身体别处扩散,肾癌却常常“隐藏”到中晚期才露面。
02 这些症状,别忽视!
有时候身体的小变化,可能就是在提醒我们。以下这些信号,如果持续存在,建议早点就医:
肺癌常见警报 | 生活例子 |
---|---|
咳嗽超过2周 | 像一位45岁的女性,她本以为只是感冒,但咳嗽一直不见好转 |
痰中带血 | 偶尔吐痰发现血丝,以为是“上火”,其实可能暗藏风险 |
胸痛、加重 | 有时会感到胸口闷痛,甚至伴有呼吸费力 |
声音嘶哑 | 嗓音变粗,和朋友打电话常被问“是不是感冒了?” |
肾癌隐藏信号 | 细节说明 |
---|---|
无痛血尿 | 小便颜色偏红,却没有疼痛感 |
腰部肿块 | 洗澡时摸到腰腹有较硬的包块 |
体重无故下降 | 短时间体重明显减少,原因不明 |
⚠️ 数据显示,60%的肾癌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如果体检有不明异常,拖延只会增加风险。
03 为什么会得这些癌?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容易得癌症。以下风险因素特别值得重视:
- 肺癌高危人群:
- 长期吸烟,哪怕一天一包,风险远超常人
- 工作中常接触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如装修、矿山等行业)
- 有直系亲属曾患肺癌研究表明,吸烟会使患肺癌的概率增加15-30倍。 - 肾癌风险人群:
- 体重指数(BMI)高于30的人
- 已经有高血压并需要长期用药的朋友
- 需要长年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数据显示,50岁以上男性患肾癌的风险明显上升。
🔍 简单来讲,家族遗传、年龄增长、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都是“推波助澜”的幕后推手。
04 检查怎么做更科学?
许多人对癌症检查总有些担心,其实流程比想象中明确。早诊断能带来更好的生存率。
疾病 | 主要检查步骤 |
---|---|
肺癌 | ① 低剂量CT(适合筛查风险人群) ② 肺部病理活检(确定性质) ③ 基因检测(查突变,更好选药) * PET-CT 不推荐做常规筛查用 |
肾癌 | ① 超声初步筛查 ② 增强CT细致评估(明确大小、边界) ③ 必要时病理活检配合 |
📋 检查过程虽多,但大多不会带来太大痛苦。特殊病例最好到正规医院的癌症早筛或肿瘤门诊咨询。
05 现代医学如何治疗?
不少人担心“癌症发现晚了就没法治”。其实近10年医疗技术飞速进步,治疗方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选择。
- 肺癌: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合适的患者术后还能接受个体化的靶向药物(如EGFR突变类型可用特定靶向药,成功率能到70%)。部分病人可以尝试免疫疗法,让身体“自卫系统”重新识别并消灭异常细胞。
- 肾癌:多数情况下采用“保留肾单位”的微创手术,既能切掉肿瘤又能保住肾功能。对无法手术的患者,冷冻消融等微创手段越来越普及,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也有较好疗效。
分期 | 肺癌五年生存率 |
---|---|
Ⅰ期 | 约80% |
Ⅲ期 | 约15%-30% |
💡 MDT多学科团队(多科协作诊疗),为复杂病情定制个性化方案,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06 日常生活,如何科学防癌?
与其等到身体出问题,平时多做点小改变其实也有很大帮助。下面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却能远离癌症困扰:
做法 | 益处 | 建议人群 |
---|---|---|
戒烟 | 肺癌风险大大降低(尤其吸烟者,戒10年后风险降一半) | 所有人,尤其是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
安装油烟机 | 减少肺部吸入污染物 | 经常下厨的人群 |
控制血压 | 可减缓肾脏压力,减少肾癌风险 | 有高血压或家族史的人 |
保证足量饮水 | 促进代谢,帮助保护肾脏 | 成人建议每天1.5-2升清水 |
定期健康筛查 | 早发现、早干预 | 40岁上、家族史人群尤其应重视 |
✅ 研究显示,4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肺癌死亡率可减少20%;适量饮水和控制血压有益于肾脏健康。
⏰ 别忽视“小痛快忘、大痛才管”的心理,定期健康检查真有实际好处。
07 专业建议与可靠就医方式
如果怀疑自己有相关症状,最靠谱的办法是到有癌症早筛门诊或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中心问诊。这里不仅有影像检查,还能结合病理、基因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不会“只做一个项目就下定论”。
👨⚕️ 记住: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一定要听有经验的医生和团队,而不是单靠网络自查。
身体偶有小状况,无需自己吓自己,也不能无视;用开放心态对待健康检查和专业团队,才是真正的自信防癌。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总有人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