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预警与预防——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
基于检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脑干区域观察到了斑片状DWI稍高信号和ADC图低信号。进一步在双侧额叶、双侧放射冠及双侧半卵圆区见多发斑片状和斑点状的T1、长T2信号,同时T2flair显示高信号。而DWI则未见异常高信号。中线结构保持居中,没有明显的脑室系统、脑沟、脑裂或脑池异常。这些影像学表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脑部急性梗死以及多发的脑白质缺血灶。
这些检查结果异常对于我们理解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反映了脑部的血液供应出现了显著问题。要知道,脑部组织对于血供的稳定性异常敏感,任何微小的供血中断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些影像学表现,并着力解决其背后的根本病因。
可能的疾病及其危害
脑梗死是最有可能的疾病之一,它会导致上述影像学表现异常。脑梗死,简而言之,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某一区域血液供应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脑梗死可分为缺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其中以缺血性梗死最为常见。
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大脑的动脉被血栓或栓塞堵塞,导致血流中断,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此外,脑梗死的发生还可能诱发脑水肿、脑疝、继发性癫痫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上升,且男性高于女性。[1] 再者,脑白质缺血灶也提示患者可能长时间处于慢性缺血状态,这样的改变对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治疗方案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早期的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在病发后极短时间内(通常为3-4.5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从而恢复受损区域的血液供应。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溶栓效果显著。[2]
除了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抗凝剂如华法林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动脉取栓手术和支架植入等外科手段则适用于某些特殊病例。近年来,神经保护剂如丁苯酞也被证实在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预防措施
预防脑梗死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和管理危险因素入手。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特别关注。首先,定期体检监控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高油、高糖饮食。
其次,注重日常锻炼,保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心理压力管理也是预防脑梗的关键,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抑郁。最后,对于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建议定时起身活动,避免静脉血栓形成。
总而言之,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实现健康和长寿。希望患者早日就医,配合治疗,争取尽快恢复健康!
- 文献内容: Stroke Epidemiology: Advan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Lancet Neurol. 2018 Jan;17(1):20-26. Authors: Valery L. Feigin, George A. Mensah
- 文献内容: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Jul 29;2014(7):CD000213. Authors: Kennedy R. Lees, Richard I. Lind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