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每3分钟1人确诊!了解结肠癌及预防措施

  • 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每3分钟1人确诊!了解结肠癌及预防措施封面图

每3分钟1人确诊!出现这些信号别慌,现在预防还来得及

01 结肠癌到底是什么?

你有没有注意到,平时便秘、腹泻,总觉得是肠胃“小脾气”,但实际上,结肠也像一条隐秘的公路,有时候会出现“堵车”甚至“事故”。
结肠癌其实是出现在大肠下段的一种恶性肿瘤,起初往往悄无声息。大多数病例来源于肠道息肉——一开始是良性的“小凸起”,如果长时间不理会,可能会发展成异常细胞堆积,最终变成癌症。
消化科的医生常说,这是肠道慢性损伤和炎症反复刺激造成的异常生长结果。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真正的结肠癌,过程甚至可能持续10年以上。这期间,人体症状非常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一旦形成肿瘤,它可能会向肠壁外或全身扩散,影响身体消化、吸收功能,还可能导致阻塞、出血等并发症。如果太晚才发现,治疗和恢复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小贴士:大部分早期结肠癌通过肠镜可以在息肉阶段发现和切除。

02 这些身体信号要当心!

  • 🟠 排便习惯变化
    偶尔拉肚子、便秘,大多数人都遇到过。但如果排便规律突然改变,持续超过两周,这时就要多留心了。
  • 🔴 便中带血
    鲜红或暗红,可能只是痔疮。但反复出现、颜色偏暗,尤其伴有黏液,要尽快就医。
  • 🟡 腹部隐痛
    有时感觉绞痛或胀痛,可能容易误认为吃坏肚子。如果腹痛持续不消或逐渐加重,要引起高度重视。
  • 🟤 大便变细或带异味
    肿瘤“占道”会让大便变细如铅笔,或气味异常。
  • 🟣 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
    如果体重骤减,同时有进食正常、未刻意节食,也要警惕。
  • 🔵 长期乏力、贫血
    肠道出血量虽小,但慢慢可引发面色发白、容易疲劳
例子:45岁的李先生,起初只是排便次数增加,偶尔便血,还当成痔疮,不到半年症状加重,检查发现是结肠癌。这个例子提醒我们,长期反复的小问题不能一拖再拖。

03 为什么偏偏找上你?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结果却被查出肠道出了问题。其实,影响结肠癌发生的诱因,既有“先天”,也有“后天”。下面这张表简单总结了主要高危因素:

风险因素 说明 风险强度
年龄增长 发病率随年纪上升,45岁后明显升高 较高
家族史 一级亲属有结肠癌史,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肠道息肉 大部分结肠癌始于息肉,数量越多、越大风险越高 很高
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炎症刺激细胞异常增生 较高
超重肥胖 脂肪堆积影响激素代谢干扰肠道健康 一定
久坐少动 运动不足使肠道代谢减慢 一定
长期压力 焦虑、紧张易扰乱免疫系统 中等
知识点:调查显示,结肠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在确诊时已超过55岁。

需要注意:炎症性肠病患者属于特别高危群体,最好根据专科建议,更早开始定期检查。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 肠镜检查(首选)
    这是目前筛查和确诊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可以直接发现息肉、肿块,并可在发现时直接切除息肉,用于病理检查。
  • 粪便潜血试验
    适合人群体检时初筛,可帮助发现一些看不见的肠道出血。不过,这项检查不能代替肠镜,一旦异常还是要进一步查。
  • 腹部CT / MRI
    当需要进一步判断肿瘤范围及是否转移时,医生会建议做影像学检查,帮助全面评估。
  • 血液肿瘤标志物
    医生可能查CEA等指标,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 筛查建议:45岁起建议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建议35岁起。40岁后,每3年可以做一次粪便潜血检测,如有症状不明原因,及时就医。

05 治疗方法怎么选?

治疗选择和疾病分期、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核心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下面用对照表简单说清3大类主流方案(具体选择还需听取医生建议):

治疗方式 适用阶段 优势及注意点
手术切除 早中期为主
  • 病灶局限时,微创手术可直接切除
  • 保留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 有息肉者部分可肠镜下“顺手”清除
化疗、靶向治疗 辅助/转移阶段
  • 辅助手术后消除残留异常细胞
  • 某些药物可延长生存期
  • 部分对照基因检测精准选择药物
局部消融、放疗 特定转移、缓解症状
  • 缓解出血、阻塞等不适
  • 部分肝转移病灶用射频、激光处理

👍 说起来,早期结肠癌通过微创或肠镜手术,大多数能够获得理想恢复。只有晚期或者转移病例,才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06 这样做能降低60%风险!

健康习惯 实际做法 益处简析
定期肠镜筛查 45岁后每5-10年做一次,有家族史提早 能发现并去除早期息肉,避免变成癌症
多吃全谷物、新鲜蔬菜 每天一份深色蔬菜,一餐全谷主食 膳食纤维帮助肠道“顺畅”运行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 活跃肠道代谢,减少异常细胞发生机会
适度摄入益生菌 可选择酸奶、发酵乳制品 有助于保持肠道“生态”平衡
控制饮酒与戒烟 偶尔小酌无妨,戒烟为佳 减轻肠道长期刺激,助力细胞健康
日常提醒:感觉身体有不适,无论大便习惯还是长期乏力,都建议先到正规消化专科排查,尤其有家族史、肠道参数异常的人群。
📌 特别说明:40岁以上,建议每3年做一次粪便潜血检测;有家族史的群体,应提前到35岁起开始定期肠镜筛查。

结语:主动管理,健康更踏实

很多疾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远房亲戚”,而是生活中细水长流的改变。结肠癌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只要把握好定期筛查、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日常的一点点注意,可能就是安稳健康生活的关键一步。不管心里是害怕还是疑惑,遇到身体不寻常的变化,记得及时和专业医生沟通。健康这件事,不必等,也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