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1人确诊!出现这些信号别慌,现在预防还来得及
01 什么是结肠癌?
有人听到“结肠癌”三个字就紧张,其实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发生在结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肠部分)的恶性肿瘤。大多数结肠癌都是从结肠内壁的小息肉(类似于外皮上长的小疙瘩)慢慢生长起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下来,部分息肉会朝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形成癌变。
通常,身体自己能自动清理掉不正常的细胞,但时间长了,免疫系统可能会“管不过来”。癌细胞在肠道这个“交通要道”出现混乱,久而久之不仅给身体消化带来麻烦,还可能威胁到其他重要器官。
02 这些身体信号要小心
- 排便习惯变化: 原本每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几次,或时常便秘,有时腹泻。陈阿姨今年56岁,几个月来排便次数增多,还常觉得排不干净。
- 便中带血: 大便颜色偏暗或鲜红,和痔疮不太一样。李先生42岁,最近无缘由地发现刷马桶时有血迹。
- 长时间腹痛或腹胀: 偶尔肚子咕噜或者胀气没太大问题,如果腹部持续隐隐作痛或经常胀气,需多加留意。
- 体重意外下降: 没刻意减肥,最近几个月却明显变瘦。
- 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变细、扁或变得像铅笔条一样,次数越来越多。
- 经常疲倦、乏力: 总觉得没精力,有时候是因为慢性失血引起贫血。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说起来,结肠癌和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习惯脱不开关系。主要有这些原因:
风险因素 | 生活场景举例 |
---|---|
年龄增长 | 50岁以上人群结肠癌风险显著增加。 |
家族遗传 | 张先生有直系亲属得过结肠癌,属于高风险人群。 |
慢性肠道炎症 | 长期有慢性肠炎或炎症性肠病史,肠黏膜易受损。 |
高脂、低纤饮食 | 常吃烧烤、油腻、大鱼大肉、缺蔬果,这样的饮食容易刺激肠道。 |
缺乏运动 | 办公室久坐一族,活动量较少。 |
医学数据分析显示,结肠癌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中招。这也提醒我们别以为只有上了年纪才会得病。
04 如何确诊?哪些检查值得做?
多数情况下,只靠症状是无法准确判断结肠癌的,需要借助手段来查个明白。常见的检查有:
- 肠镜检查:目前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医生用一根弯曲的光纤管检查结肠,有时会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分析。现代的无痛肠镜其实并不可怕,很多人一觉醒来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常常不到20分钟。
- 粪便潜血试验:专门筛查粪便中看不见的血迹,适合平时没有明显症状但担心风险的人定期筛查。
- 影像检查:如腹部CT、核磁共振等,有助于评估是否有肿块及转移可能。
05 治疗选择与效率
一旦确诊,治疗方案会根据病情分期量身定制。总体上讲,治疗分为以下几类:
治疗选择 | 适用阶段&说明 |
---|---|
手术切除 | 最常见方法,适合早中期肿瘤。 |
化疗 | 用于防止复发,或肿瘤较大、晚期病人缓解症状。 |
靶向/免疫治疗 | 部分特殊类型患者可以选择,需结合基因检测。 |
其实,结肠癌早期治愈率很高,有数据表明,只要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90%。越早行动,效果越好。
某位38岁男性患者,因为及时肠镜筛查,发现早期结肠癌,仅做了微创手术,恢复后已重返岗位生活。这说明,积极面对和配合医生,通常可以有不错的结果。
06 日常怎么让肠道更安全?
预防其实可以从最基本的日常做起:
蔬菜、全谷类、豆类、苹果、芹菜等都含丰富膳食纤维。成年人每天建议25克以上。
每周五天,每天30分钟快走或慢跑,对肠道蠕动有帮助。
精神压力大、焦虑易影响肠道健康。
作息紊乱容易扰乱肠道环境,建议每天定时吃饭、睡觉。
超过50岁、家族有历史、曾患慢性肠病的朋友,建议每5年做一次无痛肠镜。如果有症状可提前检查。
听起来结肠癌像个麻烦“拦路虎”,其实只要我们生活上稍微多用点心,很多风险可以有效降低。症状别自己吓自己,主动筛查、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缺一不可。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关心的人,看似小小一个提醒,有时能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