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肺癌”这个字眼时,很多人都会感到一阵恐慌和无助。它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你知道吗?在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情况下,治疗的成功率显著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肺癌的那些“真相”和常见误区,希望通过科学科普,让大家正确认识这种疾病,避免陷入错误认知,影响决策。
我们今天的主题:关于肺癌的常见谬误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肺部,它是由肺的上皮细胞变异引发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2020年全球肺癌新增病例数约为220万,死亡病例高达180万,居所有癌种之首。中国由于吸烟率较高、空气污染等因素,每年新增肺癌病例数更居全球前列,约占全球病例的1/3。
肺癌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但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增加,女性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它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包括久咳不愈、胸痛、痰中带血、体重减轻或反复的肺部感染等。遗憾的是,由于早期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9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已发展到较晚分期。
然而,对于肺癌的认知,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误解和谬误。这些错误不仅可能延误治疗,还让患者及其家属无所适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误区。
谬误解析:揭开肺癌的真相
谬误一:不抽烟就不会患上肺癌。
很多人都认为,肺癌只会“青睐”吸烟者,不抽烟的人完全可以高枕无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约85%的肺癌患者都有吸烟史,但仍有15%的肺癌患者从未吸烟。这些患者的病因可能与空气污染、室内甲醛、二手烟暴露、职业暴露(如石棉等致癌物)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
特别是随着空气质量下降,暴露于PM2.5等空气污染物也可能增加肺癌的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工业城市高污染环境中的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低污染地区。
谬误二:肺癌等于“绝症”,根本治不好。
很多人一听到“癌症”二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绝症”“无药可救”等词汇。尤其是肺癌,很多患者及家属在得知诊断后,都陷入深深的无助中。实际上,肺癌并不总是“黑色判决书”。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逐渐进步。从传统的手术切除到精准靶向药物,再到革命性的免疫治疗,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特别是早期肺癌的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70%-90%。即便对于晚期患者,合理应用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均能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谬误三:胸部CT辐射大,不能常做。
有些人对于CT检查的辐射心存恐惧,认为频繁做CT可能对身体有害,因此拒绝进行体检。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准确的。
低剂量螺旋CT(LDCT)如今已成为早期筛查肺癌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40岁以上人群)而言,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可大大提高早期肺癌的检测率,从而使治疗时机更加充分。研究显示,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量远低于常规CT,对人体健康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无需过分担忧。
正确认知与行动建议:预防肺癌,从点滴生活做起
面对肺癌,树立科学认知、采取积极行动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1. 戒烟:无论是吸烟者还是身边被动吸烟者,尽早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的第一步。
2. 减少室内污染源:尽量避免燃煤取暖,装修时选择环保建材,短期装修后尽量保持通风透气。
3. 关注空气质量: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
4. 定期体检:特别是4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5.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都是降低发生癌症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此外,患者及家属在面对肺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讳疾忌医或病急乱投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方案,规范化治疗,可以让战胜疾病的几率大大提升。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今天的介绍,我们对肺癌的“事实”与“误区”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肺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早诊断、早治疗,加之科学的防护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肺癌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希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来挽救更多生命。
愿每一个人都能重视自己的肺部健康,远离肺癌的威胁!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们的科普能让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