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典型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增多,患病率覆盖所有年龄段,但以青中年更为高发。由于疾病进展较快,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阑尾穿孔、腹腔感染甚至脓毒症,因此明确诊断和迅速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及微创手术的普及,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然而,急性阑尾炎依然是外科医生需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其复杂的病因学和多样的临床表现为诊疗带来挑战。
急性阑尾炎有哪些类型?
急性阑尾炎主要基于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分类。根据病因学,急性阑尾炎通常由阑尾腔阻塞引起,诸如阑尾结石、淋巴组织增生、寄生虫、肿瘤或异物均可能作用在阑尾腔内,导致炎性反应。
从病理变化角度划分,急性阑尾炎可分为卡他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卡他性阑尾炎通常是最早期的病变,表现为阑尾的充血、水肿和粘膜下毛细血管渗出。化脓性阑尾炎则伴随明显的白细胞聚集和组织化脓。若未及时干预,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坏疽性,涉及阑尾管壁坏死甚至穿孔。
此外,根据症状和并发症,可将急性阑尾炎分为非复杂性和复杂性两类。非复杂性急性阑尾炎主要指早期未发生穿孔的病例,而复杂性急性阑尾炎通常包括阑尾穿孔伴腹腔感染或脓肿形成,是诊治过程中的重点关注目标。
分类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疾病评估和分期处理。通过术前评估明确急性阑尾炎的具体分型,有助于制定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手术风险。
如何精准诊断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诊断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为基础,同时辅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确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典型患者多报告右下腹痛为首发症状,伴随食欲减退、恶心甚至轻微发热。具体疼痛部位往往从上腹部或脐周开始,并逐步迁移至右下腹的麦氏点。
体格检查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至关重要。医生常通过按压右下腹区判断压痛点是否位于麦氏点,结合是否存在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为初步诊断提供线索。同时,若患者表现出腹膜炎相关症状如剧烈疼痛和腹肌板样强直,则需特别警惕穿孔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也提示炎症反应加剧。然而,单凭实验室检查难以单独确诊急性阑尾炎,需结合影像学进一步明确。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扫描及MRI,其中腹部CT因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被认为在复杂性病例的诊断中最为可靠。CT影像可显示阑尾腔扩张、壁增厚和脂肪密度增加等典型表现。在部分妇女患者中,因生殖器官相关疾病可能导致类似症状,MRI更能够提供高分辨力影像。
急性阑尾炎的分期与评估
急性阑尾炎的分期是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分期可帮助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的紧迫性。目前常使用的分期方法包括Alvarado评分和ACR分类,依据症状和病变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
Alvarado评分是一种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评分系统,其评分项目包括移行性右下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右下腹压痛等。这种方法评估简便,但对复杂性病例的准确性有限。
与之相比,ACR分类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如穿孔、脓肿形成或弥漫性腹膜炎)对急性阑尾炎分成复杂性和非复杂性两类,更适用于指导微创术式的选择。在非复杂性病例中,早期腹腔镜手术往往能够迅速解除病因并改善症状。
治疗急性阑尾炎有哪些方式?
急性阑尾炎治疗的核心是解除炎症源和控制感染。手术切除患病阑尾是治疗的首选手段,通常实施微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康复快受到普遍认可。同时,对于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尝试抗生素保守治疗,以短期控制病情。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操作过程包括在脐部、右下腹及耻骨联合上方建立腹腔镜通道,通过切开阑尾、止血、修复组织以及术后冲洗腹腔等步骤,达到清除病灶和预防感染扩散的效果。对于复杂性病例,可能需联合采取肠粘连松解术或腹腔引流术等措施。
术后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尽管微创手术优点显著,但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腹腔残余感染、术后粘连和肠梗阻。切口感染可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甚至化脓,应局部清创并使用抗生素治疗;腹腔感染则可能引发严重后遗症,需加强术后监测并及早使用广谱抗生素。
术后粘连和肠梗阻通常发生在手术创伤处理过多的情况下。若患者术后出现持续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应考虑消化道梗阻的可能,必要时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严重情况。
除躯体健康恢复外,心理状态的关注亦不可忽视。术后患者应适当活动,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从而尽可能缩短恢复时间。
总结急性阑尾炎的诊治全过程,从病因到治疗,从早期诊断到术后管理,应始终强调系统化的疾病管理流程和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通过坚持科学治疗与患者自我管理相结合,急性阑尾炎的预后大多数良好,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