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这个听着陌生却实际可能悄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常常让不少父母困惑甚至担忧。不少家长可能会在给宝宝换尿裤或洗澡时,发现一侧阴囊比另一侧稍大,甚至摸上去有些肿胀感。这种情况,真的让人忽然警觉怕是生病了!今天,我们就从科普的角度全面聊聊“鞘膜积液”——看似“小问题”的它,究竟是什么?是否需要手术?又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鞘膜积液?它对孩子的健康有何危害?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这一特定解剖结构中的液体异常增多,导致阴囊出现肿胀。鞘膜积液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据统计,大约有10%的新生儿可能会存在鞘膜积液。
孩子在胚胎发育期,睾丸会从腹腔逐渐下降到阴囊,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带下一部分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会在出生前闭合。如果鞘状突未及时闭合,腹腔中的液体就可能从通道流入阴囊,导致鞘膜积液。而有些鞘膜积液则是闭合不完全的部分引起液体积聚。
鞘膜积液本身可能是无害的,尤其是婴幼儿中的大部分情况会在1岁以内自愈。然而,如果鞘膜积液过大,可能会压迫睾丸,影响生殖器的正常发育;如果伴随其他疾病(比如疝气)则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
孩子如果被诊断为鞘膜积液该怎么办?
家长发现孩子阴囊肿胀时,首要步骤就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外科或小儿外科进行检查。通过医生的视诊、触诊或超声检查,大多情况下即可明确诊断为鞘膜积液。医生通常还会判断鞘膜积液是“交通性”还是“非交通性”,这一点决定了治疗的方式。
1. 观察等待:研究发现,大约90%以上的婴幼儿鞘膜积液会随着生长发育自行吸收液体,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先观察等待,尤其是1岁以内的孩子。如果肿胀没有继续扩大,也没有使孩子感到疼痛或不适,这种等待方法通常是安全的。
2. 择期手术:对于超过1岁仍未吸收的鞘膜积液,或是鞘膜积液过大甚至伴随疝气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现代医疗采用的腹腔镜下鞘膜高位结扎术是解决鞘膜积液的主流方法,手术微创、安全,恢复快,通常住院一两天即可出院。
3. 其他治疗方法:部分家长可能会听说药物治疗鞘膜积液的方法,但其实这不被广泛推荐,因为药物只能缓解一部分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疗鞘膜积液。而反复穿刺抽液的方法甚至可能引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谨慎采用。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鞘膜积液?
虽然鞘膜积液的发生多与先天因素相关,但通过一些日常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并防止病情恶化。
1. 平时给宝宝换尿布时,可以多留意宝宝的阴囊外形。如果发现阴囊有反复肿胀、消退的现象(如白天站立时肿胀更明显,夜间卧床时会自然消退),应及早就医检查。
2. 避免让宝宝频繁哭闹。过度哭闹会导致腹压增高,可能引发腹膜液体向鞘膜流动,增加出现鞘膜积液的可能性。
3. 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外伤和感染。尤其是在夏季天气炎热时,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穿过紧或不透气的衣物。
未来的治疗展望会是怎样的?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鞘膜积液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前景。腹腔镜手术可以精确定位问题区域,并通过最小的侵入解决问题,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疼痛。
同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研究致力于预防鞘膜未闭或者液体异常积聚的发生,从基因角度改变风险。此外,术后智能监测设备的开发,也可以让家长更准确地掌握病情变化,及早干预。
如何面对鞘膜积液?患者与家长需共同努力
对于家长来说,得知孩子患有鞘膜积液可能引发焦虑甚至恐慌。但请牢记,大多数的鞘膜积液是可治愈的疾病。家长需要耐心观察孩子的病情,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心态平和地与孩子共同面对。
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给予孩子关注和陪伴:在就医过程中,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在术后康复阶段,帮助孩子保持卫生,防止术后并发感染。多与医生沟通了解孩子的恢复情况,也能让家长更加心安。
鞘膜积液虽然看似“小病”,但也需要家长足够重视才能让孩子免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通过科学的护理和规范的治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小问题”只是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一个微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