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出患有泌尿系统结石,其中右肾结石尤为常见。但您知道吗?看似不起眼的结石可能对身体带来巨大的危险。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右肾结石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常见但常被忽视的疾病。
在一次健康体检中,61岁的重庆农民被发现右肾结石。虽然他没有明显的症状如尿频、尿急、腹痛等,但右肾结石伴随积水的体检结果却不容小觑。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病例,更是一个警示,我们应该对肾结石有更深入的了解。
肾结石为何如此普遍?
肾结石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或者有家族史的人群。结石的形成通常与体内过量的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有关。当这些物质在尿液中浓度过高时,就容易结晶并形成结石。研究显示,肾结石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显著增加(Khan et al., 2016)。
肾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饮食、代谢、尿液成分等多种因素相关。高蛋白饮食、过量钠盐摄入、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的滥用、甚至是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都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Curhan, 2007)。在饮食方面,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坚果等也会导致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梗阻、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结石一旦进入输尿管,很容易引发剧烈的腰腹痛,这被称为“肾绞痛”。如果结石导致尿流不畅,尿液积聚在肾脏中,则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导致肾功能受损(Pearle et al., 2014)。如果长期未能治疗,还会导致慢性肾病甚至肾衰竭。
如何治疗肾结石?
肾结石的治疗方式多样,具体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成分。一般来说,小于0.5cm的结石有可能通过大量饮水和适当运动自行排出。需要注意的是,突然停止治疗谨遵医嘱,否则可能会导致结石停留在输尿管,加重病情。
对于较大的结石,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取石和经皮肾镜取石等。ESWL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利用冲击波将结石击碎,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Assimos et al., 2016)。输尿管镜取石和经皮肾镜取石则是通过内窥镜进入尿路系统直接取出结石,相对比较精准和有效。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对于尿酸结石。常用的药物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碱化尿液的药物,可以帮助溶解尿酸结石。对于草酸钙结石,减少草酸摄入、补充柠檬酸钾也是有效的防治手段(Coe, 2005)。
肾结石的预防方法
预防肾结石首先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饮水量是预防结石的关键,每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稀释尿液,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其次,要避免高草酸、高钙食物的过量摄入,如巧克力、坚果、奶酪等。此外,减少盐的摄入和避免高蛋白饮食也非常重要(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2012)。
对于高危人群,如具有家族史或者已经患过肾结石的患者,建议定期做尿液和影像学检查,监测结石的情况。发现有早期结石时,可以及早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其进一步增大和引发并发症。
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预防肾结石的重要方面。例如,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避免久坐不动。此外,保持稳定的体重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也有助于减少结石的形成。(Taylor et al., 2004)
未来的医学技术前瞻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肾结石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无创性、微创性的方法问世,进一步减少治疗过程的痛苦和风险。激光碎石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基于分子水平的药物治疗方法,都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Srisubat et al., 2014)。
除此之外,基因治疗的进展也有可能为肾结石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改善体内钙、磷、草酸的代谢,或许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结石形成的问题。
自我调适和积极治疗肾结石是关键。面对这种慢性疾病,患者应该调整心态,不要过于焦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病患家属来说,理解和支持患者非常重要。在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比如在饮食、生活习惯上帮助监督,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遵循医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用文献
Khan SR, Pearle MS, Robertson WG, et al. Kidney stone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6;2:16008. doi:10.1038/nrdp.2016.8.
Curhan GC. Epidemiology of stone disease.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7;34(3):287-93. doi:10.1016/j.ucl.2007.06.003.
Pearle MS, Calhoun EA, Curhan GC. Urologic Diseases in America Project: urolithiasis.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14;173(3):848-57. doi:10.1097/01.ju.0000152082.14384.d7.
Assimos D, Krambeck A, Lynch M, et al. CUA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olithiasis. 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6;10(2):E34-E47. doi:10.5489/cuaj.3587.
Coe FL, Evan A, Worcester E. Kidney stone diseas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5;115(10):2598-2608. doi:10.1172/JCI26662.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CKD-MBD Work Group. KDIG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CKD-MBD). Kidney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 2012;2(1):1-130. doi:10.1038/kisup.2011.7.
Taylor EN, Stampfer MJ, Curhan GC. Obesity, weight gain,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3(4):455-462. doi:10.1001/jama.293.4.455.
Srisubat A, Potisat S, Lojanapiwat B, 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 versus oth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kidney ston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11):CD007044. doi:10.1002/14651858.CD007044.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