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睡眠障碍?为什么总睡不好?
每当夜色降临,城市还没入睡,可你却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候好不容易闭上眼,天又已经亮了。其实,频繁的早醒、夜间易醒或者入睡很慢,都可能和“睡眠障碍”这个词有些关系。简单来讲,睡眠障碍是一类让你睡得不舒服、不够长或白天总犯困的问题,总是让人白天没精神,晚上挂念着能否好好休息。
临床里,高达38%的中国成年人,一年中都曾被睡眠方面的小麻烦缠绕过。对部分人来说,这只是偶尔的情况,比如换个环境、临时压力大。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慢性睡眠障碍变成了一种持续反复的大问题,需要专业的帮助。
02 这些信号提醒你:可能已经患上睡眠障碍
- 1. 经常难以入睡:一上床脑子就很清醒,甚至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慢慢入睡。
- 2. 夜里容易惊醒:一晚上醒来很多次,每次醒后难以重新入睡,常常还伴有心慌或焦虑。
- 3. 提前醒来且难以再睡:每天凌晨三四点醒来后,躺着怎么也睡不着,白天精神也很差。
- 4. 白天总是犯困:夜里实际睡得时间很短,白天不自觉地打盹,注意力下降。
- 5. 自己担心睡不着:白天就开始惦记晚上能否安稳入睡,入睡焦虑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03 为什么你会失眠?这些原因要知道
说起来,睡眠障碍的背后并不简单,只靠“算了,别想太多”并不能解决。主要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原因类别 | 机制分析 | 生活举例 |
---|---|---|
生活压力 | 长期压力使神经系统兴奋、皮质醇分泌紊乱,导致难以入眠 | 项目截止、家庭矛盾、照顾新生儿等时期易出现 |
环境因素 | 噪音、光照或卧室温度影响生物钟,打乱睡眠节律 | 临街住房、夜班、频繁换寝室等 |
疾病因素 |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某些药物副作用影响睡眠 | 慢阻肺、甲状腺疾病、部分降压药或抗抑郁药会干扰睡眠 |
不良习惯 | 睡前大量使用电子产品、临睡饮酒、频繁小睡易扰乱生物钟 | 拿手机刷视频到深夜,每天临睡喝一杯啤酒 |
年龄变化 | 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发生变化 | 60岁后比年轻时睡眠时间短、夜间易醒 |
调查显示,城市白领和老年人群是睡眠障碍的高发群体。同时,和遗传、性格(易焦虑、控制欲强)也有一点联系。长期受这些因素影响,不但会精神不济,还可能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04 从诊断到治疗:专业方法全解析
如果你尝试过自我调整依然“夜夜难安”,就需要考虑专业的诊疗手段。现代医学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诊断工具 | 作用简述 |
---|---|
多导睡眠监测(PSG) | 通过检测脑电、呼吸、脉搏等多项指标,区分不同睡眠障碍类型 |
睡眠日志/问卷 | 评估每天作息和睡眠感受,帮助医生判断问题类型 |
相关基础病筛查 | 排查是否合并心理或慢性疾病,如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
治疗方式:CBT(认知行为疗法)被推荐为多数慢性失眠患者的首选方案,研究显示大约70%人效果显著。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等特殊类型,可能会结合呼吸机或药物等方法。
05 今晚就能用的5个助眠技巧
想让今晚睡得更安心?不妨给自己一个简单的睡眠“仪式感”,这几个实用小方法,或许马上就能帮到你:
关掉强光、关灯前30分钟调低亮度,帮助褪黑素分泌。
仰卧深呼吸、渐进性放松(从脚趾到头部),协助身心“降温”。
调整空调至较舒适温度,让身体更易进入睡眠状态。
简单记录当天琐事、烦恼,帮“大脑卸货”。
晚饭后选择少量温水,避免晚上频繁夜起影响睡意。
06 预防胜于治疗:打造黄金睡眠的3个习惯
想从根本上睡得好,有三个习惯特别值得长期坚持——它们对大多数年龄段都适用。
习惯 | 益处 | 建议做法 |
---|---|---|
固定作息时间 | 保持生物钟平稳,减少入睡和醒来时间波动 | 建议每日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即便周末也不大幅度调整 |
适度白天运动 | 适量运动有助入睡,改善睡眠结构 | 每周3-5次散步、体操或轻跑步较为合适,避免睡前两小时剧烈运动 |
保持卧室环境舒适 | 减少外界干扰,强化环境与睡意的联系 | 卧室保持安静、遮光、温度适中,寝具常换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