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腹泻怎么办?6种情况需立即就医

  • 39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腹泻怎么办?6种情况需立即就医封面图

腹泻别硬扛!这6种情况赶紧就医

01 腹泻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拉肚子的难受。有时候,突然一顿不合口的菜或者换个地儿喝点生水,肚子就不安分了。其实,在医学上,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性状变稀,超过平时习惯,而且常常还伴随着肚子咕噜咕噜的响动。
但腹泻不见得全都危险。一些人饭后偶尔拉稀,仅仅是短暂的肠道调节(比如吃太多油腻),属于生理性腹泻,很快会自己缓解。而那种持续发作、有其他身体不舒服的腹泻,多半隐藏着一些身体的小麻烦,就值得留心了。

💡 别忽略持续的腹泻,特别是一周还不见好转或伴随不适,及时留意变化。

02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 1. 脓血便:大便带脓或血,这是肠道炎症(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表现。有位28岁的男性,连续两天大便像红黑色意粉,伴腹痛,检查后发现肠黏膜严重受损。
  • 2.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腹泻同时不退烧,比如一位3岁的孩子,连烧三天又拉又吐,这种情况建议立刻送医院。
  • 3. 严重脱水:嘴唇干裂、眼睛凹陷、尿量明显减少,成年人忽视危险,儿童和老人尤其容易出事。
  • 4. 腹痛持续不缓解:腹部疼痛剧烈或绞痛,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
  • 5. 意识模糊或抽搐:出现迷糊、昏睡、胡言乱语,表示水分和盐严重丢失。
  • 6. 腹泻伴有黄疸或大量呕吐:说明消化系统可能合并其他问题,比如肝、胆疾病。
👀 碰到上述情况,别再等自愈,请马上就医。
📊 全球每年腹泻病例约17亿例,部分情况仅靠家中治疗存在风险。

03 为什么你会反复腹泻?

有些朋友觉得肠胃“娇气”,动不动就犯病。其实,腹泻背后的原因不少,最常见的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入侵肠道后引起炎症或功能紊乱,尤其是在夏天和潮湿环境中容易“偷袭”。孩子和免疫力差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也解释了中国儿童腹泻后主动就诊率还不到40%,有些隐患常常被忽视。

  • 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经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群体爆发。
  • 细菌性腹泻:不新鲜的生食、路边摊里的不洁食物就常常“帮倒忙”。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的朋友因为感冒咳嗽吃了抗生素,结果肚子反倒一直不消停,这是药物破坏了肠道“好细菌”,出现菌群失调。
  • 特殊寄生虫感染:比如喝了被污染的井水,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不常见的虫子惹事。
⚠️ 如果腹泻反反复复持续超过三周,建议查明原因。

04 去医院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一听说需要检查,就担心过程繁琐甚至有点害怕。其实,大部分腹泻的检查很简单。医生首先会让你做一个便常规(主要查看大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通过显微镜判断是感染还是炎症);再就是血常规和生化(查脱水、电解质丢失、炎症反应),基本上抽点血就能搞定。

检查类型 功能 适用情况
便常规 判断炎症/感染 所有持续腹泻患者必查
血常规 有无脱水及感染迹象 高热或虚弱时
电解质监测 避免电解质紊乱 呕吐、脱水或年长者
肠镜/影像 排除慢性病变 长期、原因不明腹泻
🔬 大多数基础检查无痛、快捷,有特殊医学指征才会安排肠镜。

05 治疗不止是止泻药!

很多人习惯拉肚子就买点止泻药,但其实这并不治本。腹泻初期,最重要的是补水补盐 —— 这才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研究显示,及时补液可以降低腹泻死亡率70%。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细菌感染明确(如伤寒、痢疾),医生会考虑短程抗生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时可以加用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至于消化科常用的黏膜保护剂,可以缓解炎症、修复肠壁,不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止泻药有时会掩盖严重疾病,家用时尽量限于短期、轻症腹泻。如腹泻超过2天仍未缓解,建议就医再做判断。

06 腹泻期间这样吃恢复快

拉肚子那几天,肠胃就像一条受伤的小路,太硬、太油腻的食物容易“雪上加霜”。医生常推荐BRAT饮食法,不过考虑咱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下这份清单更适合大家参考——

推荐食物 主要功效 建议用法
米粥、面汤 温和易消化,有助于补充水分 少量多餐、可以加点盐提味
熟苹果泥或香蕉 富含果胶,帮助大便成形 每天半根至一根,成人儿童都适合
蒸鸡蛋羹 补充蛋白质,易于吸收 每日一小碗,避免加油/辣椒
胡萝卜粥 缓解腹泻、补充维生素 搭配白粥一起煮,更清淡
土豆泥 含淀粉、钾,有助于体力恢复 不用油炸,捣碎蒸熟即可
🥣 每天建议分5~6餐吃,量少且新鲜,等腹泻基本缓解,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 合理补液和恰当饮食,能大大缩短恢复时间,减少虚弱。

小结和实用建议 🌱

  • 腹泻虽常见,但警惕上述6类严重信号,一旦遇到及时就医。
  • 儿童、体弱老人以及腹泻反复超过一周者,一定要重视医生建议,不要自己乱吃药。
  • 保持个人饮食卫生是预防腹泻的重要基础。
  • 出现脱水迹象时及时补充口服补液,家中可常备口服补液盐以备应急。
  • 合理饮食+适当休息+按照医生指导科学用药,是身体恢复的关键。
👨‍⚕️ 腹泻问题其实不必恐慌,早行动、合理处理,大多数都能顺利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