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 好患教-“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在京成功举办活动主视觉图
“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2025主题宣传活动在京启动

“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CHTV健康100

2025年7月27日下午,“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2025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以“科普赋能健康,医者携手同行”为主题,旨在深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本次活动汇聚顶尖医学智慧,推动权威、精准的健康科普走进千家万户,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迈上新台阶。活动现场,核医学、麻醉、肿瘤、临床诊疗四大领域科普传播计划正式启航,标志着健康科普进入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传播新阶段。

院士领航:把权威科普打造成“全名健康先手棋”

多位权威院士亲临现场,发表演讲,为健康科普工作把舵定向:本次活动在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的致辞中拉开序幕。毛群安在致辞中指出,健康科普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更是构建医患信任、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他呼吁广大医务人员走出诊室、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并借“体重管理年”契机,以健康体重管理为切入口提升全民素养,让“医者先行”成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鲜明标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在致辞中表示,医学科普应坚持“科学性、通俗性、可及性”三位一体。她指出:AI与精准医学的结合,为科普提供了全新路径。我们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最前沿的医学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健康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致辞中强调,要凝聚多方的力量,以科学、精准、生动的健康科普,助力大众掌握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健康中国的社会基础。这其中传染病防控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她表示:科普是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未来,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科普体系同步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在致辞中指出,美丽中国是健康中国的基石。科普不仅要讲‘治已病’,更要讲‘治未病’,要从空气、饮水、职业暴露等源头防控疾病。科普一定要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让老百姓去实践,全社会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则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控,系统阐述了“四道防线与零级预防”的核心策略。他强调从孕期到生命终点,预防应贯穿全生命周期。科普必须前置,从“危险因素识别”到“生活方式干预”,形成全民参与的健康闭环。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致辞
启动仪式
传播矩阵:四大领域科普计划同步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编委会副主任叶润鑫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编委会副主任叶润鑫在活动中对2024年“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成效发布了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活动共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其中成果数量排名靠前的为四川、上海、江苏、山东、吉林、河北、浙江、黑龙江、山西、重庆等10个省(市),联动1346家医院/社区、7221名医生,产出5882条合格视频、39637篇合格图文,2024年全网观看量累计超1亿人次;2025年,将围绕核医学、麻醉、肿瘤、临床诊疗、减重管理等各大领域,实现内容量、覆盖人群“双增长”。

李兰娟院士主旨演讲张远院士主旨演讲李莉主任主旨演讲金荣华院长主旨演讲

活动现场,2025年度“核医学、麻醉、肿瘤、临床诊疗”四大领域科普传播计划正式启动。随着启动柱点亮,四个领域科普行动正式扬帆起航,这标志着国家级权威健康科普内容将进入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传播新阶段。

活动主旨

在活动主旨报告环节,四位院士黄荷凤、李兰娟、邬堂春、张运(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首字母排序)——分别以“AI赋能精准医学”“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环境与职业健康”“心血管疾病预防”为题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以“AI赋能精准医学”为题,指出全球74% 的死亡源于慢性疾病,而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多基因疾病可通过人工智能对胚胎或个体进行风险评分(PRS),实现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精准预防。她以乳腺癌、糖尿病为例,展示如何利用大数据建模、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T-P)等技术,把高风险家庭转化为低风险家庭,并呼吁建立中国人群自己的基因组数据库,推动源头防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围绕“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强调,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隐形器官”,总量约1.5 kg,具有屏障、免疫、营养、代谢等多重功能。她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衡与肝炎、肝硬化、肿瘤、自闭症、肥胖等疾病的关联,提出通过粪菌移植、益生菌干预等手段恢复微生态平衡,并倡导“保护肠道微环境就是保护健康”的科普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聚焦“环境与职业健康”,用大量循证数据说明空气污染、厨房油烟、固体燃料及职业有害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强调“美丽中国是健康中国的基石”。他呼吁以科学证据纠正伪科普,推广清洁能源、通风设施和早期监测,把“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作为公共卫生终极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报告中指出,我国每年458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远超肿瘤。他提出“零级预防”(从孕期开始)和“一级预防”(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戒酒,以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概念,并用国际数据证明47%~70%的心血管死亡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他建议将血压控制目标下调至130/80 mmHg,倡导全民坚持科学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坚持运动,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活动主旨

在活动主旨报告环节,四位院士黄荷凤、李兰娟、邬堂春、张运(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首字母排序)——分别以“AI赋能精准医学”“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环境与职业健康”“心血管疾病预防”为题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

院士面对面

院士共识 科普是贯通尖端医学与大众健康的桥梁,必须兼具科学性、权威性与通俗性;应加快多学科深度交叉(如 AI+医学),并呼吁全社会共建共享国家级健康大数据(基因、微生态、慢病)。传染病防控科普应紧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环节;慢病防控则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联动的健康“马拉松”。

院长担当: 医院是健康科普主阵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陈效友及东北国际医院副院长张士发三位院长围绕“公立医院如何成为健康科普主阵地”展开对话,提出“防—治—管—教”一体化路径,强调三级医院应在疾病早筛、健康干预、科普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

院长对话
院士面对面
核医学科普传播计划启动仪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韦智晓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春银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朱高红
涂洪刚

院士面对面
麻醉科普传播计划启动仪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陈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郑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王东信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主任姚兰
上海市东方医院麻醉科主任杨小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袁素

院士面对面
肿瘤科普传播计划启动仪式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主任张文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日间诊疗科主任陈艳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腹盆腔肿瘤科主任袁香坤
十堰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肝胆肿瘤病区主任宋盈
丁寅

院士面对面
临床科普传播计划启动仪式

东北国际医院副院长张士发
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张禄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树泽
河北燕达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庆华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刘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科主任韩毅敏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权威专家走出诊室、走进大众,把高深医学化作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随着四大科普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健康中国—医路相伴·健康同行”活动将从“碎片化传播”迈向“系统化建设”,从“专家主导”拓展至“全民参与”,为构建“人人关注健康、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氛围注入强劲动力,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科普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