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脑肿瘤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常被提及的话题,但它却是一个极具威胁性的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这个听起来略显专业的名词,实际上可能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纪实中有一位66岁老年患者,身高155cm,体重58kg,因颅内异常被诊断为颅内占位,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起走近颅内占位性病变,了解它的形成、危害、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内异常组织或液体占据了颅内正常脑组织的空间,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并引发一系列症状。这些异常占位通常是由肿瘤、囊肿、血肿、感染或先天性畸形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占位会引起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癫痫或意识障碍。因此,了解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早期症状及其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什么是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ICSOL)指的是在颅腔内占据正常脑组织空间,导致颅内压升高的一系列病理性状态。颅内占位病变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恶性,包括各种类型的脑肿瘤、脑血肿、脑囊肿、脑脓肿等。例如,脑膜瘤和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类型,会占据颅内空间,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脑功能。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成因多样,从肿瘤、感染到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常见的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瘤等)、转移性脑瘤、脑脓肿、血肿(如硬膜下血肿)、以及脑囊肿。每种病变的具体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各有不同。例如,脑膜瘤主要由脑膜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而血肿则多由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为什么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此危险?颅内占位性病变之所以危险,主要在于它们能够显著增加颅内压力,导致脑组织受损。颅内压升高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和癫痫发作等,严重时甚至可以引起脑疝,威胁生命。脑肿瘤尤其凶险,因为其生长可造成局部脑组织压迫,破坏正常脑功能。此外,某些恶性脑肿瘤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加大了治疗难度。例如,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脑肿瘤,预后较差,若不及时治疗,生存期通常不超过一年。而类似的脑血肿若未在急性期得到有效处理,也会因压迫脑组织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及时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如何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性质、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良性肿瘤和部分恶性肿瘤来说,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颅内压,缓解压迫症状。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如微创手术和导航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放疗和化疗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当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或已有转移时。这两种疗法通过杀灭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但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害。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在脑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前景,这些疗法通过精准靶向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预防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预防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肿瘤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同时,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如有肿瘤家族史的个体,应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其次,避免头部外伤也是预防颅内血肿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守安全规程,佩戴防护设备,减少头部损伤的机会。对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降低脑出血风险,同样能够预防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发生。未来脑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脑肿瘤的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未来,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精准医学将成为脑肿瘤治疗的方向,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深入研究,开发更高效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也有望攻克脑肿瘤的治疗难题,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脑肿瘤的治疗会更加精准、有效,治愈率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随之改善。因此,对于罹患脑肿瘤的患者来说,应积极面对病情,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抗击病魔。引用文献 Gani M, Franco P, De Luca E, et al. Management of gliomas: Overview of the treatment guidelines. Eur J Radiol. 2018;101:170-175. Thakkar JP, Dolecek TA, Horbinski C, et al. Epidemiologic and molecular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primary glioblastoma: A multi-institutional cohort study. J Clin Oncol. 2014;32(23):2281-2288. Lai A, Kharbanda S, Pope WB, et al. Evidence for sequence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IDH1 mutant glioblastoma from a distinct cell of origin. J Clin Oncol. 2011;29(34):4482-4490. Weller M, Stupp R, Reifenberger G, et al. Molecular neuro-onc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 new horizon. Lancet Oncol. 2013;14(7):e370-e379. Stupp R, Mason WP, van den Bent MJ, 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for glioblastoma. N Engl J Med. 2005;352(10):98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