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33个
文章

腰椎椎旁肿瘤患者的真实故事

腰椎椎旁肿瘤患者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真实</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故事</span>

惊险!腰椎椎旁肿瘤患者的真实故事人到中年,身体渐渐出现了一些不适。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位39岁男子,在一次例行体检中意外发现了腰椎椎旁肿瘤。这一发现惊动了他的家人和医生,也让我们对这一病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将结合这位患者的经历,为大家分享更多关于腰椎椎旁肿瘤的科普知识和预防措施。腰椎椎旁肿瘤并不是罕见的疾病,但它的发现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据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腰部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患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许多人因为腰椎问题,被迫远离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轨迹。腰椎椎旁肿瘤作为其中一种,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腰椎椎旁肿瘤的病因与危害大揭秘腰椎椎旁肿瘤一般位于腰椎旁的软组织、神经根或脊髓周围。肿瘤类型众多,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常见的腰椎椎旁肿瘤有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恶性肿瘤如脊索瘤、涡状细胞瘤、转移癌等。对于这位患者来说,他在体检中发现了腰椎椎旁包块,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剧痛、麻木或活动障碍。在临床上,腰椎椎旁肿瘤的症状通常包括腰痛、下肢无力、臀部及腿部麻木等。若肿瘤压迫神经,还可能导致大小便失禁或下肢瘫痪等严重后果。治疗方案知多少?腰椎椎旁肿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对于良性肿瘤,观察随访有时是首选,尤其是小、无症状的肿瘤。但一旦肿瘤增大或产生症状,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案。恶性肿瘤的治疗通常更为复杂,可能需要结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疗法。最新的研究表明,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在一些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中提到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多种治疗,包括氯化钾、地佐辛等药物注射,以及营养支持等,这些都是为了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和抵抗力。腰椎椎旁肿瘤的预防措施虽然腰椎椎旁肿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防的,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可以起到早期发现的作用。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肥胖;定期锻炼,增强体质;注意腰椎的保护,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特别是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和长期久坐工作的人群,务必注意腰部的保健措施。前瞻未来:腰椎椎旁肿瘤的现代治疗与心理调适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病患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未来,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将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新型靶向药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对于罹患腰椎椎旁肿瘤的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求精神支持和帮助。家属的关爱和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家属应尽量理解病人的感受,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陪伴。同时,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作息的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引用文献 《腰椎椎旁肿瘤的治疗与预后》, 中国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 第一作者: 李明 《恶性脊柱肿瘤的治疗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年, 第一作者: 王晓婷

马骏鹏副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77岁患者的真实故事!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有多严重?

77岁患者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真实</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故事</span>!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有多严重?
01:39

大家好,我是你的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77岁老人,他的病例非常典型,也是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峻现实。 这位来自上海的77岁老年男性,身高159厘米,体重52.3公斤,患有多种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问,2型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问题? 首先,2型糖尿病除了诱发血糖异常,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这位病人的病例中,他不仅有2型糖尿病,还被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通俗点说,就是糖尿病让神经受到了损害,可能会感到手脚发麻、刺痛,甚至失去感觉。生活质量自然大受影响。 同样可怕的是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血管也受到了影响。如果不谨慎管理,伤口愈合会变得困难,严重情况下甚至需要截肢!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再来看,他还被诊断为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肌桥。这些心血管问题和糖尿病互相影响,让患者的心脏健康雪上加霜。 另外,腔隙性脑梗死、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也是糖尿病的“并发兄弟”。这些让血管的各种问题更加复杂,可能给我们带来中风等风险。 所以,治疗上,我们需要同时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综合治疗是一场攻坚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管理和防治。 我们今天分享这个病例,就是希望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重性,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按时接受检查,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下次我们会继续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请关注哦!,

钱春花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胆囊结石:腹痛的真实元凶,你了解多少?

胆囊结石:腹痛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真实</span>元凶,你了解多少?

在一次普通的急诊科就诊中,一名37岁的男士因持续腹痛5天来到医院就诊。通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确认这名患者患有胆囊结石。病历记录显示,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体温36.5°C,血压175/114mmHg,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氧98%。这些数据中最显眼的指标是高血压,这表明患者需要综合关注其健康状况。 从检查结果来看,患者的腹部彩超显示胆囊内存在结石,医学上称之为胆囊结石。这个结果确诊了造成患者腹痛的原因。胆囊结石及其可能引发的疾病 胆囊结石,正如其名,就是胆囊内形成的固体颗粒物。这种结石可能会阻塞胆道,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引起剧烈腹痛。具体原因有很多,包括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高、胆囊运动功能减弱等。胆囊结石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炎和胰腺炎等。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的研究,胆囊结石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未治疗的胆囊结石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增加胆囊癌的风险。文献指出,全世界有约7-10%的人口在一生中会患上胆囊结石,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更高。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 对于确诊为胆囊结石的患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取决于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溶解结石,适用于小结石。但是,药物治疗周期较长,且疗效因人而异。手术治疗则包括开放性胆囊切除术和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据《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的一篇研究指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且效果显著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此外,手术后的复发率较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预防措施与日常注意事项对于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例如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和中老年人,一定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纤维素和蔬菜的食用量。其次,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第三,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病变。 此外,如果有家族胆囊结石病史的人,更应定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这些都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总之,胆囊结石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只要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重视身体的各项指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的困扰。 引用文献 Simon, E. (2019). "Cholelithiasis and Cholecystit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17(5), pp.895-900. Smith, J. (2018). "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Gastroenterology, 154(6), pp.1564-1575. Jones, A. (2017).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13(2), pp.208-215.

赵煜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42岁女性的真实经历

42岁女性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真实</span>经历
01:24

大家好,我是你的医生。在这段视频里,我要和大家聊聊一个在女性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乳房肿块。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一位42岁的女性,她身高160厘米,体重50公斤,目前在上海市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她的主要症状是乳房肿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得多。很庆幸的是,她在早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就医。她的临床诊断也确认了这一点:乳房肿块。乳房肿块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在她的病例中,医生建议进行了右乳房象限切除术。这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类型,特别适用于发现位置明确的肿块。手术类型是择期手术,表明手术前有充分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准备。 手术前,她接受了全身麻醉加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这种麻醉方式对于减少术中疼痛和术后不适非常有效。手术当天,患者的失血量为10毫升,尿量为200毫升,这表明手术过程平稳。她在手术室内接受了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们使用了多种药物来确保她的安全和舒适。包括了盐酸戊乙奎醚、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顺阿曲库胺、丙泊酚、纳美芬、托烷司琼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比如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减少唾液分泌,丙泊酚用于麻醉,托烷司琼用于防止术后呕吐。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定期进行乳房检查是多么重要。如果早期发现乳房肿块并及时就医,治疗效果往往会比较好。乳房自检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每个月在固定时间,用手仔细摸查乳房是否有任何变化或不寻常的硬块。 另外,乳房肿块并不一定都是恶性的。许多乳房肿块是良性的,例如纤维腺瘤或乳腺囊肿,但及时就医能帮助我们尽早排除风险。 总结一下,通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专业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应对乳房肿块的问题。所以,别忽视每一次体检,健康是无价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也祝愿我们的患者早日康复。 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你有更多的健康问题,欢迎关注我的频道和进一步交流。记住,我是你们的医生,你的健康我们共同关注!

吴一鸣主治医师|上海市浦东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29岁患者的真实案例!

——29岁患者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真实</span>案例!
03:14

您可能觉得这是老人病,但其实年轻人也不容忽视。今天的案例就是这样,一位29岁的年轻患者,得了高血压。这位患者身高164厘米,体重48公斤,是位居住在上海市的女性。她因高血压前来就诊。也许你会好奇,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其实高血压常常是“隐形杀手”,早期症状不明显,有些人甚至没有任何感觉,等到头疼、头晕的时候,血压可能已经很高了。为了明确诊断,我们给她做了详细的检查,包括头颅CT和电脑多导联心电图。头颅CT显示未见异常,而心电图显示有窦性心律和T波改变,这些都提示她存在一些心脏方面的问题。我们还进行了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白细胞等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但C反应蛋白略微升高。这可能是由于一些轻微的炎症反应,也和高血压相关。根据这些检查结果,最终诊断是高血压。按西医治疗,我们给她开了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有效控制其血压。中医诊断则认为她是“眩晕(痰瘀互结证)”,也就是说,她的症状还与体内痰湿和瘀血有关。除了药物,我们还建议她改变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这位患者的情况告诉我们,即便是年轻人,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特别是有家族史或经常感到头痛、头晕的人群,更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很多人觉得吃药会有副作用,但其实,不治疗高血压带来的风险更大。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后果。所以,平时要测量血压,尤其是出现任何不适时,应当及早就医。我想强调的是,高血压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可能是你身体正在发出的求救信号。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和合理用药,可以帮你把高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或家人有高血压的情况,一定不要轻视,及时就医和控制,才能避免严重后果。我是某某医院的心内科医生,感谢大家的观看,祝您和家人健康无忧!

姚芳住院医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