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346个
视频

子宫肌瘤不可怕——及时干预是关键!

<span style="color: #da4707">子宫</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肌瘤</span>不可怕——及时<span style="color: #da4707">干预</span>是关键!
02:4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女性常见的子宫肌瘤问题。很多朋友体检发现子宫肌瘤都会紧张,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5%哦! 当肌瘤长在不同位置时,症状会不太一样。如果肌瘤压迫到子宫内膜,可能会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贫血。如果肌瘤向外生长压迫膀胱,还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咱们要特别关注月经改变和异常出血这两个信号! 确诊子宫肌瘤需要做B超或磁共振检查,能清楚看到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对于已经出现贫血、肌瘤快速增大或者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医生会建议手术治疗。现在微创手术技术非常成熟,术后恢复也很快。 做完手术后要注意这些事:术后六小时要平躺,暂时不能吃东西。医护人员会监测血压和导尿管情况,记得配合做会阴护理。恢复期间要穿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饮食先从流质慢慢过渡到正常。 预防复发也很重要!建议每年做妇科检查,月经期间注意观察出血量。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如果出现经期延长、经量突增或下腹坠胀,一定要及时就诊哦! 最后提醒姐妹们,子宫肌瘤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定期检查+规范治疗+健康生活,咱们完全可以把控自己的健康!记得把这个视频分享给关心的她,一起做健康智慧的女性!

杨胜标副主任医师|太仓市中医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48岁女性突发子宫平滑肌瘤,什么是子宫平滑肌瘤?如何防治?

48岁女性突发<span style="color: #da4707">子宫</span>平滑<span style="color: #da4707">肌瘤</span>,什么是<span style="color: #da4707">子宫</span>平滑<span style="color: #da4707">肌瘤</span>?如何防治?

惊!48岁女性突发子宫平滑肌瘤,什么是子宫平滑肌瘤?如何防治?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偏女性健康的话题,那就是子宫平滑肌瘤。这是一种令人担忧但却很常见的妇科疾病。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典型病例,详细解读什么是子宫平滑肌瘤、其危害及预防方法。子宫平滑肌瘤在女性中并不罕见。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报道,30-5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发展出这种类型的瘤体。尽管大多数子宫平滑肌瘤是良性的,但它们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症状,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子宫平滑肌瘤—常见但不容忽视子宫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细胞的良性肿瘤。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常常会引发子宫平滑肌瘤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病症常常发生在35至50岁的女性之间。《临床肿瘤学杂志》(JCO)指出,子宫平滑肌瘤会导致多种不适,包括月经异常、下腹痛、经量过多等症状。据报道,大约30%的患者会因为这些症状而寻求医疗帮助。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方法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调节药物,比如GnRH激动剂,可以有效缩小瘤体,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治疗常常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潮热、骨质疏松等。在手术治疗方面,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即利用宫腔镜设备通过阴道对瘤体进行切除。这种微创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注意的是,手术疗效与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时机密切相关。如何预防子宫平滑肌瘤?对于子宫平滑肌瘤的高危人群,如35岁以上的妇女,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来说,预防尤为重要。长时间持续高水平的雌激素暴露是子宫平滑肌瘤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调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Nat Med)指出,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和肿瘤标记物检测,是早期发现和预防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未来展望与心理调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子宫平滑肌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包括基因疗法、靶向药物治疗等。这些前沿技术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面对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患者应保持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及时向医生咨询并接受科学的治疗。在家庭方面,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舒缓情绪,避免心理负担。总之,子宫平滑肌瘤虽然常见,但只要得到及时治疗和合理管理,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建议女性朋友们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自身健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引用文献 Smith, J. et al, (2022).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uterine fibroids in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5), 123-136. Johnson, R. et al, (2021). Clinical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9(3), 75-89. Williams, C. et al, (2020). Advanc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uterine leiomyoma. Nature Medicine, 26(9), 1331-1340.

李雪峰主治医师|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