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588个
视频

循环缺血——别让头晕成为你的日常!

<span style="color: #da4707">后</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循环</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缺血</span>——别让头晕成为你的日常!
02:3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的问题——后循环缺血。你有没有经历过突然的头晕、眼前发黑,甚至走路不稳?这些症状可能和“后循环缺血”有关!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帮你理解。 后循环缺血,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后部供血不足。我们的大脑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提供氧气和营养,如果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减少,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比如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甚至走路像踩棉花一样。这些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也可能反复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后循环缺血呢?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颈椎病、动脉硬化等。比如高血压会让血管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颈椎病则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血液流动。如果你有这些基础疾病,就更需要警惕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我该怎么预防和应对呢?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非常重要。比如控制血压、保持颈椎健康、避免久坐不动。如果你已经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情况开具一些药物,比如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或者调整你的降压方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后循环缺血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积极预防和治疗,完全可以将它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你或身边的家人朋友有类似的症状,千万不要忽视,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唐帅主治医师|青岛市南香港中路街道南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详情箭头
文章

糖尿病合并循环缺血——需要警惕的健康隐患!

糖尿病合并<span style="color: #da4707">后</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循环</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缺血</span>——需要警惕的健康隐患!

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慢性病。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又有一部分人会合并出现后循环缺血,这两种情况叠加,使得病情变得更加复杂且危险。本文将详细解析糖尿病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了解病情、掌握预防方法。认识糖尿病:难以忽视的甜蜜负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形式,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其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有关。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更为高发[1]。高血糖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等。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倍以上[2]。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的隐形杀手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供应脑干、小脑、枕叶的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脑部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严重时可导致脑卒中[3]。糖尿病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风险要高于普通人,这是因为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4]。治疗策略:多角度协同作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重要的是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上,病人可能会被处方使用降糖药物,例如格列美脲片和阿卡波糖咀嚼片,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尼麦角林片有助于改善循环系统,特别是脑血管的血流量[5]。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以评估血管情况,适时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6]。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糖尿病和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密不可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适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2. 规律运动: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及早发现并处理异常。4.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加重病情。现代医学进展:糖尿病和后循环缺血的未来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和后循环缺血的诊疗也在不断提升。例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研究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未来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新的抗血栓药物和微创介入技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方面的应用,也让患者有了更多选择。面对病情,不仅患者需要调整心态,家属也应理解并给予支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科学管理好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Shaw J.E., Sicree R.A., Zimmet P.Z.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87(1):4-14. Fox C.S., Golden S.H., Anderson C., Bray G.A., Burke L.E., De Boer I.H. et al. Update o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Light of Recent Evidenc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5;38(9):1777-1803. Becker H., Missler U., Hofmann E., Weiss C., Grau A.J. MRI and MRA i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rediction of clinical course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s. J Neurol Sci. 1999;166(2):143-150. Tuomilehto J., Rastenyte D., Jousilahti P., Sarti C., Vartiainen E. Diabetes Mellitu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ath from Stroke: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Middle-Aged Finnish Population. Stroke. 1996;27(2):210-215. Gerich J.E.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N Engl J Med. 1989;321(18):1231-1245. Johnston S.C., Amarenco P., Albers G.W., Denison H., Easton J.D., Hatsukami T.S. et al. Ticagrelor versus Aspirin in Acute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16;375(1):35-43.

蒋莉副主任医师|遂宁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