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支原体尿路感染

支原体尿路感染

就诊科室:
传染科泌尿外科生殖医学中心男科肛肠外科肾病内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泌尿及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称为支原体尿路感染。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近来,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MG)的致病性引起了重视。

病因

1937年Drsnes等从巴氏腺脓肿分离出支原体,这是支原体在人类致病的首例报道。从泌尿生殖道检出的支原体有7种之多,主要是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和尿素分解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支原体的致病性,一般认为MH在NGU的发病过程中并不重要。对UU作为NGU的病因学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1.分离培养 近50%~60%的NGU病人中分离到UU(与或不与沙眼衣原体合并存在)。在沙眼衣原体检查阴性的NGU病人尿道中,UU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衣原体阳性的NGU病人或无NGU的对照组。

  2.抗生素治疗试验 磺胺药和利福平对衣原体有效,对UU无效。而大观霉素和链霉素对UU有效,对衣原体无效。衣原体培养阴性但UU培养阳性的尿道炎病人对磺胺、利福平疗效差,但以大观霉素或链霉素治疗时,若UU被清除则临床症状改善,UU未被清除则临床无改善。

  3.灵长类接种 人类尿道中接种UU后发生尿道炎和短暂的血清抗体反应,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治疗有效,说明某些支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具有致病性。将UU接种于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尿道中能够再分离出支原体,尿道拭子涂片见中性粒细胞增高。

症状

  常见症状:膀胱刺激症、发烧、尿频伴尿急和尿痛、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尿道刺痒、尿道口痒、尿道口有白膜形成、尿痛、宫颈糜烂、急性宫颈炎、腰背痛

  支原体引起的尿感,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细菌性尿感相似,可有发热、腰痛、膀胱刺激征等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也可表现为下尿路感染症状;典型表现为尿道刺痒及轻重不等的尿痛及烧灼感,尿道口轻度红肿,常有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尿道分泌物,较淋病性尿道炎分泌物稀薄而少,或仅在晨起时发现尿道口有白膜形成,有部分患者可完全无任何尿感的症状和体征,因此临床上常易漏诊。女性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子宫颈,尿道炎症状不明显,表现为急慢性宫颈炎和宫颈糜烂、白带增多或者轻度排尿困难和尿频,亦可完全无症状。

检查

  检查项目:尿液细菌学检查、尿液细菌培养、支原体检查法、血清学反应、补体结合试验(CFT)

  1.支原体分离培养

  取新鲜清洁中段尿液,接种于支原体培养基,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支原体易被分离。当发现有菌落生长时,应作同型特异性抗体抑制试验,以作支原体的分型。

  2.血清学诊断

  试验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实用方法。可用支原体制成抗原,与病人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在疾病后期的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滴度比初期升高4倍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3.其他辅助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用于临床试验的有MG缺口翻译全基因组DNA探针、UU-rRNA特异的DNA探针及MH- rRNA基因探针等。利用DNA探针进行的核酸印迹试验诊断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其敏感性稍差,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各种支原体甚或种间的生物型。为弥补敏感性的不足,现多开展多聚酶链式反应以帮助诊断。

鉴别

  1、全身性感染疾病。有些尿路感染的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急性感染症状叫突出,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败血症、伤寒等发热性疾病。如能详细询问病史,注意尿路感染的下尿路症状及肾区叩痛,并作尿沉渣和细菌学检查,不难鉴别。

  2、慢性肾盂肾炎。需与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作鉴别诊断,目前认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局灶性粗糙的肾皮质瘢痕,伴有相应的肾盏变形者,才能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否则尿路感染病史虽长,亦不能诊断为本病。本病常有一般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并有间歇的尿路感染发作病史,在尿路无复杂情况时极少发生慢性肾盂肾炎,尿路有功能性或器质性梗阻时才会发生。尿路功能性梗阻常见于膀胱-输尿管反流,而器质性者多见于肾结石等。

  3、肾结核。本病尿频、尿急、尿痛更突出,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晨尿培养结核杆菌阳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而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结核菌抗体测定阳性。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病灶X线征,部分患者可有肺、附睾等肾外结核,可资鉴别。但要注意肾结核常可与尿路感染并存。尿路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残留有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高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4、尿道综合征。患者虽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可资鉴别。尿道综合征分为:①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占约75%,患者有白细胞尿,是由致病的微生物引起,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②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约占25%,无白细胞尿,病原体检查亦阴性,其病因未明,有人认为可能是焦虑性精神状态所致。

并发症

  尿路感染的并发症有肾乳头坏死、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感染性肾结石和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1.肾乳头坏死:肾乳头坏死可波及整个锥体,由乳头尖端至肾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有大块坏死组织脱落,小块组织可从尿中排出,大块组织阻塞尿路。因此肾盂肾炎合并肾乳头坏死时,除肾盂肾炎症状加重外,还可出现肾绞痛、血尿、高热、肾功能迅速变坏,并可并发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如双肾均发生急性肾乳头坏死,病人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确诊条件有二:①尿中找到脱落的肾乳头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②静脉肾盂造影发现环形征,和/或肾小盏边缘有虫蚀样改变,均有助于诊断。治疗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全身和尿路感染;使用各种支持疗法改善病人的状态,积极治疗糖尿病、尿路梗阻等原发病。

  2.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称为肾周围炎,如果发生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90%),小部分(10%)是血源性感染。本病起病隐袭,数周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病人除肾盂肾炎症状加重外,常出现单侧明显腰痛和压痛,个别病人可在腹部触到肿块。炎症波及横膈时,呼吸及膈肌运动受到限制,呼吸时常有牵引痛,X线胸部透视,可见局部横膈隆起。由肾内病变引起者,尿中可有多量脓细胞及致病菌;病变仅在肾周围者只有少量白细胞。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肾盂造影、超声及CT有助确诊,治疗应尽早使用抗菌药物,促使炎症消退,若脓肿形成则切开引流。

  3.感染性肾结石:感染性肾结石由感染而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约占肾结石的15%~20%,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镁铵和磷酸磷灰石。感染性肾结石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如不妥善处理,则会使肾盂肾炎变为慢性,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除有通常肾结石的表现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感染性结石生长快,常呈大鹿角状,X线平片上显影,常伴有持续的或反复发生变形杆菌等致病菌的尿感病史。本病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血尿化验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病人常有变形杆菌尿路感染病史,尿pH>7,尿细菌培养阳性。治疗包括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肾结石在 0.7~1cm以下,表面光滑,可用内科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溶石药物,通常需使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其次,酸化尿液可用氯化铵等。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应劝病人尽早手术。其他治疗包括大量饮水、酸化尿液、利尿解痉等。

  4.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中,由尿路感染引起者占55%。主要表现,起病时大多数病人可有寒战、高热、全身出冷汗,另一些病人仅有轻度全身不适和中等度发热。稍后病势可变得凶险,病人血压很快下降,甚至可发生明显的休克,伴有心、脑、肾缺血的临床表现,如少尿、氮质血症、酸中毒及循环衰竭等。休克一般持续3~6天,严重者可因此而死亡。本病的确诊有赖于血细菌培养阳性,故在应用抗菌药之前宜抽血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在病程中反复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的病死率为20%~40%,除去感染源是处理败血症休克的重要措施,常用措施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使用大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试用肝素预防和治疗DIC,通畅尿路。

预防

  1、性生活后马上排尿:性交后马上去洗手间,即使细菌已经进入膀胱,也可以通过排尿将它排出体外。

  2、及时排尿:排尿时,尿液将尿道和阴道口的细菌冲刷掉,有天然的清洁作用。

  3、避免污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它寄生在肠道里,并不引起病症,但如果由肛门进入尿道口,就会导致尿道发炎。所以大便后用干净的卫生纸擦拭,要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以免污染阴道口。如果洗手间有冲洗设备,最好认真地冲洗肛门部位。

  4、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能提高尿液的酸度,使各种诱发尿道感染的细菌不易生存。所以,多喝橙汁、柠檬酸、猕猴桃汁之类的富含维生素饮料对预防尿路感染有益。

  5、向医生咨询:有时候即使做到了所有应当做的事情,仍然会得感染。如果出现了上面的症状,尽快向医生求教。如果经常性的发生感染,像一年4—5次,那么千万不要忽视,有必要求助医生,制定一个预防或治疗计划,与医生一道查明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复感染。

治疗

体外实验发现,妨碍细胞壁合成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万古霉素和杆菌肽对MH无效,抑制蛋白合成的氨基甙类药物、氯霉素和利福平对支原体有中等疗效。MH、UU对四环素敏感,MH偶见耐四环素但对林可霉素敏感。临床上常用药物有:

  1.四环素类 四环素0.5g,4次/d,口服,治疗共7天,再改为0.25g,4次/d,口服2周。或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或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0.1g,2次/d,口服2周。

  2.其他抗生素 对以上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者,可用红霉素0.5g,4次/d,共服7天。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1g,一次口服。亦可应用氧氟沙星(氟嗪酸)0.2g 2次/d,共服7~14天。

  3.配偶接受相应治疗 疗程结束1周后重复检查,治愈标准是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渣涂片白细胞数正常(<5个/高倍视野)。

 

饮食

  泌尿道感染食疗方:

  【处方 1 】

  组成: 绿豆或 赤小豆 15克, 薏苡仁 15 克。

  制作与用法: 绿豆或赤小豆同薏苡仁煮粥, 加冰糖一匙食用。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2 】

  组成: 鸭跖草 15 克, 薏苡仁 60 克, 冰糖。

  制作与用法: 鸭跖草煎水取汁一碗, 薏苡仁煮粥 2 碗, 上料与药汁调匀后加冰糖 1 匙。常服。

  功效: 去热、解毒、利尿。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3 】

  组成: 灯芯草 6 克, 竹叶青 4 枚, 薏苡仁 30 克, 冰糖。

  制作与用法: 将灯芯草或竹叶青水煎挤汁, 加薏苡仁煮粥, 再加冰糖一匙食用。

  功效: 利尿解毒。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4 】

  组成: 田螺肉 15 克, 葱末 6 克,薏苡仁。

  制作与用法: 田螺肉加葱末、酒、酱油、盐、味精, 炒熟后, 放入薏苡仁煮粥食用。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5 】

  组成: 茅根 200 克, 大米 200 克。

  制作与用法: 鲜茅根洗净, 加适量水煎煮半小时, 去渣取汁,加大米熬煮成粥。早餐食用。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6 】

  组成: 赤小豆 50 克, 糯米 100 克, 竹叶菜 100 克。

  制作与用法: 赤小豆、糯米入锅内加清水 1000 毫升上火烧开, 待豆米花开时, 入竹叶菜(洗净切碎)熬煮成粥。常食。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7 】

  组成: 车前草 60~90 克, 猪小肚 200 克。

  制作与用法: 猪小肚切成小块, 和鲜车前草 60~90 克 (干品20~30 克) 及清水适量煲汤, 加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小肚。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8 】

  组成: 甘蔗 500 克, 鲜藕 500 克。

  制作与用法: 鲜甘蔗去皮切碎榨汁,嫩藕切碎得汁, 两汁调匀即可。1 日饮3 次。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9 】

  组成: 车前子 10 克, 发菜 10 克, 冰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 车前子用纱布包扎, 和发菜同放锅内, 加水适量, 煎煮半小时后捞出纱布包, 加冰糖适量。吃发菜, 喝汤, 1 日1 次, 连用 15 天。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0】

  组成: 兰草 30 克, 冬瓜皮 30 克 (干皮减半)。

  制作与用法: 上料水煎。每日饮一剂。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1】

  组成: 丝瓜, 丝瓜络, 蜂蜜, 黄酒。

  制作与用法: 丝瓜络水煎, 加蜂蜜适量内服, 或丝瓜 1 只, 炙黄为末, 分 2次用黄酒冲服。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2】

  组成: 鲜藕叶、葡萄汁各 250 毫升, 生地 200 克, 蜂蜜适量。

  制作与用法: 先将生地洗净, 发透, 再加水煎煮, 每 20 分钟取煎液 1 次, 共 3 次, 尔后合并煎液, 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时, 掺入藕汁、葡萄汁, 继续熬成膏状, 加入一倍量的蜂蜜, 至沸停火, 待冷装瓶备用。每次 1 汤匙, 沸水冲饮, 每日 2 次。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3】

  组成: 乌梅 50 克, 红糖。

  制作与用法: 乌梅加红糖一匙, 用开水冲泡。每日服 1 次。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4】

  组成: 莲子去心 60 克, 生甘草 10 克, 水 500 毫升, 冰糖。

  制作与用法: 上料煮熟加冰糖食用。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5】组成: 柿饼 2 只, 灯芯花 6 克, 白糖。

  制作与用法: 上料以清水适量煎汤, 加白糖调味食 (柿饼可不食)。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6】

  组成: 白果 10 个。

  制作与用法: 白果炖熟连汤服下, 每日早晚各 1 次, 连服 3 天。

  主治: 尿路感染。

  【处方 17】

  组成: 玉米须。

  制作与用法: 将玉米须制成浸膏。每日服 40~50 滴, 1 日服2~3次。

  主治: 膀胱炎、尿道炎。

  【处方 18】

  组成: 桃仁 18 克, 滑石 25 克。

  制作与用法: 上料共研细末开水送服。

  主治: 膀胱炎。

  【处方 19】

  组成: 绍菜, 旱芹。

  制作与用法: 绍菜和旱芹煮成浓汤或煮熟后捣烂滤汁。连饮数日。

  主治: 小便不畅, 尿道炎, 膀胱炎。

  【处方 20】

  组成: 南瓜蒂。

  制作与用法: 南瓜蒂烧存性研细末。温开水送服, 每日 3 次, 每次1. 5~2 克。

  主治: 小便不畅。

  【处方 21】

  组成: 莴苣 250 克, 食盐, 味精, 黄油。

  制作与用法: 莴苣去皮洗净, 切成细丝, 用少量食盐腌制后汁, 再将味精、黄油加入拌匀, 佐餐食用。

  主治: 小便不畅。

  【处方 22】

  组成: 荸荠。

  制作与用法: 荸荠不定量洗净、打碎、煎汤。代茶饮, 常有效。

  主治: 小便不畅。

  【处方 23】

  组成: 大蒜 5 枚, 大麻子 50 粒。

  制作与用法: 上料共捣烂。每晚适量敷脚心, 次晨除去。

  主治: 小便不畅。

  【处方 24】

  组成: 柿叶 10 克。

  制作与用法: 柿叶加水煎, 加白糖适量内服。

  功效: 去热、解毒、利尿。

  主治: 小便色黄。

  【处方 25】

  组成: 大麦 10. 2 克, 生姜、蜜各 50毫升。

  制作与用法: 大麦加水两大盅煎取一盅多, 去渣, 加生姜汁和蜜各 50 毫升和匀。每日分 3 次, 饭前服用。

  主治: 小便淋涩痛。

  【处方 26】

  组成: 赤小豆, 鲤鱼。

  制作与用法: 赤小豆煲鲤鱼。佐餐食用。

  主治: 肾气虚, 小便点滴不畅。

  【处方 27】

  组成: 猪膀胱, 白果, 腐竹, 马蹄 (荸荠)。

  制作与用法: 上料加适量水煲汤饮用。

  主治: 小腹部不适, 排尿不畅顺。

  【处方 28】

  组成: 鲤鱼 270 克, 生姜。

  制作与用法: 每次用鲤鱼肉 270 克左右, 配合几片生姜用炖盅载着, 加入一碗水, 隔水炖 3 个小时以上, 滤取鱼

  汁, 用油、盐调味。饮汁。

  主治: 寒闭少便不通, 肾亏尿后反滴。

  【处方 29】

  组成: 车前子 17 克, 通草 3 克, 马蹄 (荸荠) 7 克, 莲藕

  制作与用法: 车前子、通草、马蹄加水同煮和生藕汁同饮。

  主治: 小便刺激不畅, 便色浓浊,时而带血。

  【处方 30】

  组成: 冬 瓜仁、当 归、阿 胶各 10克。

  制作与用法: 先将当归、冬瓜仁煮后取汁去渣, 加入阿胶溶化。分3次服。

  主治: 尿崩症。

  尿道感染吃什么好?

  1.摄取充足水分,至少每天3000㏄,可以其他液体代替,如果汁,尽量在白天喝完,以免夜晚频尿.

  2.增加尿液的酸度,可以预防复发,如食用肉,蛋,乳酪,梅子,谷类,李子和葡萄乾,也可喝蔓越莓,小红莓汁,亦可补充维他命c.

  尿道感染不适宜吃什么?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生冷、寒凉食物。

  3.忌烟、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