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又名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是由表皮毛皮质分化的细胞肿瘤,含有嗜碱细胞和影细胞,影细胞来自嗜碱细胞。新损害中嗜碱性细胞较多,陈旧损害则较少,甚至不见嗜碱细胞。病变在真皮深层或皮下,属皮肤深层良性肿物。
常见症状:皮肤包块、皮肤破溃、皮肤瘙痒
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肢及臀背部。在小儿多见,损害为单发的皮下软骨样肿物或结节,直径0.5~3cm,圆型,边界清楚,表面皮肤正常或暗紫红色,位置较浅时呈淡兰红色。小儿着急、哭闹时患处涨红。常缓慢生长,质由软变硬。通常小儿无自觉症状。当增大一定程度时,可轻疼。肿物可与皮肤紧密粘连,但基底可推动,极少破溃,内含石灰样砂粒。彩超所见无血流,或见点状血流。
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新生组织病理学检查
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显示:肿瘤边界清,周围往往有结缔组织包膜,常位于真皮下部并扩展至皮下组织,为不规则形上皮细胞岛,嵌于细胞较多的间质中,上皮细胞岛由嗜碱性细胞或无核的嗜酸性细胞组成,常伴有钙质沉着。通常肿瘤由两型细胞即嗜碱性粒细胞和影细胞构成。嗜碱性粒细胞有圆或长形深嗜碱性胞核,胞质不多,致胞核彼此密集,其边界常不清楚,因而胞核似嵌于合浆团块内一样。嗜碱性粒细胞排列在肿瘤的一侧或周边。这些细胞在某些区域可骤变为影子细胞,后者细胞边界清楚,中央为不着色区,恰如胞核消失的影子。新发生的肿瘤内有很多嗜碱性粒细胞区,肿瘤增长时,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长期存在的肿瘤中残留少数或无嗜碱性粒细胞。也可出现骨化,黑色素沉积和伴发巨细胞的异物反应。
1.皮肤血管瘤常见于出生时即有或生后不久的婴幼儿,好发于面部、头部、颈部,也可见于四肢。各型血管瘤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鲜红癍痣,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但内皮细胞不增生。毛细血管瘤,真皮全层甚至皮下组织内大片紧密排列毛细血管,管壁薄,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外无平滑肌细胞,在活跃生长处血管腔隙不明显,增生内皮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状或片块状,可见核分裂象。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窦,窦壁薄而腔大,血窦的大小和形状不一,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外围为分布不均的疏松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瘤内还可见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形动脉和静脉。管腔内常见血栓形成,有的已机化、钙化。
2.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球形肿物,直径1~3cm,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以推动,表面光滑,无波动感。皮肤颜色正常或为淡蓝色,在囊肿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受阻所致的小黑点,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
局麻(小儿往往不配合,需全麻)下做皮肤小直切口,分离肿物即可完全切除,较小的单发结节也可用电灼和激光治疗,一般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