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秘

慢性纵隔炎又称特发性纵隔纤维化,病因较复杂。慢性纵隔炎可导致上腔静脉梗阻,患者出现一系列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体征。慢性纵隔炎进展缓慢,在纵隔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呈片状或硬块状。好发于前中纵隔的上中部。主要侵犯上腔静脉、无名静脉或奇静脉致发生狭窄或梗阻,其他器官如大的肺血管或食管、气管、支气管亦可受累。少数患者可同时发生颈部纤维化和腹膜后纤维化。
慢性纵隔炎又称特发性纵隔纤维化,病因较复杂。慢性纵隔炎可导致上腔静脉梗阻,患者出现一系列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体征。慢性纵隔炎进展缓慢,在纵隔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呈片状或硬块状。好发于前中纵隔的上中部。主要侵犯上腔静脉、无名静脉或奇静脉致发生狭窄或梗阻,其他器官如大的肺血管或食管、气管、支气管亦可受累。少数患者可同时发生颈部纤维化和腹膜后纤维化。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enile 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在症状开始1h内发生的自然死亡。在美国,据估计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20~40万例,占所有心血管病死亡患者的50%以上。发生心脏性猝死后,复苏的成功率估计只有20%左右。并且估计有80%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不能活到出院,而幸存的患者有50%在3年内死亡。由此可见,心脏性猝死是危及人民生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并早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
便秘(constipation),主要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医学上的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便秘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在时间上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所以,一旦发生便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便秘,这样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治,并能及时、正确、有效地解决便秘的痛苦,切勿滥用泻药。
便秘的类型:
暂时性单纯便秘
指平时排便顺畅的人,出现暂时性便秘的情形。通常发生于不吃早餐、摄食量过少、偏食等人群。此外,工作忙碌、水分摄取不足、生活环境变化、焦虑、月经、妊娠等,也都是便秘的原因。
只要将上述原因排除,立刻就会恢复正常。
急性器质性便秘
主要由胃肠急性疾病导致的便秘,代表性的疾病包括肠梗阻、肠扭转等。其特征是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呕吐等症状。因为是脏器的异常所致。所以称之为器质性便秘,必要时要去医院诊治。
长期无法产生便意的慢性便秘
可分为由肠功能低下导致的习惯性便秘和由慢性疾病引发的慢性症候性便秘。
慢性症候性便秘,
主要由腹部脏器慢性疾病引发的便秘。如大肠壁外突、形成袋状结构的大肠憩室症,虽然不会疼痛,但却会抑制肠的活动,导致便秘。
习惯性便秘
又可依其原因,分为弛缓性便秘、直肠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三种。 习惯性便秘源于肠部运动的紊乱。
弛缓性便秘
长期卧病在床者。 多次生产、肌肉松弛的女性。
当整个大肠蠕动运动疲弱,推出大便的力量不够充分时,就会产生。也称结肠性便秘。
痉挛性便秘
压力大的人。
肠易激综合征肠管紧张,分节运动异常亢进。常会出现有便意,却无法顺利排便,或排便后仍有残便感的情况;也会感到强烈腹痛,排出硬块状的大便。有些人还会反复出现便秘与腹泻交叉进行的状况。
直肠性便秘
持续抑制便意时。有痔疮等肛门疾病者。 老年人主要原因为直肠的知觉麻痹或排便所需的肌肉有问题,有时候也会和弛缓性便秘一起产生 。
中医古籍中有“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直肠结”、“脾约”之称,又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明张景岳承张仲景之说,将便秘依有火、无火而分为“阳结”、“阴结”二类,对指导临床有积极意义
慢性纵隔炎又称特发性纵隔纤维化,病因较复杂。慢性纵隔炎可导致上腔静脉梗阻,患者出现一系列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体征。慢性纵隔炎进展缓慢,在纵隔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呈片状或硬块状。好发于前中纵隔的上中部。主要侵犯上腔静脉、无名静脉或奇静脉致发生狭窄或梗阻,其他器官如大的肺血管或食管、气管、支气管亦可受累。少数患者可同时发生颈部纤维化和腹膜后纤维化。
已知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放线菌、结节病、梅毒、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已知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放线菌、结节病、梅毒、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1.冠心病 冠心病(急性缺血事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对心脏性猝死的尸检发现,大约8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大约2/3以上的患者为2支或3支以上的病变。心肌梗死后伴有左心功能下降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性猝死率为2%,在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时心脏性猝死率可明显增加。而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更常见。大多数学者报道,肥厚性心肌病的年病死率为3%~4%,其中大多数为心脏性猝死。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下列情形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①年龄较轻,在30岁以下。②曾有晕厥病史。③既往有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此外,各种原因产生的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也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3.心脏瓣膜炎症浸润 现已公认,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可发生心脏性猝死,但发生率不高。据Jersaty报道,二尖瓣脱垂患者伴有下列情形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①4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②有晕厥病史。③心电图上有ST段改变或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室性心律失常。④有“喀啦”音和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
4.心律失常
(1)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不易发生心脏性猝死,但在老年患者,常可并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高血压致严重左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时,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也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2)室性心律失常:多数学者认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尤其在患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目前,室性期前收缩在心脏性猝死中的意义尚存争议。有些学者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并不能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尤其是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室性期前收缩本身即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合并有左心室肥厚、室内传导阻滞和ST-T改变者。而室性心动过速在心脏性猝死中的意义比室性期前收缩为大。在临床中,我们常把室速或成对、多源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Morganroth根据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危险程度,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占30%,其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均正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极小;潜在恶性占65%,心脏结构轻度异常,有心功能不全和室性异位激动,如室性期前收缩和(或)非持续性室速,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占5%,几乎都有血流动力学表现和体征(晕厥,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低血压)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最大。临床上常见5种类型:①心室率≥230bpm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或可蜕变为室扑和(或)室颤趋势者。③室速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晕厥,左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压。④多形性(包括长Q-T综合征合并的尖端扭转型)室速。⑤室扑和(或)室颤起始心律失常即为室扑和(或)室颤(如特发性室颤,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而由心电图证实的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作(65%~85%)是由心室颤动之类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但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原因,并可能在记录到缓慢性心律失常之前就已转变为心室颤动。
(3)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占40%~80%。但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较低,有调查在4%以下,老年患者也未见心脏性猝死增加的报道。
5.其他 糖尿病除了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外,本身也可损伤心肌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尤其女性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增加更明显,较同年龄组而无糖尿病的患者增加3倍。
1.急性便秘
(1)肛门,直肠附近疼痛性病变:肛裂,肛瘘,肛门周围脓肿,直肠炎或直肠溃疡,巨大内痔或内痔合并感染,出血等病变时均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或者患者惧怕排便,使排便反射消失而导致便秘。
(2)结肠梗阻性病变:肠扭转,肠粘连,肠套叠,肠寄生虫病,肠肿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疾病均可导致肠梗阻,使梗阻上端的粪便不能通过梗阻部,故可导致便秘。
(3)肠道运动反射性抑制:即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显著减弱,可见于内脏炎症性疾病,如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腹膜炎,急性继发性巨结肠等,多系同时发生肠麻痹所致,胆石症,肾结石等疼痛性疾病有时也可发生便秘。
(4)服用某些药物:服用氢氧化铝,阿托品,土霉素及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硫糖铝等药物后,部分患者可发生便秘。
2.慢性便秘
(1)器质性疾病:
①慢性结肠梗阻:如结肠狭窄,良性或恶性大肠肿瘤,大网膜粘连综合征(横结肠受牵拉,而形成锐角,导致内容物通过困难)及其他慢性结肠梗阻性疾病。
②先天性巨结肠:便秘系因肠腔高度扩张,肠麻痹,肠肌肉收缩,蠕动功能消失所致。
③肠道外病变压迫,尤其是直肠,乙状结肠外病变压迫,例如盆腔肿瘤,卵巢囊肿,前列腺肿瘤,腹腔内巨大肿瘤或肿块,腹水等均可压迫肠道。
④脑与脊髓病变:如脊髓炎,各型脑炎,脑肿瘤等,可使排便的正常反射弧发生障碍,而致便秘。
⑤慢性铅,砷,汞与磷等中毒:中毒后可使排便反射消失而致便秘。
⑥慢性全身性疾病:如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因排便感觉消失,排便反射迟钝而致便秘。
(2)功能性便秘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①腹肌,肛门部肌肉或结肠平滑肌及肌间神经丛功能障碍,常可引起排便的动力减弱而发生便秘,多见于多次妊娠妇女,慢性肺气肿,营养不良,衰弱,老年及腹腔内脏下垂者。
②直肠扩张,收缩的排便反射迟钝或消失,多见于未能养成每天定时大便习惯者,此时因无粪便刺激的感觉,故正常的排便反射明显减弱,患者久而久之可导致顽固性便秘。
③如摄入饮食过少,或饮食习惯,饮食种类的改变,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造成肠蠕动功能减弱而引起便秘。
④情绪的改变,紧张,忧虑等因素可导致肠蠕动功能的减弱,而发生便秘,但多与腹泻交替发生者多见,亦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
⑤滥用强泻剂后易导致正常的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故也可发生便秘,反复使用强泻剂后必然会使便秘更趋严重,甚至造成恶性循环,即便秘-强泻剂-便秘。
目前一般认为,功能性便秘有2种类型:①慢传输型便秘,即肠粪便潴留于结肠内,不能按正常节律,时间排出体外,②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即由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或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导致粪便从直肠,肛门排出障碍。
(二)发病机制
食物在空,回肠经消化吸收后,余下的不能再度吸收的食糜残渣随肠蠕动由小肠排至结肠,结肠黏膜再进一步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粪便一般在横结肠内逐步形成,最后运送达乙状结肠,直肠,直肠黏膜受到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质,再经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直肠,使直肠肌发生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紧接着腹肌与膈肌同时收缩使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以上即是正常的排便反射过程,如果这一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时均可导致便秘,以下因素都是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
1.摄入的食物或水分过少,使肠内的食糜残渣或粪便的量亦少,不足以刺激结肠的正常蠕动。
2.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
3.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使正常的肠蠕动受阻,导致粪便不能下排,例如肠梗阻或左半结肠癌。
4.排便反射过程中任何环节有障碍或病变时均可发生便秘,例如直肠黏膜机械性刺激的感觉减弱,盆腔神经,腰骶脊髓神经病变,肛门括约肌痉挛,腹肌及膈肌收缩运动减弱等。
已知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放线菌、结节病、梅毒、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常见症状:水肿、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气息异常、呼吸衰竭、咽异感症、咯血
本病早期通常无症状,但可逐渐出现纵隔器官粘连或受压的症状,主要为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出现静脉压增高、头面部、颈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充盈,胸壁上侧支循环静脉扩张。患者有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阻一般可逐渐减轻,症状亦可改善或消失。病变累及其他器官则可引起各器官梗阻的相应症状。如吞咽困难、咳嗽、气促、肺动脉受压引起肺动脉压增高。累及肺静脉可导致肺血管淤血,出现咯血,偶压迫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
本病的诊断除依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外,纵隔组织活检(开胸活检或纵隔壁活检)有重要价值。
常见症状:水肿、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气息异常、呼吸衰竭、咽异感症、咯血
本病早期通常无症状,但可逐渐出现纵隔器官粘连或受压的症状,主要为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出现静脉压增高、头面部、颈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充盈,胸壁上侧支循环静脉扩张。患者有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阻一般可逐渐减轻,症状亦可改善或消失。病变累及其他器官则可引起各器官梗阻的相应症状。如吞咽困难、咳嗽、气促、肺动脉受压引起肺动脉压增高。累及肺静脉可导致肺血管淤血,出现咯血,偶压迫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
本病的诊断除依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外,纵隔组织活检(开胸活检或纵隔壁活检)有重要价值。
常见症状:心前区隐痛、胸闷、心慌气短、心悸、呼吸异常、意识丧失、心脏骤停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
多数慢性便秘患者仅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数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痛与下坠感,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不适,排气多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官能症状,但一般都不重,急性者则在原有规则的排便习惯下,无特别的原因,于短期内发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直肠和结肠的癌肿,伴有剧烈腹痛,呕吐或便血者,则应考虑急性肠道阻塞引起的便秘,一般体检常可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痉挛的肠管或粪块,但在排便后则消失,肠梗阻者则常有腹胀,腹痛,肠型及肠蠕动波。
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秘者会就诊。便秘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壮年。因便秘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患者常有许多苦恼,便秘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便秘常表现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由于便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症状轻重不一,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会,认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疗,但实际上便秘的危害很大。便秘的“报警”征象包括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和肿瘤家族史。如果出现报警征象应马上去医院就诊,作进一步检查。
常见症状:水肿、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气息异常、呼吸衰竭、咽异感症、咯血
本病早期通常无症状,但可逐渐出现纵隔器官粘连或受压的症状,主要为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出现静脉压增高、头面部、颈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充盈,胸壁上侧支循环静脉扩张。患者有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阻一般可逐渐减轻,症状亦可改善或消失。病变累及其他器官则可引起各器官梗阻的相应症状。如吞咽困难、咳嗽、气促、肺动脉受压引起肺动脉压增高。累及肺静脉可导致肺血管淤血,出现咯血,偶压迫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
本病的诊断除依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外,纵隔组织活检(开胸活检或纵隔壁活检)有重要价值。
检查项目:胸部透视、胸部CT检查、B超
慢性纵隔炎检查项目:血管造影、CT检查。
1.血沉正常。
2.X线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但大部分患者有纵隔胸膜增厚或上纵隔增宽,病变区可见钙化阴影,胃,十二指肠钡餐检查示食管狭窄,体层摄片示气管,支气管狭窄,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上腔静脉及其分支的梗阻情况,CT检查亦有诊断价值。
3.血管造影:是指将造影剂引入靶血管内,使目的血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目的。现在的血管造影通常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技术。Nuldelman于1977年获得了第一张DSA图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代了老一代的非减影的血管造影方法。
检查项目:胸部透视、胸部CT检查、B超
慢性纵隔炎检查项目:血管造影、CT检查。
1.血沉正常。
2.X线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但大部分患者有纵隔胸膜增厚或上纵隔增宽,病变区可见钙化阴影,胃,十二指肠钡餐检查示食管狭窄,体层摄片示气管,支气管狭窄,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上腔静脉及其分支的梗阻情况,CT检查亦有诊断价值。
3.血管造影:是指将造影剂引入靶血管内,使目的血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目的。现在的血管造影通常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技术。Nuldelman于1977年获得了第一张DSA图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代了老一代的非减影的血管造影方法。
检查项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二维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ME)心肌酶四项、肌钙蛋白、电解质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检查项目:结肠镜检、钡剂灌肠造影、肛门指诊
1、粪便检查 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2、直肠指检 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3、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 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蠕动)也可有较全面的了解。X线腹部平片如发现多个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4、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检查项目:胸部透视、胸部CT检查、B超
慢性纵隔炎检查项目:血管造影、CT检查。
1.血沉正常。
2.X线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但大部分患者有纵隔胸膜增厚或上纵隔增宽,病变区可见钙化阴影,胃,十二指肠钡餐检查示食管狭窄,体层摄片示气管,支气管狭窄,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上腔静脉及其分支的梗阻情况,CT检查亦有诊断价值。
3.血管造影:是指将造影剂引入靶血管内,使目的血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目的。现在的血管造影通常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技术。Nuldelman于1977年获得了第一张DSA图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代了老一代的非减影的血管造影方法。
本病应注意与其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相鉴别。本病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多不发热,血沉正常。本症与中心型或纵隔型肺癌,以及恶性纵隔肿瘤的鉴别,在肿瘤明显时困难不大,在早期则可混淆,有时误诊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右心衰竭、甚至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本病应注意与其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相鉴别。本病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多不发热,血沉正常。本症与中心型或纵隔型肺癌,以及恶性纵隔肿瘤的鉴别,在肿瘤明显时困难不大,在早期则可混淆,有时误诊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右心衰竭、甚至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临床上须与晕厥、癔症或癫痫相鉴别。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几乎均发生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其中约80%的基本病因是冠心病。但文献上亦有报道少数无心脏病证据(临床及组织学检查)的“正常人”发生猝死。心脏性猝死是心脏病死亡的最常见形式。注意病症的鉴别。
1.结肠梗阻性便秘
(1)除便秘外,患者常有腹胀、腹痛、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2)结肠肿瘤、肠粘连等慢性肠梗阻者,起病较缓慢,便秘呈逐渐加重,少数左半结肠癌患者大便还可变细;如系急性肠梗阻者,则起病多较急骤,病情较重,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便秘更为严重;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肠病患者,也以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恶心与呕吐及便秘等症状,但患者常有血便。
(3)腹部平片如发现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4)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癌肿等病变。
2.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1)便秘常受到情绪紧张或忧虑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有阶段性的腹泻史,仅少数患者只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2)钡剂灌肠检查有时可发现部分肠段呈痉挛性改变,但肠壁光滑。
(3)结肠镜检查有时发现肠镜通过痉挛肠管时较困难,且患者有疼痛等不适感,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3.张力减退性便秘
(1)多见于老年人,有内脏下垂,或长期营养不良者。便秘系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其中不少患者有长期使用泻剂史。
(2)口服钡剂检查时,见钡剂通过小肠、结肠的时间明显延长。
(3)结肠转运时间测定。通常采用Bouchoucha方法,测定不透X线的标记物在结肠的通过时间(DTT),当标记物在72h后仍未排出体外时,可考虑为慢传输型便秘。
(4)结肠镜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
4.直肠性便秘
(1)多因有肛裂、瘘管、痔核等肛周病变,患者大便时有疼痛感,故而惧怕大便,久而久之缺乏便意,排便反射迟钝而发生便秘,使大便积聚在直肠内,每次大便较粗大且坚便,有时大便外面带有鲜血。
(2)少数患者大便干结如栗子状,同时有左下腹隐痛,多系乙状结肠痉挛所致。
(3)肛诊时可发现肛周痔核、肛裂及肛瘘等病变。
(4)钡剂灌肠时可见到痉挛的结肠呈狭窄状,但肠壁光滑无缺损。
(5)直肠、肛门内压力测定及直肠内肌电图测定。当压力或肌电图出现异常,则有利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
(6)结肠镜检查除见到肛周病变外,直肠及上端结肠均无器质性病变。
本病应注意与其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相鉴别。本病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多不发热,血沉正常。本症与中心型或纵隔型肺癌,以及恶性纵隔肿瘤的鉴别,在肿瘤明显时困难不大,在早期则可混淆,有时误诊为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右心衰竭、甚至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病变累及肺动脉,肺动脉受压可并发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3.33kPa(25mmHg)或运动时>4kPa(30mmHg)者。当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引起右心房扩大,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以下体征:颈静脉a波明显,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右心室抬举性搏动,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三尖瓣区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右心室性第3,4心音,右心衰竭后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严重肺动脉高压,心输出量降低者脉搏弱和血压偏低。
病变累及肺动脉,肺动脉受压可并发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3.33kPa(25mmHg)或运动时>4kPa(30mmHg)者。当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引起右心房扩大,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以下体征:颈静脉a波明显,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右心室抬举性搏动,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三尖瓣区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右心室性第3,4心音,右心衰竭后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严重肺动脉高压,心输出量降低者脉搏弱和血压偏低。
猝死可引起酸碱和水电解紊乱可再发心肌梗死等。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可以引起心肺功能异常,影响正常呼吸,循环。引起出汗,腹泻,腹胀,呼吸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的心里恐惧,焦虑症,失眠,健忘等病症。
2、便秘损害我们的肝脏功能:大便长期积于肠道,有毒物质被重新吸收入肝脏,作为解毒器官的肝脏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就会损害到肝脏功能。
3、可能造成不孕症:有关专家研究发现,长期便秘的女子的肠道可产生一种物质成分这种不正常的化学物质,可以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这一系统的功能,妨碍排卵,从而降低生育机会。
4、妨碍和谐性生活:便秘使得排便过于用力,造成直肠肌肉疲劳,肛门肌肉过度收缩,使得盆腔底部充血,引起女性盆腔下坠、痛经、性欲减退、尿频尿急,将妨碍性生活的和谐。
5、扼杀美丽:长期便秘使肝脏的负担加重,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的排出,这样会使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激素代谢失调,从而导致面部黑色素不规律的聚集,出现黄褐斑、皮肤变黑等。[3]
6、对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便秘是十分危险,这些患者经常是在排便时突发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加重,甚至死亡 。
7、大脑功能受损。便秘时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
8、引发并发症
1】、引起肛肠疾患。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等。
2】、胃肠神经功能紊乱。便秘时,粪便潴留,有害物质吸收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
3】、形成粪便溃疡。较硬的粪块压迫肠腔使肠腔狭窄及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扩张,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形成粪便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
4】、患结肠癌。可能是因便秘而使肠内致癌物长时间不能排除所致,据资料表明,严重便秘者约10%患结肠癌。
5】、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脑出血,中风猝死等。
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
病变累及肺动脉,肺动脉受压可并发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3.33kPa(25mmHg)或运动时>4kPa(30mmHg)者。当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引起右心房扩大,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以下体征:颈静脉a波明显,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右心室抬举性搏动,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三尖瓣区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右心室性第3,4心音,右心衰竭后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严重肺动脉高压,心输出量降低者脉搏弱和血压偏低。
2、抗生素预防感染,谨防菌群失调。
3、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病及病因,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2、抗生素预防感染,谨防菌群失调。
3、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病及病因,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1.针对病因和各种可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治疗。如戒烟、酒,降压,降脂等治疗。
2.临床中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主要为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关键就是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一般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在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但尚无临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人群,应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无禁忌证,应用β-受体阻滞药。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充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洋地黄和利尿药的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药。二级预防指临床上已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又无明确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钾、低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可纠正,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二级预防首选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如无条件应用ICD,则应使用胺碘酮或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的改变、长途旅行过度疲劳等未能及时排便的情况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6.建议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毫升的水,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2次,每次15分钟)。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将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故晨起及餐后是最易排便的时间。
7.及时治疗肛裂、肛周感染、子宫附件炎等疾病,泻药应用要谨慎,不要使用洗肠等强烈刺激方法。
8.帮助吸收营养成分:如果每天摄入益生菌,不仅能够扼制肠内有害菌群的产生,还能为肠内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造就健康肠道。还有就是“妈咪爱”中含有的 Bacillus subtilis(枯草杆菌),对乳糖分解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帮助孩子对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并且妈咪爱中的有益菌能够促进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营养素代谢以及生长发育所必要的维他命B1, B2, B6,能够帮助孩子良好的成长发育。
9.建议服用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妈咪爱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减少便秘的发生,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2、抗生素预防感染,谨防菌群失调。
3、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病及病因,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治疗方法有两种。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1.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根据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激素促进吸收,利尿剂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等方法进行减症治疗,以待侧支循环的建立。
2.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外科手术建立侧支循环。如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外科切除,以解除器官压迫,并可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手术,以减轻上腔静脉的阻塞。另外,还可直接切开梗阻的静脉进行血栓摘除术、内膜切除术,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静脉、同种异体血管进行搭桥短路手术等。国外有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修补获得成功的报道。
治疗方法有两种。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1.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根据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激素促进吸收,利尿剂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等方法进行减症治疗,以待侧支循环的建立。
2.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外科手术建立侧支循环。如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外科切除,以解除器官压迫,并可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手术,以减轻上腔静脉的阻塞。另外,还可直接切开梗阻的静脉进行血栓摘除术、内膜切除术,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静脉、同种异体血管进行搭桥短路手术等。国外有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修补获得成功的报道。
心脏性猝死的紧急治疗:①心肺复苏(CPR)。早期、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具体措施请参阅心肺复苏)。②进一步的心脏生命支持(ACLS)。早期除颤对改善存活至关重要。大约40%心脏性猝死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时发现有心室颤动。目前至少有两个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实验,研究胺碘酮在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对电击难治性心室颤动中的作用。有一个实验的初步结果提示胺碘酮是这类患者急诊治疗的有效药物。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性治疗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
1.一级预防治疗
(1)识别有心脏性猝死危险的个体:可联合使用心脏性猝死的多种预测因素。
(2)药物和外科、经皮技术:鉴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冠心病的患者,减轻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或缩小梗死范围,改变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药物应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早期研究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外科血管重建,使3支血管病变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下降。最近的研究显示,应用溶栓药和(或)经皮介入治疗可获得心肌再灌注和血管重建。已有研究证实β-阻滞剂在预防心肌梗死存活者心脏性猝死及降低其总死亡率方面是有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这方面的证据要少一些,但有少数研究提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使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减少。
(3)植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已有几个随机试验开始实施,以比较ICD和药物对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效果。在多中心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试验(MADIT)中,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差以及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出用普鲁卡因胺不能抑制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ICD比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有效。但最近报道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补片试验(patch trail)证明给伴左室功能不全和信号平均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做CABG时,预防性植入ICD,并不能改善存活。 2.二级预防治疗
(1)药物预防治疗:
①抗心律失常药: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室颤动,从理论上讲,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或消除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作用,但是,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使用结果却不尽相同。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度使用十分广泛,但到目前为止,一些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许多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并不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反却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升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CAST。
CAST即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rdiac arrhythmic suppression trial,CAST),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组织的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或伴有轻度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了解能否降低心律失常所致的病死率。1989年报道的CASTⅠ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院学杂志》第321卷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不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反却可使患者的心脏猝死率增加。其原因可能与下列2个因素有关,一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二是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抑制作用,可使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减退,射血分数进一步降低。但是,CAST仅仅是在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进行的,在非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中,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否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目前尚不清楚。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目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最受推崇的,其原因是这些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而且一些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长期口服时能增加各种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口服剂量为200~800mg/d,,胺碘酮除了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外,还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表现为使用依赖性动力学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和钙通道阻滞作用,其主要代谢产物脱乙基胺腆酮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胺腆酮和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除了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之外,还有冠状动脉扩张作用、抗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和抗甲状腺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胺碘酮还有抗氧化作用和拮抗钙调节蛋白的作用。在心肌缺血时,胺腆酮能保护线粒体的完整性和高能磷酸盐的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胺碘酮在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治疗价值。“巴塞尔心肌梗幸存者的抗心律失常研究(Basel antiarrhythmic study of infarction survival,BASIS)”在临床实践中提示胺碘酮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价值。BASIS由瑞士学者完成,入选病例为心肌梗死后8~24天并伴有室性期前收缩在Lown氏分级4~6级的患者。321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安慰剂、胺碘酮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结果胺腆酮治疗组的心脏性猝死率为5%,显著低于安慰剂治疗组的11.4%t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的9%。此外,另外两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加拿大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试验(Canadian amiodaron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 trial,CAMIAT)”和欧洲心肌梗死胺碘酮试验“Europea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odarone trial,EMIAT)”正在进行,最后结果尚未揭晓。CAMLAT有21个医学中心参加,计划入选心肌梗死后6~45天伴室性期前收缩10次/h以上或室性心动过速1次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预试完成77例,20个月的观察表明,胺碘酮治疗组的病死率4%而安慰剂治疗组的病死率14%。EMIAT由61个医学中心参加,计划入选心肌梗死后5~21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治疗组和胺碘酮治疗组。中期结果表明,胺腆酮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率。
索他洛尔(sotalol)与胺碘酮相似,也具有混合性抗心律失常作用。许多学者的临床观察表明,索他洛尔对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有益,但还缺乏长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果。
②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药的作用在于竞争心脏,血管和支气管等组织器官β肾上的腺素能受体,使受体不能恢复到高亲和力状态而与激动剂结合,从而抑制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而发挥一系列的药理作用。
β受体阻滞药在心脏性猝死中的应用价值仍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在一些心脏的某一亚组可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提示,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非常有益,特别是在降低心脏性猝死方面有较显著的意义,并且还有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心率降得越慢效果越明显。已有2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IAMI)和(ISIS-I)观察了β受体阻滞剂在胸痛发作12~24h内早期干预的作用。MIAMI入选胸痛发作24h以内的心肌梗死患者5778例,首先使用美托洛尔15mg静脉注射,然后200mg/d口服,1周病死率下降13%。ISIS-I入选胸痛发作12h内的心肌梗死患者16000例,首先静脉注射阿替洛尔5~10mg,然后每周口服100mg,1周内心血管病死率下降15%。β-受体阻滞药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心室颤动或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在心肌梗死的后期,使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心血管总病死率降低20%~25%,但对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在高血压患者中,β-受体阻滞药治疗也对心脏性猝死具有防治作用。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只有脂溶性的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脂溶性β-受体阻滞药在消化道易于吸收,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一些小样本研究提示,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和阿替尔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有效。
③正性肌力药物: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很高。1993年,Goldman等报道,冠心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44%死于心脏性猝死;非冠心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8%。因此,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性肌力药物主要包括两类,即洋地黄类药物和cAMP依赖性强心剂。
洋地黄类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洋地黄类药物不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传导,而且具有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压力感受器功能低下和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亢进,并可提高心钠素的分泌,降低心脏前负荷。尽管洋地黄的应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他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是否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仍不十分清楚。1998年以来,已有几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是有效的,不仅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量和心功能,但均未阐明地高辛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治作用。
CAMP依赖性强心剂包括: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前者主要多巴酚丁胺、沙丁胺醇等;后者包括氨力农。米力农。临床实践的结果表明,cAMP依赖性强心剂在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患者的症状方面具有一度的疗效,但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较多,而且可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因此,氨力农和米力农等药物的口服给药已经禁止采用。
④抗血小板药:
A.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作用原理:抗血小板药物是指能阻碍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根据作用的环节,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a.环氧化酶抑制药: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磺吡酮(苯磺唑酮)等。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1971年发现它有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即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不稳定的环内过氧化物,即前列腺素C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环内过氧化物在血小板微粒体中血栓烷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血栓素A2(TXA2),但TXA2不稳定,半衰期为30s,迅速转变为稳定的TXB2。在血管壁微粒体中,环内过氧化物在6(9)-环氧化酶作用下合成前列腺素I2(PGl2),然后代谢为6-酮-PGFla。TAX2使血管收缩,降低血小板cAMP,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主要抑制环氧化酶,使其活性基团乙酰化,从而阻止TXA2和PGI2的生成。由于阿司匹林在抑制TXB2的同时,也对PGI2造成了抑制,则阿司匹林使用的有益作用被削弱或抵消。大量研究表明,75~325mg/d的阿司匹林给药对PGI2的影响较弱或几乎没有影响,而对TXB2的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磺吡酮(苯磺唑酮)是保太松类药物的衍生物,1950年被用于治疗痛风,1965年发现它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明显影响。现已知道,主要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而抑制TXA2的合成,并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对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PGI2影响极小。
b.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包括双嘧达莫(persantine)等。双嘧达莫又叫潘生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机制是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的cAMP含量升高。同时,双嘧达莫(潘生丁)还可通过增加血液的腺苷浓度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潘生丁可抑制红细胞和心、肺等组织细胞对血中腺苷的摄取。则腺苷不能被腺苷脱胺酶所破坏,血液中腺苷水平增加,一般口服给药,每次400mg,1~2次/d。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
c.血栓合成酶抑制药:包括水杨酸咪唑(咪唑)、达唑氧苯(dazoxiben)、对乙酰氨基酚(APA)等。
d.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依前列醇(前列腺素I2)和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 等。
e.其他:噻氯匹定(噻氯吡啶)、舒洛地尔(suloctidil)等。
B.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价值:在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中,较多的资料为阿司匹林。许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后,可显著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后,可显著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但是,有关阿司匹林防治心脏病猝死的价值,不同学者的报道不尽一致。德国-奥地利多中心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有一定作用。Elwood等报道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进行随机、双盲大宗病例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心肌梗死后6周以内使用阿司匹林者,33个月随访期间的心脏性猝死率在阿司匹林组为7.8%、安慰剂组为13.5%,阿司匹林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2%。如果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较晚则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无明显作用。
双嘧达莫(潘生丁)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评价研究多为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双嘧达莫(潘生丁)和阿司匹林的再梗死研究(PARIS)的结果提示,双嘧达莫(潘生丁)和阿司匹林合用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总病死率和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磺吡酮(苯磺唑酮)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价值研究不多。美国磺吡酮(苯磺唑酮)研究组报道,在6个月内,磺吡酮(苯磺唑酮)可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而在6个月后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类心血管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许多研究发现,ACEI对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可能并发的心脏性猝死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目前,ACEI已发展到几十种。根据其含有的基团不同,ACEI可分为3种类型:A.含巯基的ACEI。主要有卡托普利(captopril);B.含羟基的ACEI。主要有依那普利(enalapril)、雷米普利(ramipril)、贝那普利(苯拉普利)等。C.含磷酰基的ACEI。主要有福辛普利(fosinopril)等。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一种含有锌离子的金属蛋白,各个活性部位都含有锌离子,ACEI的巯基、羟基或磷酰基可与锌离子发生牢固的络合作用而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失去活性。结果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可导致血管扩张、醛固酮分泌减少和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此外,ACEI还可抑制激肽酶,减慢缓激肽的降解,引起血管扩张;同时,缓激肽的浓度增高可激活前磷脂酶而使前列腺素的生成增加。ACEI还可减少钙离子内流,使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减少。这些作用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具有治疗价值,还可增加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稳定性。
⑥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万爽力),抑制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加速糖原酵解,增加心肌细胞无氧代谢下ATP的产生,增强心肌细胞的抗缺血能力,从而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2)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是防治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进展,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具有肯定的防治作用。
植入ICD的临床价值在于有效地防治心脏猝死。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因心脏骤停而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达50万人以上,欧洲约40万人。其中75%~80%的患者在第1次心脏骤停发作时死亡,经有效心肺脑复苏而幸存者中20%~25%的患者可在1年内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因此,ICD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也有一些学者对植入ICD的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经静脉植入ICD的围术期病死率较低,长期随访的存活率高,应列为首选方法。Saksena等总结了221例多中心植入ICD的结果,开胸法植入ICD的围术期病死率为4.2%,经静脉法为0.8%,随访2年的总成活率分别为81.9%和87.6%,并无显著性差异。
为了明确揭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防治心脏猝死的价值,有学者进行了一些多中心随机化前瞻性对照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苏患者治疗比较研究(AVID)表明,室颤复苏者或有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其他一些多中心试验如多中心自动除颤器埋藏试验(MADIT)、加拿大埋藏式除颤器研究(CIDS)、汉堡心脏骤停研究(CASH)、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NHLBHCD)等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最后将揭示ICD防治心脏性猝死的确切价值。
从心脏性猝死复苏过来的幸运者在1年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达25%~30%。已有试验表明,ICD能有效转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复发性心室颤动。Newman等对心脏骤停复苏过来的幸存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60例患者植入ICD而120例患者仅仅使用药物治疗,两组病例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类型、基础心脏病和药物治疗情况相似。结果,ICD植入者的心脏性猝死率降低50%(10%∶5%,P<0.01),3年实际病死率降低31%(51%∶35%,P<0.01),5年的生存曲线也有明显差异。但是,也必须注意,许多心脏性猝死幸存者(20%~70%)最后并不一定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大约5%的心脏性猝死幸存者死于电-机械分离,而ICD对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无效。
(3)介入治疗:
①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常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高。1988年,Davis首次使用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开创射频消融的新领域,但至今仍不如室上性心动过速使用普遍。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心动过速的起源定位,其方法是进行心内膜标测,一般根据Josephson提出的18个点标测,左心室12,右心室6个,标测方法有3种:
A.窦性心律时的标测:在窦性心律下,在心室的不同部位寻找有明显延迟碎裂电位的部位。延迟破裂电位是缺血区残存心肌纤维的非同步除极,常常被大量结缔组织所包绕,彼此连接较少,因此传导很慢,形成缓慢传导区,成为室性心动过速折返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倍放大条件下,延迟碎裂电位表现为高频成分组成的低振幅波(<1mV),持续100ms以上。但必须注意,延迟破裂电位仅仅表示该部位有传导延缓。并不表示一定为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因此,窦性心律下的标测是不可靠的。
B.起搏标测:用电极在心室的不同部位作心内膜起搏,起搏频率与心动过速的频率相同,记录12导联心电图,若11个以上导联的图形与心动过速发作时的相同,可认为该起搏部位即是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但起搏标测也不可靠。
C.心动过速时的标测:有心动过速发作时,在心室内不同部位记录心内膜电图,比较哪一部位的心室激动时间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提前,则最早激动的部位是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心运过速的标测是室性心动过速定位的较可靠方法。
准确定位后,行射频消融,一般用30~40W,10~30s。成功的因素是:精确的起搏标测;最早的局部心室激动;导管电极与心内膜密切接触。失败的因素是:消融电极未到达起源点;导管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紧密;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位于心肌内或心外膜。
不同类型的室速,消融的疗效不同,其中,无器质心脏病的特发性室速,成功率达94%。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希氏-心肌传导系统参与的大折返,消融右束即可终止室速,成功率超过90%。目前较困难的是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不高,一般在45%~93%,差异较大,其原因在于梗死性心动过速的机制较复杂所致。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包括以下几种情形:a.瘢痕周围折返:必须在瘢痕组织周围产生较大损伤,折返才能终止;b.瘢痕内折返:大部分病例可用射频消融成功;c.功能性折返:射频消融常常无效。有时,射频消融术后可在功能性上折返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解剖性因素而产生更为顽固的折返性心律失常。
②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冠心病。从理论上讲,经皮球囊冠状动脉形成术治疗冠心病应能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当迄今未见到多中心随机临床观察资料。
(4)外科手术:
①室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近10几年来,用手术切割、冷冻或激光等手段可成功地控制或根治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从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A.内膜病灶切除术:这种治疗方法于1979年由Harken用于临床,其方法是首先进行病灶定位。Harken等的方法是在常温体外循环下,用手持移动电极在心内膜面进行标测,找出最早心室激动部位,经左心室切口对标测出来的最早心室激动部位作直径2~3cm厚约数毫米的盘状切除。心内膜病灶切除术适用于病灶局限,尤其适用于位于室壁瘤边缘而远离心脏传导系统和乳头肌的病灶。
B.心内膜环形心室肌切除术:对于有室壁瘤而伴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在室壁瘤边缘的正常心内膜作弧形切口,深达心肌层,直到仅留一层靠近心外膜的肌桥。该法由Guiraudon等于1987年首创。因术后左室受损,现已少用。
C.心室隔离术:仅适用于右心室游离壁或右心室流出道的病灶。其方法是以右房沟为基底,围绕某一分支血管对可疑心室壁做半岛状切开,使它和右心室壁的其余部分分离。
D.外科冷冻消融术:对于靠近心脏传导系统或腱索的病灶,直接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则宜在外科手术直视下进行冷冻治疗,使病灶降温至0℃持续1min。如果有效则降温至-60℃持续2min。
E.外科激光消融术:用激光代替冷冻而消除心律失常的病灶。
②冠状动脉旁路术: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可有效的改善心肌供血,减轻或消除心绞痛的症状。已有一些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旁路术可延长冠心病患者的生存期,但对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影响,所见报道极少。
治疗方法有两种。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1.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根据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激素促进吸收,利尿剂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等方法进行减症治疗,以待侧支循环的建立。
2.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外科手术建立侧支循环。如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外科切除,以解除器官压迫,并可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手术,以减轻上腔静脉的阻塞。另外,还可直接切开梗阻的静脉进行血栓摘除术、内膜切除术,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静脉、同种异体血管进行搭桥短路手术等。国外有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修补获得成功的报道。
西医治疗:
应针对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对不存在肠道狭窄、梗阻等器质性病变的便秘患者,保守治疗原则是增加摄取膳食纤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用峻泻剂。
膳食纤维能改变粪便性质,使粪便膨胀、刺激结肠动力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有麦麸、水果、蔬菜、胶质、玉米、纤维质、大豆、果胶等。
定时排便的目的可以防止粪便堆积、嵌塞,训练前应先清肠,尽量鼓励患者早餐后解便。
药物治疗可分容积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如石蜡油)、高渗性泻剂(乳果糖、山梨醇等)、刺激性泻剂(蓖麻油、蒽醌类药物)。
中医治疗:
一 辨证论治
1.实秘
(1)热秘:
治宜清热通腑润肠。代表方麻子仁丸(火麻仁、白芍、枳实、厚朴、杏仁、大黄)。大便秘结粪块坚硬,加元明粉软坚通便,属胆、胰疾病加柴胡、黄芩、金铃子。属阑尾炎加丹皮,红藤、败酱草。
(2)气秘:
治宜顺气导滞。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栀子、郁李仁、厚朴、莱菔子、槟榔)。
2.虚秘
(1)气虚便秘:
治宜益气润肠。代表方黄芪汤(黄芪、火麻仁、陈皮、白蜜),大便干结加柏子仁、郁李仁,肺虚甚加生脉散,气虚下陷脱肛用补中益气汤。
(2)血虚便秘:
治宜养血润燥。代表方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味(当归、生地、熟地、赤芍、白芍、川芎、元参、麦冬、生首乌、枳实)。
脘腹胀加厚朴,心烦、舌红少津加知母、石斛,年老气血衰加黑芝麻、肉苁蓉。
(3)阳虚寒凝便秘:
治宜温通开秘。代表方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核桃仁、何首乌等。
二 单方验方
(1)番泻叶10克,开水泡服,早晚各1次。
(2)蜂蜜10m1,口服,或开水冲月,可常服。
(3)大黄10克,开水泡服,早晚各1次。
三 其他疗法
灌肠疗法:肥皂水800ml灌肠。开塞露30m1,肛门灌注。
1.大黄清胃丸(《辽宁省药品标准》1975年)清热泻下,治胃肠实热便秘。
2.牛黄解毒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苦寒辛凉、清热泻火,治胃肠燥热。
3.牛黄清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清三焦实火,泻肺胃实热。
4.新清宁片(《88卫药准字乙05号》) 用于内结实热便秘。
5.麻仁滋脾丸(《京卫药准字(80)1267号》)润肠通便,治燥热腹胀便秘。
6.麻仁润肠丸(《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润肠通便缓下,治虚人、老人、产妇便秘、习惯性便秘。
7.番泻叶冲剂(《91卫药准字乙一56号》)泻热行滞通便
针灸治疗:
1.大黄清胃丸(《辽宁省药品标准》1975年)清热泻下,治胃肠实热便秘。
2.牛黄解毒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苦寒辛凉、清热泻火,治胃肠燥热。
3.牛黄清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清三焦实火,泻肺胃实热。
4.新清宁片(《88卫药准字乙05号》) 用于内结实热便秘。
5.麻仁滋脾丸(《京卫药准字(80)1267号》)润肠通便,治燥热腹胀便秘。
6.麻仁润肠丸(《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润肠通便缓下,治虚人、老人、产妇便秘、习惯性便秘。
7.番泻叶冲剂(《91卫药准字乙一56号》)泻热行滞通便
鲜土豆汁
300克鲜土豆去皮切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挤汁,饭前服用1~2汤匙,每日2~3次,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五仁粳米粥
将芝麻、松子仁、柏子仁、胡桃仁、甜杏仁等五仁各10克碾碎,与粳米100克,加水煮粥。服用时加少许白糖,每日早晚服用。适用于中老年人气血两虚引起的习惯性便秘,
白薯粥
白薯300克,小米100克煮粥,熟后加入白糖,每日早晚服用。适用于老年人及产后妇女肠燥便秘伴疲乏无力者。
菠菜芝麻粥
能润燥通便,养血止血,适用于老年性便秘、痔疮等。先将100克粳米洗净放入锅中,煮至米开花时放入200克菠菜,再煮沸后放入50克芝麻、盐、味精,空腹时服用。
菠菜猪血汤
取菠菜200克,猪血150克,盐少许。将菠菜、猪血同煮,熟后加盐,然后饮汤。
猪心柏子汤
取猪心1个,柏子仁15克。将柏子仁放入猪心内,清水炖熟,3天吃1次。
黄芪蜜茶
取黄芪15克,蜂蜜30克。将黄芪放入沙锅,加清水500毫升,煎至水剩300毫升,去渣取汁,加入蜂蜜,和匀煮1-2沸,代茶饮。
木耳海参炖猪肠
取木耳15克,海参30克,猪大肠150克,盐、酱油及味精少许。将猪大肠翻开洗净,加水同木耳、海参炖熟,放调料,吃木耳、海参、大肠、饮汤。
蔗汁粥
榨取100毫升甘蔗汁备用。粳米50克加水400毫升,煮至米开花后,对入甘蔗汁,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喝浓茶。避免熬夜,注意多休息,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情况。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喝浓茶。避免熬夜,注意多休息,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情况。
老年人心脏猝死当发作的时候多数人是不会保留住生命的,所以这个情况是需要在平时做好身体的养护措施才可以的。
平时需要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多进食一些优质的蛋白质,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
注意避免熬夜,避免劳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为宜。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喝浓茶。避免熬夜,注意多休息,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