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梅毒

梅毒

就诊科室:
传染科性病科感染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本病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可以侵犯皮肤、粘膜及其他多种组织器官,可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病程中有时呈无症状的潜伏状态。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而发生胎传梅毒。

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所报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

  1、传染源

梅毒是人类独有的疾病,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头2年最具传染性,而在4年后性传播的传染性大为下降。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早期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危险性很大。

  2、传播途径

  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95%以上。感染梅毒的早期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一般认为感染后4年以上性接触的传染性十分微弱。

  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一般认为孕妇梅毒病期越早,对胎儿感染的机会越大。孕妇即使患有无症状的隐性梅毒还具有传染性。

病因

  本病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螺旋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微生物,含有很多抗原物质。电镜下梅毒螺旋体的最外层为外膜,外膜内是胞浆膜,两者之间是鞭毛。

  梅毒螺旋体从完整的粘膜和擦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后,经数小时侵入附近淋巴结,2-3日经血液循环播散全身。

  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2-3周潜伏期(称第一潜伏期),即发生皮肤损害(典型损害为硬下疳)这是一期梅毒。发生皮肤损害后,机体产生抗体,从兔实验性梅毒的研究证明,梅毒初期的组织学特征是单核细胞侵润,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细胞浸润,13天达高峰,随之巨噬细胞出现,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此时,梅毒螺旋体见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细胞间隙中,以及位于上皮细胞的内陷或吞噬体内,或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小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中。由于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体迅速地从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免疫荧光检测未发现梅毒螺旋体的存在。螺旋体大部分被杀死,硬下疳自然消失,进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此即一期潜伏梅毒。潜伏梅毒过去主要用血清试验来检测,现在应用基因诊断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

病理:

组织病理:第一期损害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内膜炎和周围炎,有稠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如血管内皮增殖,阻塞管腔可形成血栓或阻塞性淋巴管炎。螺旋体附着于毛细血管静脉和淋巴管壁,及糜烂边缘的表皮内。晚期可有轻度纤维性变。在二期斑疹时,毛细血管和浅表血管显著扩张,伴以内皮细胞增生及轻度水肿,管腔可阻塞,外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丘疹期浸润更为稠密,范围更大,组织内弹力纤维破坏,在表皮和血管周围有大量螺旋体。

强度与传播:

传播方式有三种,其一直接传播,指与梅疮患者交媾而发;其二间接传播,指接触患者过程中染毒而发;其三垂直传播,指父母患有本病,精血结胎染毒而发。

发病:

  梅毒初起时即为全身性感染,病程缓慢,在发生过程中可侵及任何器官的组织产生各种症状。通常经2-3周的潜伏期,在梅毒螺旋体侵入处出现初期损害,称硬下疳;在感染后6周左右,血清反应呈阳性,下疳可以“不治自愈”,但潜伏在体内的螺旋体仍继续繁殖,在感染后8-12周左右,大量进入血循环而产生二期早发梅毒疹,除累及皮肤粘膜外,体内各脏器如骨、肝、眼、神经系统等都可侵犯而出现各种症状,二期早发梅毒疹亦可“不医自愈”,暂时又处于静止的潜伏状态,残留螺旋体仍可繁殖,待机活动,待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又可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第二期复发性梅毒疹,往往在感染后1-2年内出现,最后同样机体又将螺旋体大部杀灭,使复发性梅毒疹“自行痊愈”,患者又一次进入静止的潜伏状态。一期和二期合计一般不超过2年称早期梅毒,2年后梅毒进入晚期,即晚期梅毒,或称三期梅毒。如再有复发,病变可见于任何器官和组织;皮肤粘膜梅毒可在2年后的任何时期发生,神经和心血管梅毒则常发生于感染后10-20年或更久,以上统称三期损害。总之,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表现为活动期和静止期的交替过程。早期损害有相当规律性和传染性,晚期病程发展则无一定规律性,往往损害少,传染性小,而病程长,破坏性大,有时危及生命,愈后留下瘢痕,以上是梅毒的典型发展过程。但梅毒发展过程在不同患者中并不相同。有些病例可于感染后终身不发病,有的只有一期而无二期,或仅有三期而无一期或二期症状。胎传梅毒的发病情况基本上与获得性梅毒相似,但因梅毒螺旋体直接进入血循环致病,故无初期症状。

症状

  常见症状:硬下疳、梅毒性横痃、脓疱性梅毒疹、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

  1.获得性显性梅毒

  (1)一期梅毒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好发部位为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宫颈;肛门、肛管等。也可见于唇、舌、乳房等处。①硬下疳特点为 感染TP后7~60天出现,大多数病人硬下疳为单发、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溃疡,高出皮面,疮面较清洁,有继发感染者分泌物多。触之有软骨样硬度。持续时间为4~6周,可自愈。硬下疳可以和二期梅毒并存,须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固定性药疹等的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相鉴别。②近卫淋巴结肿大 出现硬下疳后1~2周,部分病人出现腹股沟或近卫淋巴结肿大,可单个也可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无痛。

  (2)二期梅毒 以二期梅毒疹为特征,有全身症状,一般在硬下疳消退后相隔一段无症状期再发生。TP随血液循环播散,引发多部位损害和多样病灶。侵犯皮肤、黏膜、骨骼、内脏、心血管、神经系统。梅毒进入二期时,梅毒血清学试验几乎100%阳性。全身症状发生在皮疹出现前,发热、头痛、骨关节酸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男性发生率约25%;女性约50%。3~5日好转。接着出现梅毒疹,并有反复发生的特点。①皮肤梅毒疹 80%~95%的病人发生。特点为疹型多样和反复发生、广泛而对称、不痛不痒、愈后多不留瘢痕、驱梅治疗迅速消退。主要疹型有斑疹样、丘疹样、脓疱性梅毒疹及扁平湿疣、掌跖梅毒疹等。②复发性梅毒疹 初期的梅毒疹自行消退后,约20%的二期梅毒病人于一年内复发,以环状丘疹最为多见。③黏膜损害 约50%的病人出现黏膜损害。发生在唇、口腔、扁桃体及咽喉,为黏膜斑或黏膜炎,有渗出物,或发生灰白膜,黏膜红肿。④梅毒性脱发 约占病人的10%。多为稀疏性,边界不清,如虫蚀样;少数为弥漫样。⑤骨关节损害 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伴疼痛。⑥二期眼梅毒 梅毒性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常为双侧。⑦二期神经梅毒 多无明显症状,脑脊液异常,脑脊液RPR阳性。可有脑膜炎或脑膜血管症状。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3)三期梅毒 1/3的未经治疗的显性TP感染发生三期梅毒。其中,15%为良性晚期梅毒,15%~20%为严重的晚期梅毒。①皮肤黏膜损害 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皮、肩胛、背部及四肢的伸侧。树胶样肿常发生在小腿部,为深溃疡形成,萎缩样瘢痕;发生在上额部时,组织坏死,穿孔;发生于鼻中膈者则骨质破坏,形成马鞍鼻;舌部者为穿凿性溃疡;阴道损害为出现溃疡,可形成膀胱阴道漏或直肠阴道漏等。②近关节结节 是梅毒性纤维瘤缓慢生长的皮下纤维结节,对称性、大小不等、质硬、不活动、不破溃、表皮正常、无炎症、无痛、可自消。③心血管梅毒 主要侵犯主动脉弓部位,可发生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引起梅毒性心脏病。④神经梅毒 发生率约10%,可在感染早期或数年、十数年后发生。可无症状,也可发生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脑膜树胶样肿、麻痹性痴呆。脑膜树胶样肿为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的病变,发生颅内压增高、头痛及脑局部压迫症状。实质性神经梅毒系脑或脊髓的实质性病损,前者形成麻痹性痴呆,后者表现为脊髓后根及后索的退行性变,有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多种病征,即脊髓痨。

  2.获得性隐性梅毒

  后天感染TP后未形成显性梅毒而呈无症状表现,或显性梅毒经一定的活动期后症状暂时消退,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称为隐性(潜伏)梅毒。感染后2年内的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感染后2年以上的称为晚期潜伏梅毒。

  3.妊娠梅毒

  妊娠梅毒是孕期发生的显性或隐性梅毒。妊娠梅毒时,TP可通过胎盘或脐静脉传给胎儿,形成以后所生婴儿的先天梅毒。孕妇因发生小动脉炎导致胎盘组织坏死,造成流产、早产、死胎,只有少数孕妇可生健康儿。

  4.先天性显性梅毒

  (1)早期先天梅毒 患儿出生时即瘦小,出生后3周出现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无粘连、无痛、质硬。多有梅毒性鼻炎。出生后约6周出现皮肤损害,呈水疱-大疱型皮损(梅毒性天疱疮)或斑丘疹、丘疹鳞屑性损害。可发生骨软骨炎、骨膜炎。多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可发生神经梅毒。不发生硬下疳。

  (2)晚期先天梅毒 发生在2岁以后。一类是早期病变所致的骨、齿、眼、神经及皮肤的永久性损害,如马鞍鼻、郝秦森齿等,无活动性。另一类是仍具活动性损害所致的临床表现,如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神经系统表现异常、脑脊液变化、肝脾肿大、鼻或颚树胶肿、关节积水、骨膜炎、指炎及皮肤黏膜损害等。

  5.先天潜伏梅毒

  生于患梅毒的母亲,未经治疗,无临床表现,但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年龄小于2岁者为早期先天潜伏梅毒,大于2岁者为晚期先天潜伏梅毒。

体征:

1.一期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后10~90天发病,于外阴、阴唇、阴道、宫颈、肛门、口唇或乳头等处出现无痛性单发红色炎性硬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1cm左右,表面呈表浅溃疡改变,边缘整齐,隆起,称下疳(Chan-cre),又称硬性下疳。如不治疗,3~4周可自愈。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硬,但不痛,从不破溃。

  2.二期早发梅毒疹:在感染后10周左右出现,在发疹前2-3d常有低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及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损害对称、广泛和稠密,不痛不痒,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反应阳性。(1)皮疹:根据形态有:①斑疹型: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玫瑰色斑,直径1-2cm,偶为环形,均匀分布在腹、胁、背、前胸下部、大腿上部、上臂内侧等处,无鳞屑,损害可保持斑疹状态而停止发展,或转变成斑丘疹或丘疹,持续数周,可自然消失。②丘疹型:好发于面、臂屈面、下肢及躯干等处,呈圆形或豆状,直径2-5mm或更大,红铜色, 浸润显著,质坚实,有压痛,表面光滑,无鳞屑,亦可发生于毛囊口,往往聚集成群而成斑块状,亦可排列成繖房花形、环状或匐形等形态。③脓疱型:多见于身体衰弱或营养不良的病人,为深浅和大小不等脓疱。(2)扁平湿疣:在感染后1年发生,损害常位于皮肤粘膜接壤处,以位于肛旁和女性外阴为多,但腋、脐、腹股沟、指、趾和甲沟等处也可发生,初起为紫红色丘疹,由于湿、热和摩擦形成湿丘疹,以后扩大融合成基底宽广、扁平,表面有密集细粒,覆盖着灰白色膜的斑块,表面容易糜烂,含很多螺旋体。(3)粘膜损害:有卡他性炎症和粘膜斑两种。前者或称弥漫性红斑性咽炎,口腔和咽喉粘膜稍红肿,淋巴滤泡肿大,严重的呈糜烂,有少量渗出,有干痛,声音嘶哑和失音。后者在粘膜上出现局部性糜烂,好发于唇粘膜,上覆白色薄膜,外周无红晕,含大量螺旋体。

  3.二期复发梅毒疹:形态与早发损害相似,均为全身性和对称性,但数目较少,分布范围较小,仅见于面及四肢,或见于掌跖或皮肤粘膜交界处。复发大多由于治疗剂量不足造成,有复发达2-3次。此外,尚可有秃发,呈弥漫性虫蛀样或斑秃形。骨膜炎多累及长骨如胫骨、腓骨、尺骨和桡骨等处,发作较急,常对称,骨膜肥厚,伴疼痛,常以夜间为重;骨炎和关节炎亦可发生,也可有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脑膜炎和无症状性神经梅毒等。

  4.早期隐性梅毒:指上述损害消退,病情处于静止状态,血清反应阳性,病期在感染后2年内。

检查

  检查项目: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梅毒抗原血清试验、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一期,二期梅毒和早期先天性梅毒应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损分泌物中的苍白密螺旋体,阳性者应见到有规律螺旋运动的病原体,暗视野检查简便,快捷而准确,一处皮损只有连续3次检查后仍未发现梅毒螺旋体才能判为阴性,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不适合用于口腔黏膜的损害,因为显微镜下见到的梅毒螺旋体无法与口腔中非致病的螺旋体区别,应注意检查前皮损部位不能外用抗生素,或使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作为检查的载液,标本中已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可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鉴别。

2.血清试验 根据所用的抗原不同分为两类。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类脂质血清反应):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磷脂(cardiolipin)为抗原,与梅毒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即反应素)结合,结合后发现凝集,生成絮状物为阳性反应,用于梅毒诊断,疗效观察和对复发或再感染的监测,方法有:

①性病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又称VDRL试验):该试验是1946年美国性病研究实验室创建的,故以该实验室命名,试验在玻片上进行,可以定性或半定量,低倍显微镜观察结果。

②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试验:为VDRL试验的改良法,可使用血浆,原理是用未经处理的活性炭颗粒(直径3~5μm)吸附VDRL抗原,此颗粒若与待检血清中的反应素结合,便形成黑色凝集块,肉眼即可识别,不需低倍镜观察,试验在专用纸卡的反应圈(内径18 mm)内进行,此试验敏感性高,具一定特异性,而且经济,方便,快速,适合大规模筛选且能定性或半定量。

(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他成分作为抗原检查抗梅毒螺旋体抗体,这种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都高,用于证实试验,尤其适用晚期梅毒,但血和脑脊液行RPR试验均为阴性者,由于这类方法检测的是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即使患者已经经过充分的治疗,IgG抗体仍保持阳性,所以不能用以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

①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②梅毒螺旋体抗体微量血凝试验(MHA-TP):用梅毒螺旋体提取物致敏的红细胞微量血凝分析法检查相应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其滴度在1∶80以上则可判定为抗体阳性,此试验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高,而且方法比FTA-ABS试验简便,故应用广泛。

③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活的梅毒螺旋体加入患者血清,在补体参与下,梅毒螺旋体活动可受到抑制。

梅毒血清试验除技术性假阳性外,还有生物性假阳性反应,这些反应来自患者生理状况的变化和其他的一些疾病,一些非梅毒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急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如麻疹,风疹,水痘,牛痘疹,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丝虫病,疟疾,锥虫病,鼠咬热,回归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但这些病的血清反应效价较低,且多在6个月内转为阴性,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FTA-ABS或TPI检测,结果为阴性,另外一些能引起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麻风,肝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Sjögren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桥本甲状腺炎,慢性肾炎,系统性硬化症,麻醉品成瘾(主要是静脉注射海洛因),少数孕妇及老年人等。

能引起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淋巴肉瘤,脑膜瘤,肝硬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结肠癌,接种牛痘,生殖器疱疹,糖尿病,海洛因成瘾,妊娠等,假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身。

有1%~2%二期梅毒患者的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如VDRL试验显示弱阳性,不典型或阴性结果,但将血清稀释后再检查反而呈阳性,这种现象称前带现象,原因是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过多,抑制了阳性反应而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一些梅毒患者表现为耐血清性,即经过抗梅毒治疗后,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一定时期内不转为阴性,除部分患者是因为治疗量不足,治疗不规则,复发,再感染或有神经梅毒属于早期耐血清性耐继续治疗外,其余患者属于晚期耐血清性,即患者虽已得到足够的抗梅毒药物和足够的疗程,抗体效价并不降低,若继续给予更多的甚至无限期的治疗也无法降低血清抗体效价,对这部分患者应详细体检,排除神经梅毒后,停止治疗,定期随访。

3.脑脊液检查 用于检查神经梅毒,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白细胞数≥10×106/L,总蛋白升高,α2脂蛋白,α2巨球蛋白,IgG特别是IgM升高,胶体金试验阳性,包括麻痹型或第一带型,梅毒型或中间型,脑膜炎型或末带型,抗心磷脂抗体试验阳性,但部分活动性神经梅毒可呈阴性反应。

组织病理:若诊断证据不足时,可从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取材,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如发现梅毒的特异性病变,则有助于诊断,各期梅毒损害的组织病理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最后导致血管腔阻塞,血管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晚期梅毒除上述血管变化外,主要为肉芽肿变化,可有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的浸润,中央因血管梗死缺血,可引起干酪样坏死,在愈合时出现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鉴别

   中医诊断:

1. 疫毒留滞:

  主证:病发于感染梅毒后10周左右。初起有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咽喉疼痛等症状,2~3天后全身症状渐消,而出现皮疹,形态各异,有如杨梅疹;有如翻花杨梅;有如杨梅豆;有如杨梅斑。皮损常见于胸部,次见于腰腹、四肢屈侧、颜面及颈部,终发于手部。无痛痒或微有痛痒。不经治疗可在1~2个月后自趋好转,但数月,数年后可转为晚期梅毒。

  分析;本证为疫毒留滞体内,客于血中,尚在卫分,而见类似表证之表现;邪气初犯,正气尚存,虽无力驱邪外出,但可短期内与邪搏结,邪客血中,血溢脉外而发杨梅状疹;邪正搏结较剧,则皮肉溃烂;正气尚充,故不治可“愈”。无痛痒说明邪毒初犯,气机运行尚可。

  2. 秽疮结毒

  主证:病发于梅毒后期。部位不限,随处可发,或为肌肤,或为脏腑。病情凶险,危及生命。生于肌肤者,结毒肿凸,小如豌豆,大如胡桃,但无疼痛。渐渐破溃,疮口凹陷,边缘整齐,腐臭不堪,缠绵不愈;发于巅顶,可致颅顶塌陷;发于口鼻者,可致鼻塌唇缺;发于眼喉,可致眼盲喉破;发于骨节者,损筋伤骨,屈伸不利,拘急不展。

  分析:疫毒邪气入血走窜,循络而发。发于肌肤尚可医可治,发于脏腑则凶险岌岌。而邪毒深重,是辨证要点。邪毒侵及机体日久,日益深重,正气渐衰,毒邪泛溢肌肤则肌肤溃烂,留于脏腑则器官受损。

  3. 小儿遗毒

  主证:一般发于小儿出生后3周至3月之间。婴儿消瘦,肌肤干枯,貌似老人。口角出现放射性皲裂,愈后结疤,手掌足底可有光亮斑片及大水疱;臀部皮肤剥脱,形成烂斑,鼻孔肿胀,有脓血性鼻涕,致婴儿呼吸、吮乳皆感困难,甚者可致鼻骨塌陷,膝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可发生肿胀和剧痛,从而引起四肢不能运动。

  分析:父母遗毒,染及婴儿故出生后数周即可发病,并呈典型性发病特点,后果不良。毒气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以灌冲脉,遗毒儿女,毒禀先天,最为恶候,皮损肉烂,方药难及。

西医诊断:

  本病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一、一期梅毒

  (一)临床表现

  有明显性病接触史。且于大小阴唇、舟状窝、尿道外口附近,阴蒂或宫颈等处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成溃疡,边缘隆起,无疼痛,周围组织明显水肿。

  (二)辅助检查

  1. 渗出物检查;用黑地映光法检查硬下疳的渗出物,可发现螺旋体。

  2.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二、二期梅毒

  (-)临床表现

  有明显一期梅毒表现后病灶消退2周~6个月于躯干、四肢、面部与前额部出现斑丘疹、滤泡疹或脓泡疹。枕部可出现鼠咬状脱发;外阴、肛门及口部可见湿丘疹,中心稍凹陷,表面溃烂、渗出,不痛。

  (二)辅助检查

  1.查找梅毒螺旋体:从病灶处肿大淋巴结中,针刺吸出液体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

  2. 血清学试验为阳性。

  三、晚期海毒

  (一)临床表现

  特殊的病变是树胶肿,多见于头部、四肢或躯干等处。可溃成陷疮,边缘垂直而下,中心部愈合,呈边愈合、边发展现象,留下的疤痕宛如薄纸。

  (二)病理检查

  组织学特点是显著的肉芽性浸润;且具有特殊的血管周围性浸润以及很多新形成的血管和淋巴管。

根据确切的性病接触史、局部典型表现及疾病的发展规律可协助诊断。

1.一期梅毒的鉴别诊断

  (1)与硬下疳鉴别的疾病

  ①软下疳:也有接触史,好发部位亦同,但潜伏期短(2~5天),发病迅速,一般发现即已形成溃疡,溃疡性质柔软,边缘不整齐,表面覆脓性分泌物,自觉疼痛,脓液中可查见嗜血性Ducrey链杆菌。

  ②糜烂性包皮龟头炎:多因包茎及局部卫生差所致,但一般不形成硬性溃疡,分泌物中可发现耻垢杆菌和杂菌,查不见梅毒螺旋体,自觉疼痛,附近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③生殖器疱疹:为簇集性小水疱,可破裂,但不易形成溃疡,自觉瘙痒、疼痛,病程短促,附近淋巴结不肿大。

  ④疥疮:外阴部为好发部位之一,与初的硬下疳相似,但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可找见疥螨,查不到梅毒螺旋体。

  ⑤结核性溃疡:溃疡大多为浅在圆形,孤立,多见于口、鼻、肛门、外阴皮肤与黏膜交界处,有时也见于口腔黏膜或皮肤,常伴内脏结核,溃疡表面覆有痂皮,无自愈倾向,可查见结核杆菌。

  ⑥下疳样脓皮病:易与硬下疳混淆,也为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但边缘不整,有穿凿,无典型硬度,脓液多,附近淋巴结肿大在治愈后即消退。无性接触史,查不见梅毒螺旋体,病原菌为链球菌。

  ⑦急性女阴溃疡:也为发生于女阴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多见于青年妇女,但炎症显著,红、肿、疼痛,常伴小腿结节性红斑及口腔溃疡,无性病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可查见粗大杆菌。

  ⑧Behcet综合征:外阴部可见溃疡,但无特异性硬度,自觉疼痛,易复发,伴眼、口症状,无性病接触史,梅毒螺旋体阴性。

  ⑨皮肤白喉:可发生于女阴及肛周,溃疡为不整形,边缘锐利,有明显炎性红晕,溃疡基底覆有灰黄色假膜,可查见白喉杆菌。

  ⑩糜烂性宫颈炎:应与发生于宫颈的硬下疳鉴别,不形成溃疡,不硬,梅毒螺旋体阴性。

  (2)与附近淋巴结肿大鉴别的疾病:有LGV、软下疳、淋病、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腹股沟淋巴结核等。

  2.二期梅毒的鉴别诊断

  (1)与二期皮肤及其附属器梅毒鉴别的疾病

  ①与斑疹性梅毒疹鉴别的疾病

  A.伤寒或斑疹伤寒:蔷薇疹合并发热,发疹多限于腹部,数目较稀少,全身症状著明,肥达反应或外斐反应阳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B.玫瑰糠疹:皮疹横列椭圆,长轴与肋骨平行,中央多呈橙黄色,边缘则呈玫瑰色,上覆糠状鳞屑,自觉瘙痒,淋巴结不肿大,无性病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C.药疹:于躯干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但发生迅速,瘙痒著明,有服药史,继续服药可加重,停药后可迅速消退,无性病接触史及硬下疳,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D.花斑癣:皮疹颜色可有红、浅黄、褐黄、暗棕色,甚至黑褐色。红色者应与玫瑰疹鉴别,白色者应与梅毒性白斑鉴别。花斑癣经过中皮疹颜色多样,倾向融合,有糠状鳞屑,无性病接触史,鳞屑镜检可见大量糠秕孢子菌,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E.脂溢性皮炎:发生于躯干者呈黄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疹,境界明显,自觉瘙痒,好发于多脂区,表面有脂样鳞屑,无性病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F.其他:尚有瘤型麻风、多形红斑、白化病、特发性点状色素减退症及老年性白斑等。

  ②与丘疹性梅毒疹的疾病的鉴别

  A.扁平苔藓:应与湿丘疹鉴别。皮疹为多角形,有蜡样光泽,表面有威氏纹,经过迟缓,瘙痒剧烈,泛发者少,发生于阴囊者常呈环状,无性接触史,梅毒螺旋体及血清反应阴性。

  B.尖锐湿疣:应与扁平湿疣鉴别。系HPV引起,呈菜花状,基底常有蒂,呈粉红色,查不见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C.结核性苔藓:与小丘疹类似,但颜色较淡,见于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无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D.点滴状银屑病:皮疹为帽针头大小淡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厚积多层银白色鳞屑,剥除鳞屑后有筛状出血点,散在发生,不呈簇集状。

  E.其他:还有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多形红斑和毛囊角化症等。

  (2)与二期黏膜梅毒疾病鉴别的疾病:有病毒性咽炎、细菌性咽炎和鹅口疮等。

  (3)与全身淋巴结肿大鉴别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核、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与蕈样肉芽肿等。

  (4)与二期骨关节梅毒鉴别的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淋菌性关节炎和急性骨髓炎等。

  (5)与二期眼梅毒鉴别的疾病:有淋菌性眼炎、病毒性眼炎、麻风、Reiter综合征、Behcet综合征和强直性脊椎炎等合并的眼病变。

  (6)与二期神经梅毒鉴别的疾病:结核性脑脊膜炎、脑脓肿、脑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脑血管硬化与脑肿瘤等。

  3.晚期梅毒的鉴别诊断

  (1)与晚期皮肤梅毒鉴别的疾病

  ①与结节性梅毒疹鉴别的疾病

  A.寻常性狼疮:结节小,常陷没于皮内,呈褐红色,浸润较轻,性质柔软,破溃后常融合形成较大溃疡,好发于颜面及口鼻附近,破坏组织而致毁容。

  B.风湿性结节:应与近关节结节鉴别。较近关节结节小,有红、肿等炎症征象,存在时问短,伴急性RF的其他症状。

  C.其他:还有瘤型麻风等。

  ②与皮肤树胶肿鉴别的疾病

  A.瘰疬性皮肤结核:发生于皮下组织,易侵犯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多见,也可见于四肢,经过缓慢,不易自愈。破溃后形成的溃疡边缘菲薄不整,如鼠咬状穿凿,常形成窦道,分泌物稀薄,混有颗粒,愈后形成条索状瘢痕,抗结核治疗有效。

  B.孢子丝菌病:沿淋巴管径路排列,初发可为无痛、坚硬、可活动的结节,以后软化、破溃形成溃疡,但溃疡周围无梅毒浸润,分泌物可查见孢子丝菌。

  C.慢性小腿溃疡:多伴小腿静脉曲张,初发无结节,溃疡表面有脓液,不破坏骨质。

  D.其他:还有坏死性皮肤肿瘤等。

  (2)与晚期黏膜梅毒鉴别的疾病:有瘤型麻风、SLE、Behcet综合征和鼻咽癌等。

  (3)与晚期生殖器梅毒鉴别的疾病:有LGV、腹股沟肉芽肿、前列腺癌、子宫肌瘤与卵巢囊肿等。

  (4)与晚期运动系梅毒鉴别的疾病:有化脓性骨膜炎、骨髓炎、骨炎、各种骨肿瘤、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老年性关节炎和皮下纤维瘤等。

  (5)与晚期眼梅毒鉴别的疾病:有结核或麻风性间质性角膜炎、脑肿瘤等合并的眼病变。

  (6)与心血管梅毒鉴别的疾病:有高血压、主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纵隔肿瘤等。

  (7)与晚期神经梅毒鉴别的疾病:有结核性脑脊膜炎、脑膜肿瘤、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与脑肿瘤等。

并发症

  1.黏膜病变易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舌炎,是一种癌前期损害,应严格观察。

  2.梅毒性心血管病可相继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主动脉瘤或猝死等。

  3.神经梅毒发病缓慢,可发生脊髓膜炎,可压迫脊髓导致痉挛、瘫痪。

  4.梅毒性骨软骨炎:主要见于婴儿出生后半年,病菌常侵犯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并在局部形成梅毒性肉芽肿,破坏骨骺线,因而阻止了骨的发育。

预防

  对本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已经十分明确,因此,正确树立性道德观念,节制房事,注意性卫生是杜绝本病发生的根本途径,一旦疏于防范,疫毒秽邪留滞体内,肝肾脾肺均有损伤。

1、对可疑病人均应进行预防检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新病人并及时治疗;

  2、发现梅毒病人必须强迫进行隔离治疗,病人的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剃刀、餐具、被褥等,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以杜绝传染源;

  3、追踪病人的性伴侣,包括病人自报及医务人员访问的,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触者,进行预防检查,追踪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未治愈前配偶绝对禁止有性生活;

  4、对可疑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男女病人,未经治愈前不能结婚;

  5、对已接受治疗的病人,应给予定期追踪治疗。

治疗

  西医治疗:

  治疗方法以抗炎为主,一期梅毒可以彻底治愈。

  l. 青霉素治疗:虽用于各期梅毒。800万U日1次静脉滴注,晚间可加用80万U青霉素肌注1次,维持血浆浓度。也可用青霉素的换代产品,安灭菌、凯福隆静点。 2.其他抗生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口服红霉素,或赐福乐信1.5g,日1次静点。

  3.定期复查:最初3个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应。以后每3个月查1次,共3次;两年末再复查1次。第1年末查脑脊液1次。如血清反应原为阴性,以后始终为阴性,并无症状再发为治愈。

中医治疗:

  治疗则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使邪毒去,元气充,而奏效果。本病的治疗,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在抗生素中,以青霉素为主,宜足量,连续用药,务必彻底。而中医药除一般辅助治疗外,尚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治疗效果。

  一、辩证选方

  1. 疫毒留滞 治法:祛风散血、解毒清火。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g,黄芩15g,黄柏20g,山栀15g。表证明显加双花、连翘;皮疹出现加生地、马齿苋;热重加水牛角、大黄。

  2. 秽疮结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20g,双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黄 15g,犀角 0.6g。 3. 小儿遗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风。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味。升麻5g,鲜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苍术,陈皮,马齿苋,黄柏。

  二、专方验方

  1. 杨梅疮试验方:全虫10个,大蜈蚣10g,双花120g,生大黄120g。清水煎,频服。

  2.土茯苓1500g,生黄芪500g,当归400g。先将土茯苓煎汤,取黄花、当归拌匀微炒,干磨为末,蜜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剂当效。

  三、其它疗法

  外治法;

  1. 黄柏、雄黄各 6g,孩儿茶 9g,没药、轻粉、粉霜、枯研各 3g,丹砂 15g,龙脑 0.9g,蜗牛10个。共为细末,猪胆调搽,每日数次。

  2.轻粉、龙脑、黄柏(炒)、胡料各6g,百花霜、黄丹(水飞)、生甘草各9g,蚯蚓粪(火焙干)30g。各研细末,点擦。

  1.蟾酥丸:用于痛疽疔疮,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证,具有清解疮毒之功效。水丸,每33粒重1g,口服1次5~15粒,1日l一2次,葱白汤或温开水送服;外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2.蟾酥锭: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恶疮初起,疼痛麻木。每锭3g,外用,以醋研磨涂患处。

  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一般均以大量使用抗生素为主进行治疗,并有良好效果,因而临床上多以西药抗生素为主,中药为辅的原则进行治疗。

  1. 坚持早期,正规,足量的方针,确诊为一期梅毒即应采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期尽快控制病情。并针对临床表现,适当选用清热解毒,除湿等方药配合治疗。

  2. 以青霉素为主,也可选用青霉素换代产品。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对患者配偶及子女进行检查,必要时同时接受治疗。中药在治愈梅毒的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几百年前,就有了专病研究和治疗手段,多选择砷剂治疗。当今则辨证论治,不拘泥一方一药,灵活选方遣药。

  1.抗梅毒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连续肌注15天以上;或红霉素,2g/日(500mg/次,4次/日),共15天。

  2.外治疗法:疮口溃烂者,可用鹅黄散外撒疮面;肿结未溃而坚硬不消者,可外敷冲和膏;溃后脓未尽,可用五五丹去腐;脓尽用生肌散收口。

  3.单方验方:(1)土茯苓30g、金银花15g、生甘草10g,水煎代茶饮。

  (2)升丹合剂,25mg/次,2次/日,饭后服。

  (3)五宝散,0.3g/次,2次/日。

  (4)土茯苓30g,忍冬藤10g,蒲公英15g,马齿苋10g。水煎饮。

饮食

  方一

  组成:槐花120克、白酒适量。用法:槐花炒后入酒二盏,煎十余沸,热服。主治:梅毒。

  方二

  组成:生姜、蒲根适量。用法:捣烂外敷。主治:横疲破溃,久不收口,状似鱼嘴,又名鱼口

  方三

  组成:生姜300克、土茯苓300克、苦参100克。用法:煎汤外洗。主治:梅毒初起。

  方四

  蒲公英粥 蒲公英40一60克,鲜品用量为60--90克,粳米30-60克,将上药洗净,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入粳米同煮为粥,3—5天为l疗程,每日2—3次温服食。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用于梅毒的全过程。

  方五

  梅花粥 先煮粳米为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白梅花适量,同煮二三沸即可食用。3—5天为1疗程,每天2次空腹温热食用,可清余热,适应于梅毒康复后期。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