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活动图
疱疹样脓疱病
疱疹样脓疱病

疱疹样脓疱病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胰腺对自身成分作为抗原由CD4阳性的辅助细胞的识别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而造成胰腺的炎症性病变。无胰腺管特异抗体的客观诊断,影像学和非特异抗体的诊断占很大的比重。显示胰管弥漫性狭窄的影像为胰管狭窄性慢性胰腺炎,但是不能否定无胰管狭窄影像而与自身免疫疾患相关的胰腺炎(自身免疫疾病合并的胰腺炎)。

概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胰腺对自身成分作为抗原由CD4阳性的辅助细胞的识别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而造成胰腺的炎症性病变。无胰腺管特异抗体的客观诊断,影像学和非特异抗体的诊断占很大的比重。显示胰管弥漫性狭窄的影像为胰管狭窄性慢性胰腺炎,但是不能否定无胰管狭窄影像而与自身免疫疾患相关的胰腺炎(自身免疫疾病合并的胰腺炎)。

概述

  疱疹性脓疱病(impetigo herpetiformis)是一种好发于孕妇的严重皮肤病,皮肤的基本损害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脓疱,常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分娩后逐渐缓解,再孕可复发。

病因

  所有自身免疫病理机制均可能成为自身免疫胰腺炎的病因。如sjögren征候群、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胰腺炎。

病因

  所有自身免疫病理机制均可能成为自身免疫胰腺炎的病因。如sjögren征候群、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胰腺炎。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至今尚未明了,可能妊娠是诱发因素,由于常伴有低钙血症引起的典型手足搐搦,推测其发病与内分泌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能有关,有报道甲状腺手术意外切除甲状旁腺而诱发本病。本病还见于较长时间服用复方炔诺酮片(也称短效避孕药Ⅰ号,成分为炔雌醇和炔诺酮)的非孕妇女,故并非是孕妇特有的病变。

  陈锡唐(1994)认为,疱疹样脓疱病与持续性肢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在组织病理上完全相同,无法加以区别,仅在发病方式和皮损发生的部位有所不同,可能均是脓疱型银屑病(pustular psoriasis)的变型,由于代谢障碍,妊娠使潜在的银屑病产生脓疱性损害。1995年Aronson等认为本病是一种独立的妊娠期皮肤病。

  (二)发病机制

  1.肉眼所见 在红斑基础上,表皮内出现广泛、成群的脓疱。

  2.皮肤组织病理改变 在表皮浅层见海绵状的脓疱,脓疱液中含大量中性粒细胞。海绵状脓疱的形成是由于大量中性粒细胞向上进入到棘层上部,并聚积在由变性和变薄的表皮细胞所形成的海绵状网架内。随着脓疱增大,在脓疱中央的表皮细胞全部解体,直至形成单房性大疱。在大疱周围仍可见到变性和变薄的表皮细胞所形成的网架。当海绵状脓疱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向上移至角质层,发生核固缩形成Munro微脓肿。口腔沟纹舌及地图舌的组织病理改变与皮肤的改变类同。

症状

  常见症状:腹痛、背痛、阻塞性黄疸

  无特异症状,腹部症状可表现为轻度的腹痛和背部疼痛,阻塞性黄疸也多见,以Sjögren征候群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疾患合并者为多。其他如膜性肾炎、糖耐量异常、硬化性胆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甲状腺炎也可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中糖尿病合并率最高。与糖尿病相关的兰氏岛炎可发生1型糖尿病,但相对还是2型糖尿病多。类固醇激素治疗改善,一方面胰腺炎改善,也可能有糖尿病恶化的倾向。不仅是胰腺,同时硬化性胆管炎和类似病变的病例也存在时,类固醇激素也有效。

症状

  常见症状:腹痛、背痛、阻塞性黄疸

  无特异症状,腹部症状可表现为轻度的腹痛和背部疼痛,阻塞性黄疸也多见,以Sjögren征候群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疾患合并者为多。其他如膜性肾炎、糖耐量异常、硬化性胆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甲状腺炎也可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中糖尿病合并率最高。与糖尿病相关的兰氏岛炎可发生1型糖尿病,但相对还是2型糖尿病多。类固醇激素治疗改善,一方面胰腺炎改善,也可能有糖尿病恶化的倾向。不仅是胰腺,同时硬化性胆管炎和类似病变的病例也存在时,类固醇激素也有效。

症状

  常见症状:皮肤皱褶处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黄白色群集呈花环状排列的脓疱、皮损处轻度瘙痒、脓疱干燥结痂后又出现新的皮肤损害

  起病急骤,最初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乳房下部、腹股沟、脐周、四肢屈侧、外生殖器等),于表皮内突然出现大片急性炎症性红斑,随后不经过结节或水疱阶段,直接出现群集、浅在性的小脓疱,约为针尖至粟粒大小,黄白色,常排列呈花环状、半环状或地图样。单纯病损也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成为大面积脓湖。皮损处轻度瘙痒,脓疱经过若干时日后干燥结痂,在旧的病灶周围又出现新的皮肤损害。痂皮一旦脱落,即显露出潮湿、红色发亮区,即湿疣样皮损,最终上皮修复出现深度色素沉着而治愈。严重病例可见皮损广泛波及全身,并伴有寒战、弛张型高热、呕吐、腹泻、谵妄等全身症状,可以累及口腔颊黏膜、舌、咽,食管黏膜也常受累,形成脓疱或糜烂,呈灰色斑块状,有时因吞咽剧痛而影响进食。

  本病特征为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数月之久,呈周期性急性发作,常伴有低钙血症所致的手足搐搦。

  根据孕妇在妊娠晚期,皮肤皱褶处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黄白色群集呈花环状排列的脓疱,并伴有较严重的全身症状,配以皮肤组织病理改变特点,诊断多无困难。

检查

  检查项目: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抗平滑肌抗体、胰腺的CT检查、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活化CD4,CD8阳性。高γ球蛋白血症,IgG和IgG4增高。自身免疫抗体存在(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CA-Ⅱ抗体,类风湿因子,抗?-fodrin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2.血和尿的胰酶升高-正常-偏低都可能,40%~50%升高。60%-70%肝胆系酶和胆红素升高。

  3.胰腺功能检查 肠促胰酶原试验3因子半数低下,BT-PABA排泄试验为81%,糖尿病型68%,临界型13%。内分泌异常占84%。

  4.S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超声波检查上,表现为低的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为特征。弥漫性肿大占69%,局限性肿大占31%(胰头部24%,胰尾部7%)。无胰腺萎缩病例,胰石9%,胰囊胞7%。当胰腺局限肿大时,要与胰腺癌鉴别。胰腺癌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部有高回声,胰腺尾侧胰管高度扩张不光滑并呈串珠样改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管扩张或很轻微,形态光滑多见。

  5.T 胰腺弥漫性肿大为特征所见。病变部位的动态CT早期相造影效果不充分,后期相造影呈延迟增强的特征变化。

  6.US 与体外US比较,胰头部胰尾部盲区少,高频超声波(7.5—20MHz)应用可得到病变部位的微细构造。同样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和局限性肿大。

  7.RCP 由ERCP显示的胰腺管狭窄影像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特征,胰腺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是管腔狭窄的原因。主胰管通常变细,管壁不整,上段胰腺管无显著扩张。狭窄影像的长度占主胰管2/3以上的范围为弥漫型,1/3以上2/3以下的范围为局限型。

  8.DG-PET检查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炎症最重时,病灶内的FDG是高积聚的,SUV检查值全部在3.5以上。炎症消退或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后,FDG聚集减低,缓解时 FDG积聚消失。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全胰腺有病变时,FDG在全胰腺积聚是特征,可是,胰头部癌及胰尾部肿瘤伴有胰腺炎存在时FDG同样在全胰腺积聚,仅靠这一点,与其他疾患鉴别是困难的。不能进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检查

  检查项目: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抗平滑肌抗体、胰腺的CT检查、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活化CD4,CD8阳性。高γ球蛋白血症,IgG和IgG4增高。自身免疫抗体存在(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CA-Ⅱ抗体,类风湿因子,抗?-fodrin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2.血和尿的胰酶升高-正常-偏低都可能,40%~50%升高。60%-70%肝胆系酶和胆红素升高。

  3.胰腺功能检查 肠促胰酶原试验3因子半数低下,BT-PABA排泄试验为81%,糖尿病型68%,临界型13%。内分泌异常占84%。

  4.S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超声波检查上,表现为低的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为特征。弥漫性肿大占69%,局限性肿大占31%(胰头部24%,胰尾部7%)。无胰腺萎缩病例,胰石9%,胰囊胞7%。当胰腺局限肿大时,要与胰腺癌鉴别。胰腺癌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部有高回声,胰腺尾侧胰管高度扩张不光滑并呈串珠样改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管扩张或很轻微,形态光滑多见。

  5.T 胰腺弥漫性肿大为特征所见。病变部位的动态CT早期相造影效果不充分,后期相造影呈延迟增强的特征变化。

  6.US 与体外US比较,胰头部胰尾部盲区少,高频超声波(7.5—20MHz)应用可得到病变部位的微细构造。同样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和局限性肿大。

  7.RCP 由ERCP显示的胰腺管狭窄影像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特征,胰腺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是管腔狭窄的原因。主胰管通常变细,管壁不整,上段胰腺管无显著扩张。狭窄影像的长度占主胰管2/3以上的范围为弥漫型,1/3以上2/3以下的范围为局限型。

  8.DG-PET检查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炎症最重时,病灶内的FDG是高积聚的,SUV检查值全部在3.5以上。炎症消退或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后,FDG聚集减低,缓解时 FDG积聚消失。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全胰腺有病变时,FDG在全胰腺积聚是特征,可是,胰头部癌及胰尾部肿瘤伴有胰腺炎存在时FDG同样在全胰腺积聚,仅靠这一点,与其他疾患鉴别是困难的。不能进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检查

  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沉

血象检查(“血象”是指人体血液的常规化验结果,简称“血常规”,项目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例如,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疱疹样脓疱病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还可发生低白蛋白血症和低钙血症。

鉴别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病 急性胆囊炎的腹痛较急性胰腺炎轻,其疼痛部位为右上腹部胆囊区,并向右胸及右肩部放射,血尿淀粉酶正常或稍高;如伴有胆道结石,其腹痛程度较为剧烈,且往往伴有寒战,高热及黄疸。

  2.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多数为儿童及青年,开始在上腹部剑突下偏右方,呈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者往往自述有向上“钻顶感”,疼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大汗,手足冷,痛后如常人,其特点为“症状严重,体征轻微”(症状与体征相矛盾),血尿淀粉酶正常,但在胆道蛔虫合并胰腺炎时,淀粉酶可升高。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溃疡病穿孔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腹壁呈板状强直,肠音消失,肝浊音缩小或消失,腹平片有气腹存在,更可能帮助明确诊断。

  4.急性肾绞痛 有时应与左侧肾结石或左输尿管结石相鉴别,肾绞痛为阵发性绞痛,间歇期可有胀痛,以腰部为重,并向腹股沟部与睾丸部放射,如有血尿,尿频,尿急,则更有助于鉴别。

  5.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在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反射性放射至心前区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电图改变,往往相混淆,然而,冠心病患者可有冠心病史,胸前区有压迫感,腹部体征不明显等,须仔细鉴别。

鉴别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病 急性胆囊炎的腹痛较急性胰腺炎轻,其疼痛部位为右上腹部胆囊区,并向右胸及右肩部放射,血尿淀粉酶正常或稍高;如伴有胆道结石,其腹痛程度较为剧烈,且往往伴有寒战,高热及黄疸。

  2.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多数为儿童及青年,开始在上腹部剑突下偏右方,呈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者往往自述有向上“钻顶感”,疼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大汗,手足冷,痛后如常人,其特点为“症状严重,体征轻微”(症状与体征相矛盾),血尿淀粉酶正常,但在胆道蛔虫合并胰腺炎时,淀粉酶可升高。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溃疡病穿孔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腹壁呈板状强直,肠音消失,肝浊音缩小或消失,腹平片有气腹存在,更可能帮助明确诊断。

  4.急性肾绞痛 有时应与左侧肾结石或左输尿管结石相鉴别,肾绞痛为阵发性绞痛,间歇期可有胀痛,以腰部为重,并向腹股沟部与睾丸部放射,如有血尿,尿频,尿急,则更有助于鉴别。

  5.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在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反射性放射至心前区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电图改变,往往相混淆,然而,冠心病患者可有冠心病史,胸前区有压迫感,腹部体征不明显等,须仔细鉴别。

鉴别

  有时与脓疱型银屑病不易鉴别,后者病变多在手及手指是其特征,且有脱屑倾向.还应与天疱疮相鉴别,后者是在正常皮肤表面出现豌豆至核桃大小水疱,容易鉴别.此外还应与妊娠疱疹(本病好发于四肢,尤其手、足、臀、脐周、腹部、头面等处。发疹前有周身不适、发热、畏寒、剧痒,以后出现多形性皮疹,表现为红斑、水疱,呈环状排列,类似疱疹样皮炎,以后水疱融合成大疱,类似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破裂形成糜烂和痂,痂脱落后形成色素沉着。间隔数日至数周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可以引起剧痒。20%的患者有粘膜损害。本病多发生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妊娠时。多数患者所生的婴儿是正常的,可有早产、流产和死产。10%的分娩后婴儿皮肤上有小疱、大疱,常数周内自行消退)相鉴别。

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80%糖耐量异常,治疗前存在的糖尿病症状,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有糖耐量恶化,也有糖耐量改善的。80%的外分泌功能低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半数正常化。糖耐量异常的机制认为是急剧的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伴有的胰腺外分泌血流障碍,引起胰岛血流障碍。

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80%糖耐量异常,治疗前存在的糖尿病症状,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有糖耐量恶化,也有糖耐量改善的。80%的外分泌功能低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半数正常化。糖耐量异常的机制认为是急剧的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伴有的胰腺外分泌血流障碍,引起胰岛血流障碍。

并发症

  在妊娠期间发病,持续高热对胎儿极为不利,常导致流产、早产,甚至死胎、死产,严重者孕妇本人也可因长期高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全身衰竭而死亡。常伴发热,或手足抽搐等表现。可发生流产或死产。 检查血象见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还可发生低白蛋白血症和低钙血症。

治疗

  (一)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有较好疗效,但孕妇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应用,除非病情严重,可选用泼尼松(prednisone)40~60mg/d,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患病孕妇应以支持疗法为主。高热者应及时补充液体及热能;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输血浆;出现手足搐搦者经化验检查证实为低血钙时,应立即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必要时4h后再缓慢静注一次。低蛋白血症,体液丢失及感染予以相应对症处理。

  由于本病对母儿损伤严重,且母儿死亡率均高,故一旦发病应考虑人工流产或引产及早终止妊娠。分娩后脓疱可逐渐消退,终止妊娠本身也为治疗手段。

  (二)预后

  孕妇常可发生流产,死胎或婴儿出生后数天死亡。产后病愈,下次怀孕又可复发。本病病死率达22.6%~71.2%。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饮食

  胞疹样脓包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合理,特别是要补充蛋白质,因为炎症,化脓,渗液都要消耗大量蛋白质,而抵御细菌的抗体本身也是蛋白质,所以必须补充足量的蛋白质类。此外,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应少食或不食鸡蛋,以免使化脓炎症加剧。所以在选择蛋白质食物时应注意.脓疱疮发作期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特别是糖类应予限制,因为这类东西有利于葡萄球菌的生长。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治疗

1.外科治疗 胰腺结石病例和难治性疼痛及合并假性囊肿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肿瘤形成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不能鉴别时也要进行手术治疗。肿瘤形成性胰腺炎中含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这个类型的胰腺炎多,明显的胆管狭窄,不能抑制的黄疸,胰腺无法切除时,可行胆管空肠吻合术。

  2.内镜治疗 急性期由于胰腺炎症末端胆管变细,胆汁流出不畅,在内镜下进行内造瘘术和外造瘘术,改善肿大的胰腺。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对急性胰腺炎要给予治疗,禁食,高热量静脉输液,抗胰酶制剂治疗。在缓解期,药物可静脉和口服交替使用,如出现腹痛等临床症状可应用镇静药。胰腺进行性萎缩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低下,可给消化酶治疗。

  慢性胰腺炎一般不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但是,当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类固醇治疗是有效的。一般经口服给药,从每天30~40mg开始,观察治疗症状反应,每间隔2周左右逐渐减量到每天5mg为适当。40mg开始时,初次可减10mg。疗效是腹痛的减轻和胰酶的降低,逐渐减量和低剂量维持是为了防止再燃和复发。

  在AIP的组织形态改变中,从高度的淋巴细胞浸润的角度考虑,如果确诊,常在抗胰酶剂治疗的同时给类固醇激素治疗。也有不使用类固醇激素而自行改善的病例。因此,不是所有病例都一律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症状的比较短期的治疗是有效的,也有经过长时间胰腺正常状态的病例,但是临床经验以胰腺萎缩病例多。

  AIP是以高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特征改变的,急性期可见胰腺肿大,最终胰腺胞进行性破坏,细胞脱落而导致萎缩凹陷,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发生萎缩,不萎缩的病例与病期和病情有关。因此,在非萎缩期应有预防的措施。为抑制胰腺内的免疫反应连续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究竟能否阻止萎缩,需要累积更多的病例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治疗

1.外科治疗 胰腺结石病例和难治性疼痛及合并假性囊肿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肿瘤形成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不能鉴别时也要进行手术治疗。肿瘤形成性胰腺炎中含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这个类型的胰腺炎多,明显的胆管狭窄,不能抑制的黄疸,胰腺无法切除时,可行胆管空肠吻合术。

  2.内镜治疗 急性期由于胰腺炎症末端胆管变细,胆汁流出不畅,在内镜下进行内造瘘术和外造瘘术,改善肿大的胰腺。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对急性胰腺炎要给予治疗,禁食,高热量静脉输液,抗胰酶制剂治疗。在缓解期,药物可静脉和口服交替使用,如出现腹痛等临床症状可应用镇静药。胰腺进行性萎缩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低下,可给消化酶治疗。

  慢性胰腺炎一般不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但是,当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类固醇治疗是有效的。一般经口服给药,从每天30~40mg开始,观察治疗症状反应,每间隔2周左右逐渐减量到每天5mg为适当。40mg开始时,初次可减10mg。疗效是腹痛的减轻和胰酶的降低,逐渐减量和低剂量维持是为了防止再燃和复发。

  在AIP的组织形态改变中,从高度的淋巴细胞浸润的角度考虑,如果确诊,常在抗胰酶剂治疗的同时给类固醇激素治疗。也有不使用类固醇激素而自行改善的病例。因此,不是所有病例都一律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症状的比较短期的治疗是有效的,也有经过长时间胰腺正常状态的病例,但是临床经验以胰腺萎缩病例多。

  AIP是以高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特征改变的,急性期可见胰腺肿大,最终胰腺胞进行性破坏,细胞脱落而导致萎缩凹陷,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发生萎缩,不萎缩的病例与病期和病情有关。因此,在非萎缩期应有预防的措施。为抑制胰腺内的免疫反应连续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究竟能否阻止萎缩,需要累积更多的病例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