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活动图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皮肤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真菌性肠炎(fungal enteritis)是机体学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肠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概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skin,MM),是源于表皮正常黑素细胞或原有痣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虽较皮肤癌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病情险恶,预后极差。

概述

  真菌性肠炎(fungal enteritis)是机体学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肠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病因

  真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引起炎症而致病。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①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②真菌性肠火炎还可继发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肠梗阻、食管脓肿等。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黑瘤的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痣细胞痣恶变 以往多认为皮肤MM来源于痣细胞痣特别是交界痣的恶变。近年来则认为皮肤MM虽与痣细胞痣有关,但非完全如此。MM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跖除外)的MM为35%~50%,与原先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有关。无疑地原发性皮肤MM可起源于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细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为大的,如先天性巨痣)和后天性皮内型痣细胞痣。但约1/3 MM患者无痣细胞痣史,如Clark(1969)曾在组织学上观察两组病例(各为209例和60例),分别仅有20例(9.6%)和5例(8.3%)与痣细胞痣有关,再者,MM好发于面和头皮等曝光部位。这不是痣细胞痣的好发部位。掌、跖部MM大多与痣细胞痣无关。因此,有人认为MM不完全与痣细胞痣有关。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血、脱毛,近旁出现卫星结节,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

  2.紫外线辐射 反复照射290~320 nm波长的紫外线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质的变化。MM的发病率与阳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有关。挪威南方比北方MM的发病率几乎大2倍。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MM的发病率(每年15.4/10万)较城市(每年1.7/10万)高;海岸地区(每年3.5/10万)较山区(每年2.0/10万)高。有人认为恶性雀斑样痣型MM与阳光的直接照射有关,非曝光部位的结节型MM则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区皮肤释放一种物质进入血中(日光循环因子),作用于非曝光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所致。

  3.种族 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MM发病率高。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10万,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8/10万。

  4.遗传 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本病。Anderson(1971)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发生本病。

  5.外伤与刺激 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痣”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钝器伤、拔甲、烧伤或X线照射等。

  6.病毒感染 有人在田鼠和人的MM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

  7.免疫反应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行消退现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

  1.组织病理 典型的黑瘤,镜下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这种情况很少在色素痣中见到。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瘤,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见到黑瘤细胞。

  (1)雀斑样痣型黑瘤:在病变的褐色、棕色和黑色区域,表皮内黑素细胞形态有很大变异。在褐色区域,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有些细胞大小正常,有些较正常细胞大,有些是典型的或怪异的。所有的细胞均沿基底膜分布。在扁平的黑色区域,许多形态不同的黑素细胞取代了基底膜,沿表皮—真皮交界面形成条带状,角蛋白细胞位于其上方,真皮乳头层在其下方。在表皮—真皮交界面,可见显著的色素沉着及角化表皮萎缩,伴有广泛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增生。邻近的真皮乳头层常见密集的淋巴细胞和充满黑色素的巨噬细胞浸润。在真皮的某些区域,可见黑瘤细胞侵入,形成大的细胞巢,这些细胞巢与临床上所见的结节相对应。

  (2)表浅扩散型黑瘤:成群的黑素细胞均是恶性的,不像雀斑样痣型黑瘤那样,黑瘤细胞呈多型性。瘤体中略微隆起并有色素的部分,镜下可见表皮中有大的黑素细胞呈派杰样分布(Pagetoid distribution)。这些大的黑素细胞可单个或成巢出现。在瘤体的结节部分,镜下可见真皮中有密集的瘤细胞聚集。在侵袭区,也可见大的黑素细胞。这些细胞,胞浆丰富,含有分布规则的细小色素颗粒,整个细胞呈“布满尘土”样改变。偶尔表浅扩散型黑瘤中的瘤细胞呈纺锤样。

  (3)典型的结节型黑瘤:瘤细胞起源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可分别向上方和下方侵入表皮和真皮,尤以向真皮侵入的倾向性大。在被侵袭的表皮外侧区域,不见非典型的黑素细胞瘤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

  (4)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瘤:在其斑块区,镜下可见基底层有大的黑素细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质类型不典型。胞浆充满黑素颗粒,树状突变长,可伸展到颗粒层。在丘疹或结节区,瘤细胞通常是梭形的,并扩展到真皮层。

  2.病理分级

  (1)按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接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0.75MM、0.76~1.50MM、1.51~3.00MM、3.01~4.50MM和?4.50MM。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病因

  真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引起炎症而致病。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①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②真菌性肠火炎还可继发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肠梗阻、食管脓肿等。

症状

  常见症状:腹泻、腹痛、脓血便、便血、低热、呕吐、呕血与黑便、发烧、消化不良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引起有脓肿形成的溃疡性肉芽肿。病原菌可通过淋巴播散至局部淋巴结、肝、脾。主要症状是腹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腹泻、呕吐,往往由于出现腹腔积液和腹腔淋巴结肿大而易误诊为结核或肿瘤。

  6.地丝菌肠炎

  地丝菌和念珠菌相似,是一种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地丝菌肠炎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慢性病患者和应用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症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与痢疾相似,但脓血便中可查到大量地丝菌和长方形关节孢子。患者多伴有口腔地丝菌病,类似鹅口疮。

症状

  常见症状:腹泻、腹痛、脓血便、便血、低热、呕吐、呕血与黑便、发烧、消化不良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引起有脓肿形成的溃疡性肉芽肿。病原菌可通过淋巴播散至局部淋巴结、肝、脾。主要症状是腹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腹泻、呕吐,往往由于出现腹腔积液和腹腔淋巴结肿大而易误诊为结核或肿瘤。

  6.地丝菌肠炎

  地丝菌和念珠菌相似,是一种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地丝菌肠炎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慢性病患者和应用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症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与痢疾相似,但脓血便中可查到大量地丝菌和长方形关节孢子。患者多伴有口腔地丝菌病,类似鹅口疮。

症状

  常见症状:黑痣 、皮肤浸润、结节、溃疡

  (1)恶性雀斑样痣: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发生于年龄较大者。几乎均见于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见,极少数也可发生于非暴露部位。本病开始为一色素不均匀的斑点,一般不隆起,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直径可达数厘米,往往一边扩大,而另一边自行消退。损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点。据统计,一般恶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积达4~6cm。以后才发生侵袭性生长,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损害发生侵袭性生长者往往很慢,常常在发生侵袭性生长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又称Paget样原位恶黑。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非暴露部位。损害较恶性雀斑样痣为小,直径很少超过2.5cm,常误诊为痣细胞痣。通常皮损稍隆起,外形不规则或边缘呈锯齿状。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点是色调多变而不一致,黄褐色、褐色、黑色,同时混有灰白。如发生侵袭性生长时,其速度较恶性雀斑样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现浸润、结节、溃疡或出血。

  (3)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发病可能与外伤有关。其特点是发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围无毛部位,特别好发于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长时间较短,很快发生侵袭性生长。早期表现为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斑,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如病变位于爪甲和甲床,则表现为纵行色素带。

  2.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freckle-like melanoma):由恶性雀斑样痣发生侵袭性生长而来,故常见于老年人,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约占头颈部黑瘤的50%。病变大体上呈圆形,直径通常在3~6cm或更大,轮廓不规则,扁平状。颜色可由浅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变中夹杂有灰白色或淡蓝色区域。随着病程进展,病变中出现单个或多个黑色结节如图1所示。该型黑瘤,初期呈辐射性生长,最终才进入垂直生长期,有些根本不进入垂直生长期。故较晚发生转移,转移多倾向于局部淋巴结。其5年存活率可达80%~90%。

  (2)表浅扩散型恶性黑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type malignant melanoma) 由 Paget样原位恶黑发展而来。此时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础上。出现局部浸润、结节、溃疡、出血如图2所示。该型黑瘤较雀斑型发展快,经过一段辐射生长期后即转入垂直生长期。其5年存活率约70%。

  (3)结节型恶性黑瘤(nodular malignant melanoma):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最常见于足底。开始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蓝黑或灰色结节,有时呈粉红色,周围可见散在的棕色黑瘤踪迹。以后很快增大,可发生溃疡,或隆起如草状或菜花样如图3所示。该型黑瘤进展快,常无辐射生长期,直接进入垂直生长期。5年存活率为50%~60%。

  (4)特殊类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瘤(acromelic freckle-like nevoid melonoma):发病可能与外伤有关。其特点是发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围无毛部位,特别好发于足跖。临床上类似于雀斑样痣型黑瘤,但侵袭性更强。以黑人和东方人较为常见。早期表现为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斑,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如病变位于爪甲和甲床,则表现为纵行色素带(图4)。

  ②无色素性黑瘤(non-pigmented melanoma):较为少见,在Giuliano等(1982)报道的2881例黑瘤中约占1.8%。病变通常呈结节状,缺乏色素,常被延误诊断,预后较差。

  ③恶性蓝痣(malignant blue nevus):更为罕见。由蓝痣细胞恶变而成。常见于女性臀部。其明显的特征是,即使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④巨毛痣中的恶性黑瘤(malignant melanoma in giant hairy nevus):30%~40%的儿童黑瘤源于巨毛痣。表现为巨毛痣中出现结节和溃疡,并有颜色改变。因此,对先天性巨毛痣应密切观察或做预防性切除。

  ⑤纤维增生性黑瘤(fibrous proliferated melanoma):好发于头颈部,呈结节状生长,约2/3病例无色素沉着。其特征是,少数黑瘤细胞位于大量的纤维组织之中,预后较差。

  ⑥原发病灶不明的黑瘤(melanoma with an unknown primary origin):该型黑瘤找不到原发病灶,黑瘤仅在区域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被发现。其预后与原发灶明确并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无显著差别。

  1.病史与症状 详细的病史与体检对诊断十分重要。体表任何色素性皮损,若突然增长加速,周围出现色素晕或色素脱失、表面出现鳞屑、渗出、破溃、出血、脱毛、附近出现卫星结节、局部痒痛等情况,均应考虑黑瘤的发生。

  2.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通常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但当黑瘤已发生广泛转移时,尿中可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

  (2)组织病理检查:应对黑瘤的定性、肿瘤的类型、侵袭深度、最大垂直厚度、细胞分裂相、表面有否溃疡、基底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情况及有无细胞性炎症反应等作出诊断描述。

  对已确诊为黑瘤的病人,尚应详细检查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这些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临床上通过触诊发现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较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时镜下发现有淋巴结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或称亚临床转移(subclinial metastasis)者长期生存的几率减少20%~50%。因此,早期确定是否有淋巴结微转移,对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

  检查项目:真菌培养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肠道真菌病检测、肠镜活血常规、电解质

  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标本

  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背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2.染色

  镜检常用的染色方法:①革兰染色 适用于念珠菌,孢子、菌丝染成蓝色,但着色不均。②过碘酸锡夫染色(PA5) 真菌孢子、菌丝均染成红色。③丫啶橙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孢子呈亮绿色。④吉姆萨染色和瑞特染色 适用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染色前用甲醇固定,油镜下菌体染成红色,较小一端有出芽,菌体周围有一圈荚膜样结构,为此菌的细胞壁。通常菌体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少数位于细胞外。⑤乳酸酚棉蓝染色 适用于各种真菌培养涂片,菌体染成蓝色。

  3.真菌培养

  粪标本直接镜检通常不容易确定菌种,需参考粪培养结果,观察菌落形态,再挑取菌落染色后镜检。常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对于双相型真菌还需在不同温度下(25℃或37℃)分别培养,以便观察其形态改变。

检查

  检查项目:真菌培养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肠道真菌病检测、肠镜活血常规、电解质

  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标本

  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背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2.染色

  镜检常用的染色方法:①革兰染色 适用于念珠菌,孢子、菌丝染成蓝色,但着色不均。②过碘酸锡夫染色(PA5) 真菌孢子、菌丝均染成红色。③丫啶橙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孢子呈亮绿色。④吉姆萨染色和瑞特染色 适用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染色前用甲醇固定,油镜下菌体染成红色,较小一端有出芽,菌体周围有一圈荚膜样结构,为此菌的细胞壁。通常菌体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少数位于细胞外。⑤乳酸酚棉蓝染色 适用于各种真菌培养涂片,菌体染成蓝色。

  3.真菌培养

  粪标本直接镜检通常不容易确定菌种,需参考粪培养结果,观察菌落形态,再挑取菌落染色后镜检。常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对于双相型真菌还需在不同温度下(25℃或37℃)分别培养,以便观察其形态改变。

检查

  检查项目:尿液分析、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B型超声波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尿液检查

  对于典型的黑瘤,一般HE染色切片病理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非典型的黑瘤,如无色素性黑瘤等,常需辅加一些特殊技术(如S—100和HMB—45免疫组化检查)才有助于诊断。

  2.尿液检查 尿中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时,对黑瘤的确诊有帮助。

  X线摄片、B超、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判断黑瘤有否肺、肝、肾、脑等内脏转移情况。

鉴别

  1.真菌性肠炎与常见腹泻病的鉴别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地丝菌肠炎不易与之鉴别。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则容易与组织胞浆菌肠炎混淆。

  (1)霍乱:大流行现已少见,多为局部暴发流行。患者有剧烈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或黄水样,无腹痛,不发热,常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和微循环衰竭。吐泻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呈鱼群样运动的弧菌。

  (2)细菌性痢疾:终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主要病变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呕吐少,常有发热,腹泻伴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大便混有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以散发为主。患者常隐匿起病,腹泻轻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与里急后重不明显,与真菌性肠炎颇为相似。但粪便与脓血不混合,典型者呈果酱样,腥臭,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可见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和夏科-雷登结晶。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散在溃疡,边缘整齐,充血隆起,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涂片或活检可见滋养体。

  (4)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丙可呈胃肠炎型发作,但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5天内恢复。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以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为主,可伴有腹痛,但腹泻少。血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即可确诊。

  (5)局限性肠炎:或称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长,有明显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现象。X线钡餐显示病变以回肠末端为主,有边缘不全的线条状阴影,病变呈节段分布,间以扩张的肠曲,即所谓脱漏征。

  (6)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或累及整个结肠。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晚期病例X线钡餐显示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变化。

  (7)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两者均常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多引起假膜性肠炎,其特征是结肠黏膜深处坏死性炎症,出现渗出性斑或形成大片假膜。病原学检测可以鉴别。

  (8)其他腹泻:过敏性腹泻有进食鱼虾或接触变应原史,既往有类似药物性腹泻有服用泻药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粪病原学检查,均不难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通常以粪标本中找到病原体为主要鉴别依据。而对于真菌性肠炎,即使粪培养有真菌生长,仍难以确诊,因为粪标本很容易被真菌污染,而且,有些真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2.不同类型真菌性肠炎之间的鉴别 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为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国少见,鉴别意义不大。其余几种真菌性肠炎的鉴别要点。

鉴别

  1.真菌性肠炎与常见腹泻病的鉴别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地丝菌肠炎不易与之鉴别。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则容易与组织胞浆菌肠炎混淆。

  (1)霍乱:大流行现已少见,多为局部暴发流行。患者有剧烈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或黄水样,无腹痛,不发热,常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和微循环衰竭。吐泻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呈鱼群样运动的弧菌。

  (2)细菌性痢疾:终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主要病变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呕吐少,常有发热,腹泻伴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大便混有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以散发为主。患者常隐匿起病,腹泻轻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与里急后重不明显,与真菌性肠炎颇为相似。但粪便与脓血不混合,典型者呈果酱样,腥臭,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可见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和夏科-雷登结晶。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散在溃疡,边缘整齐,充血隆起,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涂片或活检可见滋养体。

  (4)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丙可呈胃肠炎型发作,但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5天内恢复。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以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为主,可伴有腹痛,但腹泻少。血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即可确诊。

  (5)局限性肠炎:或称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长,有明显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现象。X线钡餐显示病变以回肠末端为主,有边缘不全的线条状阴影,病变呈节段分布,间以扩张的肠曲,即所谓脱漏征。

  (6)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或累及整个结肠。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晚期病例X线钡餐显示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变化。

  (7)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两者均常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多引起假膜性肠炎,其特征是结肠黏膜深处坏死性炎症,出现渗出性斑或形成大片假膜。病原学检测可以鉴别。

  (8)其他腹泻:过敏性腹泻有进食鱼虾或接触变应原史,既往有类似药物性腹泻有服用泻药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粪病原学检查,均不难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通常以粪标本中找到病原体为主要鉴别依据。而对于真菌性肠炎,即使粪培养有真菌生长,仍难以确诊,因为粪标本很容易被真菌污染,而且,有些真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2.不同类型真菌性肠炎之间的鉴别 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为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国少见,鉴别意义不大。其余几种真菌性肠炎的鉴别要点。

鉴别

  恶性黑瘤应注意与色素痣、色素型基底细胞癌、色素性脂溢角化病、皮肤纤维瘤或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等鉴别。甲下黑瘤尚须与陈旧性甲下血肿相区别。

非黑素瘤性皮肤癌(NMSC)是人类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基底细胞癌又最为多见。基底细胞癌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加索白种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黄种人。

并发症

  直肠放线菌可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或直肠旁脓肿。直肠周围病变多由腹内病变波及而来,表现为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或较稀带黄色颗粒的脓血便。由于肠道的真菌感染,可以造成局部抵抗力的下降,由此可以导致细菌感染形成感染性腹泻、甚至因此导致脓毒血症。

并发症

  直肠放线菌可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或直肠旁脓肿。直肠周围病变多由腹内病变波及而来,表现为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或较稀带黄色颗粒的脓血便。由于肠道的真菌感染,可以造成局部抵抗力的下降,由此可以导致细菌感染形成感染性腹泻、甚至因此导致脓毒血症。

治疗

  (一)治疗

  手术切除是黑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放疗以及免疫疗法等仅作为手术的辅助或作为无法手术的晚期病人的姑息性疗法。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原发灶切除、区域淋巴结处理及创面修复三方面问题。原发灶的切除范围是将原发肿瘤及其周围5cm范围内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一并切除;对甲下或远端指、趾节的黑瘤行患指或趾的掌指或跖趾关节离断,对近端指或趾节的黑瘤行患指或趾的掌腕或跖跗关节离断。

  对临床上已有一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或之后2~3周行治疗性淋巴结清扫术(therapeutic lymphoid dissection,TLND)。有研究表明,该期施行淋巴结清扫者,5年生存率为16.4%,显著大于不施行者(0.0%)。发生于头颈部的黑瘤,尤其是前额、颊部和耳等处的黑瘤,除了施行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外,尚应切除腮腺浅叶。对颈部和头皮后部的黑瘤,应将病灶连同颈后淋巴结一并切除,同时施行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对上肢的黑瘤,应行包括胸小肌整块切除的腋部淋巴结清扫术。下肢黑瘤,应施行包括股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髂深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在内的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对发生于躯干部位的黑瘤,有作者主张可将病灶与区域淋巴结做连续整块切除,以防在原发灶至区域淋巴结之间发生“途中转移”。

  对已出现多区域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一般认为此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但仍有作者认为,如病人情况允许也可施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在内的手术治疗,这样可起到减少瘤体负荷,强化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效果,减轻症状作用。

  临床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体征,是否应施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elective lymphniod dissection,ELND)或预防性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lymphoid dissection,LPNI)),意见尚未统一。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但更多的作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根据这些作者提供的资料,可将此标准归纳为:在病变厚度为0.75MM以内者,不需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厚度在0.76~1.50MM之间者,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各项有预后参考意义的病理指标及淋巴清扫手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病残程度,做选择性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厚度在1.51mm以上者,除高龄、有其他手术禁忌情况、原发灶在躯体中线、可能的淋巴结转移部位难于确定者外,应常规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对原发灶的切除范围趋向保守,小的黑瘤切除后,可通过分离创缘,直接缝合修复创面。黑瘤较大,创面不能直接缝合修复者,多主张用皮片移植封闭创面,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局部复发。在一些特殊部位,如面部、足底负重区等处,出于美容和功能需要,可采用皮瓣修复。病变组织切除后,局部出现凹陷畸形者,也可用肌皮瓣修复创面。需要说明的是,皮瓣较厚,局部复发时不易察觉,因此选择时应慎重。

  2.物理疗法 应用于不适合手术或早期浅表型和雀斑样痣型患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去除肿瘤。黑瘤对放射线不敏感,仅偶尔用于骨、脑等转移灶的姑息性治疗,或与其他疗法合用。

  3.化疗 适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或因故不能施行手术的病例。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或DIC)、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长春新碱(VCR)等,可单独也可联合用药,但效果不够理想。

  4.免疫疗法 用自身肿瘤制成疫苗作皮内注射,每周1~2次。近年用冻干卡介苗、转移因子、免疫RNA、白介素、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干扰素、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黑瘤单克隆抗体等治疗黑瘤,但因报道例数较少,观察时间也较短,其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二)预后

  大部分恶性黑素瘤在诊断时是早期,大约85%的Ⅰ期和Ⅱ期黑素瘤是可以治愈的。预后与分期是反相关,只有40%~50%的Ⅱ期病人存活超过5年。在Ⅳ期病人中不到5%的病人存活超过5年。

预防

  1.避免诱因 首先必须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避免通用,减少长期应用,确因病情需要难免长期应用者应间隔一定阶段加用抗真菌药物,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其他如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腔和肠道黏膜生理屏障的完整,减少创伤等均有助于防止真菌性肠炎的发生。

  2.防止真菌污染,治疗原发病灶 恶性肿瘤和血液病病房应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防止真菌滋生,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对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鹅口疮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以免继发真菌性肠炎。对于行静脉营养的患者,以及接受血管导管检查和手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真菌性医院内感染。

  3.药物预防 对于艾滋病患者、肠道手术和器官移植术患者等高危人群,可予短期足量或长期小剂量预防用药。

  (1)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制霉菌素每天200万U口服,连用5~7天,可每月应用1次。

  (2)艾滋病患者: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每天100~200mg口服,每月应用5~7天,或两性霉菌素B每周100mg口服加制霉菌素悬液漱口,3次/d,长期坚持。

  (3)器官移植和肠道手术患者:制霉菌素50万U,3次/d,口服,或氟康唑每天200mg口服,于术前3天和术后7天连用。

  (4)低体重新生儿或早产儿:氟康唑12.5mg/kg口服。连服4~8周,可预防新生儿念珠菌肠炎。

  (5)预防复发:真菌性肠炎尤其是副球孢子菌肠炎治疗后容易复发,在艾滋病患者和其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预防可用两性霉素B 50mg,每周1次静脉滴注,或伊曲康唑200mg,1次/d,口服,用药期间每月常规查肝功能1~2次,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预防

  1.避免诱因 首先必须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避免通用,减少长期应用,确因病情需要难免长期应用者应间隔一定阶段加用抗真菌药物,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其他如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腔和肠道黏膜生理屏障的完整,减少创伤等均有助于防止真菌性肠炎的发生。

  2.防止真菌污染,治疗原发病灶 恶性肿瘤和血液病病房应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防止真菌滋生,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对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鹅口疮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以免继发真菌性肠炎。对于行静脉营养的患者,以及接受血管导管检查和手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真菌性医院内感染。

  3.药物预防 对于艾滋病患者、肠道手术和器官移植术患者等高危人群,可予短期足量或长期小剂量预防用药。

  (1)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制霉菌素每天200万U口服,连用5~7天,可每月应用1次。

  (2)艾滋病患者: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每天100~200mg口服,每月应用5~7天,或两性霉菌素B每周100mg口服加制霉菌素悬液漱口,3次/d,长期坚持。

  (3)器官移植和肠道手术患者:制霉菌素50万U,3次/d,口服,或氟康唑每天200mg口服,于术前3天和术后7天连用。

  (4)低体重新生儿或早产儿:氟康唑12.5mg/kg口服。连服4~8周,可预防新生儿念珠菌肠炎。

  (5)预防复发:真菌性肠炎尤其是副球孢子菌肠炎治疗后容易复发,在艾滋病患者和其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预防可用两性霉素B 50mg,每周1次静脉滴注,或伊曲康唑200mg,1次/d,口服,用药期间每月常规查肝功能1~2次,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饮食

1、人参粥 以人参末3g(或党参15g),冰糖适量,好米100g,煮粥常食。  2、黄芪粥 黄芪50g,煎水取汁以作煮粥水,好米100g,红糖适量,陂皮末3g,共煮粥。  

3、归芪蒸鸡 当归20g,黄芪100g,母鸡1只,共蒸熟后分次服用。  

4、参枣米饭: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20g,好米250g,白糖50g。参、枣切碎与共蒸,米熟饭成,加白糖分次服用。  

5、术枣饼 白术30g,大枣250g,鸡内金、干姜、面粉、油、盐等调料适量。诸药研末或切极细,与面粉、调料合匀,煎饼,分次食用。

治疗

  深部真菌病与浅部真菌病不同,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的基础疾病,因此,对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必须兼顾去除发病诱因和伴随疾病的治疗,仅用抗真菌药则疗效欠佳。而且,现有的几种疗效较好的抗真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需要联合用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

  (1)静脉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方针。

  (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脉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中医中药 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药治疗。尤其是艾滋病并发真菌性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

  大蒜、黄连、土槿皮、毛姜等中药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制成的注射液,可供静脉滴注,亦可口服。近来有人用中药浓煎成汁灌肠,亦取得不错的疗效。

  4.抗真菌治疗 首选制霉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

  (1)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较小。成人每次100万U,3次/d,儿童酌减,疗程10~14天。可与大蒜素合用。

  (2)大蒜素:为大蒜经真空分馏得到的一种有效挥发油,化学名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合成。注射剂,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口服胶丸,成人每次40~60mg,3次/d,饭后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2周~4个月。

  (3)氟康唑: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类化学制剂,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儿童5~10mg/(kg·d),1次口服或静脉滴入。疗程10~14天。此药应避免与降低胃pH值的碱性药物同服,否则影响该药的吸收;也应避免与降血糖药、环孢素A、苯妥英钠、利福平、H2拮抗药等合用,以免相互干扰、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

  (4)伊曲康唑:作用与氟康唑类似,仅供口服。用法及注意点同氟康唑。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菌肠炎,疗程需6~12个月。

  (5)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制剂(Ambisone):供静脉应用的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但副作用大,仅适用于重症患者。此药对地丝菌无效。用法:两性霉素B,50mg/瓶,以去氧胆酸钠稀释,加入5%葡萄糖液中,成0.1mg/ml浓度,于6h内滴完。第1天0.25mg/kg,以后每天增加0.25mg/kg,至每天0.75mg/kg后改为隔天1次。通常与5-氟胞嘧啶合用,应用5~7天或病情减轻后,改用氟康唑或其他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主要副反应包括:头痛、寒战、发热、恶心、畏食、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炎、心肌炎、心率失常等,可通过应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抗组胺药及碱化尿液等以减轻毒副作用。如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则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有利于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应用时间。应用方法:

  ①加灭菌蒸馏水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稀释成4mg/ml,并剧烈震摇使之分散均匀。

  ②再以5%葡萄糖液稀释成0.2~2.0mg/ml浓度,并通过孔径为5µm的消毒滤膜过滤,避光静脉滴注,30~60min内滴完。

  ③用量:从每天1.0mg/kg逐天增加至3.0mg/kg,疗程2~4周;新生儿每天1~5mg/kg,疗程1个月。不宜在同一输液管道与电解质溶液及其他药物混用。

  (6) 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为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通过真菌所特有的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氟尿嘧啶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单用效果差,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以降低其毒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常用口服胶囊,亦可用1%溶液作静脉注射。用量:成人和儿童,50~150mg/(kg·d),分4次口服。

  (7)甲紫:适用于地丝菌肠炎。用法:甲紫胶囊,每次30mg,3次/d。可与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合用。

  (8)磺胺药:适用于副球孢子菌肠炎。用法:磺胺嘧啶,成人每天4~6g,儿童每天60~100mg/kg,分3~4次口服。或磺胺甲?唑/甲氧苄啶,成人每天2片,儿童每天1片或酌减,1次口服。疗程需6个月以上。

治疗

  深部真菌病与浅部真菌病不同,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的基础疾病,因此,对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必须兼顾去除发病诱因和伴随疾病的治疗,仅用抗真菌药则疗效欠佳。而且,现有的几种疗效较好的抗真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需要联合用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

  (1)静脉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方针。

  (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脉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中医中药 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药治疗。尤其是艾滋病并发真菌性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

  大蒜、黄连、土槿皮、毛姜等中药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制成的注射液,可供静脉滴注,亦可口服。近来有人用中药浓煎成汁灌肠,亦取得不错的疗效。

  4.抗真菌治疗 首选制霉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

  (1)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较小。成人每次100万U,3次/d,儿童酌减,疗程10~14天。可与大蒜素合用。

  (2)大蒜素:为大蒜经真空分馏得到的一种有效挥发油,化学名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合成。注射剂,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口服胶丸,成人每次40~60mg,3次/d,饭后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2周~4个月。

  (3)氟康唑: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类化学制剂,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儿童5~10mg/(kg·d),1次口服或静脉滴入。疗程10~14天。此药应避免与降低胃pH值的碱性药物同服,否则影响该药的吸收;也应避免与降血糖药、环孢素A、苯妥英钠、利福平、H2拮抗药等合用,以免相互干扰、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

  (4)伊曲康唑:作用与氟康唑类似,仅供口服。用法及注意点同氟康唑。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菌肠炎,疗程需6~12个月。

  (5)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制剂(Ambisone):供静脉应用的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但副作用大,仅适用于重症患者。此药对地丝菌无效。用法:两性霉素B,50mg/瓶,以去氧胆酸钠稀释,加入5%葡萄糖液中,成0.1mg/ml浓度,于6h内滴完。第1天0.25mg/kg,以后每天增加0.25mg/kg,至每天0.75mg/kg后改为隔天1次。通常与5-氟胞嘧啶合用,应用5~7天或病情减轻后,改用氟康唑或其他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主要副反应包括:头痛、寒战、发热、恶心、畏食、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炎、心肌炎、心率失常等,可通过应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抗组胺药及碱化尿液等以减轻毒副作用。如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则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有利于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应用时间。应用方法:

  ①加灭菌蒸馏水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稀释成4mg/ml,并剧烈震摇使之分散均匀。

  ②再以5%葡萄糖液稀释成0.2~2.0mg/ml浓度,并通过孔径为5µm的消毒滤膜过滤,避光静脉滴注,30~60min内滴完。

  ③用量:从每天1.0mg/kg逐天增加至3.0mg/kg,疗程2~4周;新生儿每天1~5mg/kg,疗程1个月。不宜在同一输液管道与电解质溶液及其他药物混用。

  (6) 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为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通过真菌所特有的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氟尿嘧啶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单用效果差,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以降低其毒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常用口服胶囊,亦可用1%溶液作静脉注射。用量:成人和儿童,50~150mg/(kg·d),分4次口服。

  (7)甲紫:适用于地丝菌肠炎。用法:甲紫胶囊,每次30mg,3次/d。可与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合用。

  (8)磺胺药:适用于副球孢子菌肠炎。用法:磺胺嘧啶,成人每天4~6g,儿童每天60~100mg/kg,分3~4次口服。或磺胺甲?唑/甲氧苄啶,成人每天2片,儿童每天1片或酌减,1次口服。疗程需6个月以上。

饮食

  1.低脂,少纤维饮食。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高蛋白饮食。宜选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瘦肉,禽类,鱼类,蛋类及适量奶类。

  3.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4.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5.肠炎病人多半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6.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

饮食

  1.低脂,少纤维饮食。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高蛋白饮食。宜选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瘦肉,禽类,鱼类,蛋类及适量奶类。

  3.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4.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5.肠炎病人多半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6.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