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荨麻疹,也称为风疹或寻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以短时间内突发的皮肤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经常伴有剧烈的瘙痒。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什么是荨麻疹,它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根据病例资料显示,一位来自四川南充的30岁男性患者因全身多处风团伴瘙痒1天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多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荨麻疹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内部和外在因素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其特征是在皮肤局部突发红色或白色风团,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有时患者还会感到灼热和刺痛。风团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可因人而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急性荨麻疹的症状一般在六周内缓解;若持续超过六周,则被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多认为与个人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相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如某些食物、药物、感染或物理因素)时,免疫系统会误认为这些刺激物是有害的外来物质,并产生过多的组胺等炎症介质。组胺通过与皮肤的特殊受体结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局部皮肤的红肿和风团。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内外部因素。根据研究,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
食物过敏:如海鲜、坚果、蛋类、牛奶等。
药物:某些抗生素、止痛药、抗炎药等。
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或寄生虫感染。
环境因素:冷热变化、日晒、摩擦等物理刺激。
精神因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
此外,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以及遗传因素也在荨麻疹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荨麻疹的典型特征是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风团,常伴有剧烈瘙痒。风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从浅红色到深红色不等。一般来说,风团的出现和消退是迅速且反复的,但并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痕迹。
某些情况下,急性荨麻疹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等。当风团涉及口腔、咽喉等黏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急促,甚至喉头水肿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处理。
慢性荨麻疹则表现为症状持续超过六周,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一些患者甚至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荨麻疹不可小视,需及早干预和治疗。
治疗荨麻疹的首要步骤是寻找并尽可能避开诱发因素。对于急性荨麻疹,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抗组胺药物:这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
2. 皮质类固醇:如症状严重,可以短期使用口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3. 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症状。
此外,中医药在荨麻疹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疗效,常用的中药如防风、白鲜皮、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在选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预防荨麻疹的措施主要包括谨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建议:
1. 饮食注意:避免食用海鲜、坚果、蛋类、牛奶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增强机体免疫力。
2. 避免药物滥用:不随意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坚持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荨麻疹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的有效性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为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罹患荨麻疹的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家属应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荨麻疹虽是一种常见且易复发的皮肤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恢复健康。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荨麻疹。
引用文献
周志俊,皮肤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王建国,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中华医学杂志,2019年。
李燕,荨麻疹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国际皮肤病杂志,2020年。
张晓梅,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21年。